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膽囊炎與膽管炎

小兒急性膽囊炎與膽管炎是一種疾病名,發病常較急驟,多於發病後1天內就診。

基本信息

概述

急性膽囊炎與膽管炎(acutecholecystitisandcholangitis)是因為膽汁滯留與細菌感染引起膽囊與膽管的炎症性疾病。

病因

(一)發病原因
急性膽囊炎與膽管炎的主要病因為膽汁滯留與細菌感染,膽汁滯留多因膽管梗阻造成,常見的梗阻因素有膽道先天性或炎性狹窄,膽腸吻合術後吻合口狹窄反流及寄生蟲引起的膽總管括約肌痙攣,細菌多經血液也可經淋巴,腸道或鄰近器官而侵入膽囊與膽管,引起炎症的細菌以大腸埃希菌為主,約占70%,其他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變形桿菌等,亦可為混合性感染,
(二)發病機制
膽囊為一盲袋,膽囊動脈為一終末動脈,急性期時,在膽囊管梗阻後,膽囊黏膜的分泌增加,吸收功能降低,膽囊內壓逐漸增高,可壓迫膽囊壁的淋巴和血管,使淋巴血運回流障礙,小動脈可因炎症而閉塞,進而引起局灶性缺血性病變,膽囊黏膜可出現糜爛,潰瘍和壞死,重者可引起膽囊壁的大片壞死,急性膽囊炎或膽管炎的病變開始時,黏膜充血,水腫,繼而波及膽囊或膽管壁各層,管壁增厚,表面有纖維蛋白性滲出物,在感染嚴重病例,囊壁有化膿灶,形成化膿性膽囊炎和(或)膽管炎,年齡越小,病變演進越急劇,由於同時有膽囊管或膽總管口括約肌痙攣,膽囊或膽總管膨脹,可發生局限性缺血和壞疽而引起穿孔,膽汁性腹膜炎,此時,患兒可出現神志模糊,中毒性休克等徵象,根據病理改變的程度,可分為4型:
1.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多見於急性炎症的早期,膽囊內壓增高,膽囊黏膜層炎症水腫,囊壁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細胞浸潤,小兒“膽囊積水”即屬此型,
2.急性化膿性膽囊炎炎症繼續向膽囊壁的肌層及漿膜層發展,膽囊壁的全層增厚,血管擴張,滲出增加,漿膜可被膿性滲出物覆蓋;膽囊內的膽汁呈混濁膿性,
3.急性壞疽性膽囊炎膽囊內壓繼續升高,囊壁水腫加重,可使膽囊壁的血管產生炎性閉塞等,致使囊壁的組織壞死,壞死後的膽囊組織稍遇膽囊內壓增高即可出現膽囊穿孔,膿性膽汁流入腹腔,可引起局限性或瀰漫性的腹膜炎,而慢性的膽囊管堵塞可導致膽囊積水,膽汁的色素被吸收後,變為白膽汁,鈣的分泌增加,可出現石灰水樣膽汁,鈣在膽囊壁內沉積可產生“瓷樣膽囊”,在成人,這種情況的病例有50%發展為膽囊癌,

治療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急性膽囊炎可採用非手術療法,包括解痙攣、鎮痛及抗感染治療。廣譜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頭孢菌素如頭孢曲松(頭孢曲松鈉)及甲硝唑(甲硝達唑)為常用抗菌藥。因多不能進食,故亦須靜脈補液維持營養及水分。
2.中醫療法以清利濕熱、舒肝理氣為主。處方舉例:柴胡3g,黃芩9g,木香3g,枳殼9g,鬱金9g,蒲公英15g,大黃6g,茵陳15g,膽草6g。腹痛重者加元胡9g,川楝子9g。 
3.手術療法手術適應證:
(1)膽汁性腹膜炎確診後應爭取儘早手術。
(2)高熱、中毒性休克,經短時間糾正無顯著改善或病情惡化者。
(3)在治療過程中並發有肝膿腫、胰腺炎、膽囊壞死穿孔。
(4)膽管結石,瘢痕狹窄非手術不能解除者。手術原則是:解除膽道的梗阻、充分引流減低膽內壓。術前應積極準備,包括輸血、補液,靜脈輸入抗生素及糾正休克等措施。如經3~6h的積極治療,症狀未見好轉,即應行急症手術以免失去搶救機會。手術方式可根據患兒一般情況及局部情況決定。如系化膿性穿孔性或壞疽性膽囊炎則作膽囊切除。如病變限於膽囊而小兒一般情況不良者亦可作膽囊造瘺。若同時伴有膽總管炎症或穿孔時則須行膽總管引流,同時行腹腔引流。
(二)預後
一般急性膽囊炎經非手術治療可以消退自愈,但伴發腹膜炎者,須經積極準備後手術治療。上述66例中死亡3例,其年齡分別為2個月1例。1歲以內2例,均系伴發膽汁性腹膜炎晚期患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