村鎮概況
原名許尤鎮,北宋時運糧河經此,村東設碼頭,後改村名為馬頭。1950年改為太康縣十二區,1958年成立馬頭公社,1984年改為馬頭鄉,1994年改稱馬頭鎮。
馬頭鎮位於兩市(周口、商丘)三縣(太康、睢縣、柘城)交界處,管轄劉玉白村、小孫店村、馬莊村、王莊村、大孫店村、舒屯村、大王店村、小王店村、柳河村、灣子橋村、袁橋村、邱廟村、柳崗村、王砦村、後砦村、丁莊村、大吳村、郭寨村、吳振剛村、草寺村、增福廟村、河沿張村、後坡村、後廟村、前坡村、余元村、前壩王村、任屯村、宋屯村、沙沃張村、張堂村、薛廟村、彭樓村、尤莊村、劉莊村、賈莊村、後壩王村、袁莊村、小彭村、劉樓村、閆莊村、四所樓村、東坡村、陳集村、劉店村、鹼場存、李伯敬村、渠莊村、劉城村、張莊村、孫化村、菜窪村、後楊村、潘路口村、孔屯村、後寨村、小吳村58個行政村,137個自然村,10.2萬畝耕地,8.4萬人。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4.6億元,財政收入38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98元。1999年鎮黨委被周口市命名為“六好鄉鎮黨委”;2001年被周口市委授予“六好鄉鎮黨委”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1年被周口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2年被省委組織部授予“全省六好鄉鎮黨委”稱號。
村鎮建築
馬頭火星閣
火星閣座落在馬頭集的南街正中。火星閣碑記雲,該集南端,原有小閣一間,門外無住戶。據載明萬曆年間,為建關防,又擴重建,此閣背坐向北,南開通關大門,可通來往。平台之上,雖分兩個階段,實屬一體建造。南建一樓,高數丈,樓北間是長方形大廳一所,四隅挑角,高五尺,全是木工雕刻而成;四角之下,四個風鈴,風吹鈴擺,響徹雲霄,廈面筒瓦覆蓋,釘有桃丁,廳內樑柱交錯,斜依互搭,朝東向西,兩面門開,前四柱之間,有柵板隔離,兩廂板壁,門楣之上,精工繪畫栩栩如生;門外台階,曲折而下,台階終點,復有東西對面兩門,離地面約有二、三尺,人們從此上下。廈檐刻有二龍戲珠與其它景物,五彩繽紛,甚是華貴。平台東西兩面,壘有圍牆,圍牆頂端,再築垛口,威嚴壯觀,堪為馬頭一絕。
建國初期,國家雖有保護文物之法令,奈當地執事者少於文化,此閣竟於1953年毀於一旦。
郭老家柏樹林
郭老家距馬頭一里許,該村東面有片墳墓,是郭姓之祖瑩,墳地有參天柏樹22株。據傳此樹為清初所栽,至民國建立已經壯大,枝幹外表,呈螺旋狀,自根到梢擰勁往上長,多暴深溝痕跡,甚為古怪。此樹粗者三、四抱,細者兩、三抱,高約三、四丈,枝葉疏落,樹枝曲折如龍蟠,張牙舞爪;葉狀如針,稀稀落落寄生於歪斜枝上,枝幹有的偏斜,有的聳立,頂巔之上,多有枯木外伸,形狀如鉤或如龍鬚、蒼鷹、築巢枝上,鳴於其間,大有喬木故國之風貌,古墓松林之風趣。 1958年燒柴奇缺,公用私伐,看管不住,任它有高潔本色,棟樑之材,也盡喪於無用之途。
馬頭集清真寺
馬頭集清真寺,由來已久,初極簡陋,只破屋數間,至清光緒十年,教長李榮貴等籌資捐物建成了禮拜大殿,後回民戶數增加,歷任教長,對本寺套用房間陸續增添。目前,殿前有南北屋、沐浴室,向東南樓一間,殿後還有臨街市房五間。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之下,馬頭清真寺日趨繁榮。近期,馬頭集清真寺正在重建,建成後門面5間,三層混凝土結構,總投資70萬元。
谷莊堌堆
劉店大隊谷莊東北500米處,有座土堌堆。堌堆呈正方形,長12丈,高8丈,其上蒿草,酸棗棵密布,堆表土色蠟黃,並伴有拳頭、雞蛋大小之沙漿石塊。此石塊碾碎過羅,加油摻和,抺太平車,堅固耐用。為此多有人來扒此石塊。偶而扒出幾個箭頭,箭頭分兩部分,前呈三棱狀,約四毫米;後箭桿,圓形,兩毫米。所扒箭頭均為銅製,箭桿則鋼、鐵滕之類。據查,有人在堌堆附近挖出長四尺,寬三尺之瓦片,表層色為灰褐。堌堆南150米處有人挖井,得刀一口,長三尺,雖表層被腐生鏽,但銅質仍十分堅硬,碰則鏗鏘有聲。堌堆西南100米處,人們挖河之時,發現了磚砌的牆壁。磚長二尺,寬一尺,所挖之物,經考古工作者初步鑑定,一說為“商朝廢墟”,一說為“龍山文化遺址”。哪種說法確切,尚無定論。
隱藏寺堌堆
丁莊大隊隱藏寺村西為一土堌堆。人民在附近翻地耕作之時,發現陶罐、陶壇甚多。據考古工作考鑑定,此物為漢代陶器;土堌堆則為古漢墓群。在拉據戰爭時期,外地犧牲在此地的幾位革命烈士,殯埋在這裡,隱藏寺曾一度改為英雄寺。
