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的病理改變和臨床結局酷似克魯茨非爾德-雅各布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克-雅病)和牛海綿狀腦病(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俗稱“瘋牛病”),而且其出現與BSE有密切關係。1982年Prusiner將中樞神經系統慢性進行性退行性病變的一組疾病取名為朊毒體病。
病因
(一)發病原因
新變異型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病(nvCJD):按照Stewart和Ironside所下的定義,nvCJD是由於暴露於牛海綿狀腦病因子而造成的具有特徵性臨床和神經病理學特點的新的人類朊病毒疾病。
當前的證據強烈支持nvCJD與BSE有因果關係,有關研究人員普遍接受了這樣一個結論:nvCJD是BSE的病原學因子在人類造成的疾病,對實驗性nvCJD因子的定型研究確定了nvCJD的病原體與在BSE中鑑定的因子相同。
朊病毒或朊毒體的英文名稱為prion,來自proteinaceousinfectiousparticles即抗蛋白酶的感染性粒子,研究工作中常以PrP即朊病毒蛋白(prionprotein)代表這種粒子,人類的PrP是由253個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其基因在第20對染色體的短臂上,PrP在不同類型細胞中表達,但主要在神經元中表達,其分子量為27~30kD,研究人員將這種在正常細胞中表達的PrP稱為Prpc,其中的c代表正常細胞,正常的Prpc有保護神經元的作用,並且是對蛋白酶敏感的,它並不引起疾病,異常的朊病毒蛋白則是PrP的翻譯後修飾型的PrP即PrPsc,其中的sc代表scrapie,即羊瘙癢症,也就是說PrPsc是在綿羊引起瘙癢症的那種PrP,Prsc對蛋白酶部分抵抗,是一種疏水性蛋白質,它對輻射滅活,熱和強化學品處理有高度抵抗性,PrPsc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蛋白質,在同一種屬的動物,PrPsc和PrPc的胺基酸組成和序列相同,只是空間構型不同,這表現在這兩種PrP的α-螺旋和β-片層(beta-sheet)占整個分子的長度百分比不同,PrPc的α-螺旋和β-片層分別為42%和3%;但PrPsc的則分別是30%和43%,足見其空間構型有很大的差別。
(二)發病機制
為對本病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首先簡要回顧CJD和BSE。
1.CJD和BSE
(1)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病(CJD):CJD是以中樞神經系統的退行性變為主要病理改變的一種散發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50~75歲,多以精神衰退(記憶力減退,情緒改變,判斷障礙,平衡及運動障礙等)起病,疾病進展期出現幻覺,意識障礙,譫妄,無欲狀,痴呆,肌陣攣,肌強直等,多數病人於發病6個月以內死亡。
本病的病理改變很特別:腦組織呈廣泛的空泡樣變或海綿狀改變,大腦萎縮,神經細胞喪失,電鏡研究發現腦內有由澱粉樣蛋白質組成的纖絲,進一步研究發現本病病人腦組織內有抗蛋白酶的蛋白質(PrP),對於這些蛋白質的理化,免疫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特徵的研究提示,這些蛋白質很可能是與引起羊瘙癢症的朊病毒同一類的病原體,使用從人類屍體腦組織提取的製劑,或用人硬腦脊髓膜進行修補,角膜移植等曾引起本病醫源性傳播,但對散髮型CJD尚無證據表明是自然發生的感染性疾病,而很可能是PrP的基因發生突變的結果,在有明確傳播史的情況下,CJD的潛伏期很長,可達20年以上,但輸血以及同患者密切接觸並不傳播此病,本病的發病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十分一致,大約是1/100萬。
(2)牛海綿狀腦病(BSE):BSE是於1986年在英國首先被識別的牛的海綿狀腦病,在其後的數年中,英國BSE病牛的頭數多達16.6萬,在1992~1993年該病在牛中的流行達到了高峰,從那以後病畜頭數逐年減少,目前已減少到很低,該病流行的原因是,用受羊瘙癢症(scrapie)因子感染的羊的肉和骨製成的飼料飼養牛造成的,而羊瘙癢症是相當於綿羊或山羊的海綿狀腦病,其感染因子是朊病毒或朊毒體(prion)。
英國學者對患BSE的牛以及大量實驗動物的研究表明,受BSE因子感染動物的腦和脊髓傳染性最強,淋巴結和腸淋巴組織有一定傳染性,而肌肉,血液和乳汁沒有可測定出的傳染性。
患BSE的牛主要臨床表現是以下三個方面:
①行為的改變:最常見的是不安,瘋狂和緊張;
②體位和運動的異常:後肢的共濟失調,震顫和跌倒;
③感覺的改變:主要表現為對聲音和接觸的知覺異常,大多數(87%)病畜兼具這三方面的神經系統表現,病程(從最早的體徵出現到死亡或宰殺)通常是數周至數月。
2.PrPc引起人類疾病機制可能有兩種:
(1)一種是原有的PrPc轉變為PrPsc:研究表明,PrPc基因發生某種突變時,可使表達的PrPc轉變為PrPsc,而已經出現的PrPsc在細胞內或在細胞表面與PrPsc遭遇時,形成雜合二聚體或三聚體,使PrPc轉變為PrPsc,這一過程似乎是一種自動催化反應,不需要化學修飾,可使PrPsc呈指數式增多,因為PrPsc對細胞內溶酶體中的蛋白酶有抵抗性,不會受到破壞,當它蓄積到一定程度時即引起腦組織的海綿狀病變,PrPc基因的突變可有家族性,這便可以解釋家族性朊病毒病如家族性CJD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familialinsomnia,FFI)。
(2)腦組織的損害:另外一種可能的機制是,外源性的PrPsc感染人體後到達腦組織細胞,如其量很大,可能直接引起腦組織的損害,但更可能的機制也許是這種外源性PrPsc在與內源性PrPc遭遇時,也可能使其大量轉變為PrPsc而造成病變。
症狀
小兒新變異型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病的症狀:
不自主運動痴呆共濟失調抑鬱
本病的潛伏期約為9年,Zeidler等對英國的21例nvCJD病例進行的分析表明,病人的平均年齡為29歲(16~48歲);病程的中位數為14(9~35個月)個月,全部病人在病程早期都有精神症狀(最常見的是抑鬱),13例在早期曾到精神科醫師處就診;8例在早期即出現感覺方面症狀,全部病例出現了共濟失調和不自主運動,大多數病人臨近疾病末期時出現無動力型啞,多數病例有腦電圖異常,腦的影像檢查可示非特異性異常。
nvCJD的臨床特點是精神異常,感覺異常和共濟失調,以後出現痴呆以及散髮型CJD進展期的其他症狀,但病人的年齡偏小,而病程相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