隱藏寺村有個隱藏寺,歸屬太康縣馬頭鎮管轄,此村也是因此而得名。時光荏苒,記憶也在流逝,村落一直在發展,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逐漸淡忘了這個村莊名號的由來。追根溯源還要穿越到西漢末年的某一天。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為了當皇上,一心要殺害劉秀。劉秀前邊沒命的跑,王莽後邊很命的追。劉秀為了逃命,不敢走平川,專門鑽山溝。一日,劉秀逃到太康縣增境內馬頭鎮西北,身後喊殺聲漸近。劉秀被王莽四處追殺,無處藏身,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見前面路邊有一破廟,劉秀大喜,“天救我也!”劉秀策馬趕到廟前,為迷惑追兵,劉秀倒騎馬入廟門,蜘蛛們來幫忙,織網封住廟門。王莽追兵趕到廟前,看到一破廟,門前蜘蛛們來來往往,忙得不亦樂乎。不相信廟裡會有人,追兵就沒有進廟,直接往前追去了。劉秀得帝後,為感謝真神相助,封此為隱藏寺。命地方官員大興土木,在村前高崗處建廟宇數十間。有正殿、東西廊房。
相關村鎮
柳崗村名
柳崗村村名由來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在漢永始年間(公元前16年),殷姓人在此居住,因村後有一南北向土崗,其形狀似柳葉,以地形為村名,叫柳葉崗;
第二種說法:是因土崗上長滿了簸箕柳.因樹而得名叫柳葉崗,日久天長,人們將葉字省略,稱柳崗村至今。
第三種說法:據袁氏家譜記載,袁氏始祖弟兄二人自山西洪桐縣遷往太康,老大住鐵底河東,村名留耶崗,其弟居河西袁橋村。明初此處稱留耶崗,與漢朝王莽趕劉秀傳說有關,傳說劉秀曾在土崗村叢中躲藏過,因是皇帝爺在此停留過,後來人此地為留爺崗,至於留爺崗變為家譜記載中為留耶崗,又演變為今日之柳崗,應該是天長日久,記載以訛傳訛,故今天演變成柳崗。
大孫店村
孫氏先祠
孫氏仙祠座落在大孫店村街中央,座北朝南,占地面積400平方米,走馬門樓插花獸,門樓高15米高大威武。五脊排山,房上邊有小跑子栽頭魚,青磚白灰八磚扣頂。正房三間,東西偏房各三間,大門口外立兩桿旗桿,據譜載旗桿是鹹豐四年恩科進士孫憲先所立。它標誌著孫氏宗族的兩名進士,第一位貢生是康熙8年隆祚,第二位貢生是鹹豐四年憲先。孫氏先祠是鹹豐四年所建。兩根旗桿上邊是錫封頂,太陽一照反射的光耀眼奪目,大門口兩旁各有一隻高1.5米的青石獅子,由於年代久遠,獅子被人摸的明光發亮,大門口下邊有一塊長三米寬八十公分的青石條,經過兩邊的門墩橫鋪在下邊,門口上邊懸一塊黑色木扁,扁上楷書“孫氏仙祠”四字,大門口兩邊各有兩個小門,門口上邊刻有“耕讀為本業務農桑”字樣。
一進大門,在一個水平位置的正偏三座大殿是三座大殿外出廈,出廈兩頭各有棬門,通過棬門可以環繞成一個U字形。正殿是木框架結構,九檁八搭椽,前後有走廊,中間一間有曖閣,曖閣內裝有神台,神台上供奉著始祖和先祖的牌位,曖閣門口上邊懸一塊橫扁,扁上透花刻有“木本水源”四字,扁的周圍刻有五條滾龍,曖閣門外豎掛一塊扁,上書“恩貢生憲先”,下邊落款鹹豐四年歲次甲寅,大殿內明柱與明柱之間,上方用木刻花木相連,花木上刻有百鳥朝鳳,正殿前兩側各有三間外出廈偏殿,偏殿是磚結構,同樣是八磚扣頂,青磚白灰。上邊有小跑子、栽頭魚。明柱與明柱之間用木刻花木相連,並在花木上刻有百鳥圖。 可惜這一古老建築在“文化大革命”中雖遭部分損壞,但大部分保留了下來。不料,孫氏先祠在1976年卻慘遭被拆毀的厄運,從此,孫氏仙祠灰飛煙滅不復存在。
望京樓
望京樓位於大孫店村中央,孫氏祠堂後邊,傳說明朝時期,大孫店村有一郡馬,在朝為官,後郡馬帶郡主歸家隱居,天長日久,郡主想念京城親人,不斷涕哭,於是郡馬就安排能工巧匠建造高樓,起名望京樓。望京樓建成後,每當郡主想起京城親人,便上樓去眺望,以蔚思親之苦,據傳說站在樓上能看見京城。
天長日久,此樓年久失修倒塌,現大孫店村中央有一處高崗,民眾蓋房時,從下不斷挖出殘磚斷瓦,據說此處就是望京樓遺址。
李伯敬村
李伯敬古屋
據李伯敬古院現主人李景彬介紹,此古院是院主李伯敬的祖父建造,李伯敬,明朝武舉,名震一方。李氏先祖原居住在馬頭集北三里張軲輪村(今北李莊),世代相傳熬糖稀技術,製造麻糖棍,糖稀麻片,麻糖禮糕等為業。
特色小吃
馬頭牛肉、豆腐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