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
【出處】:《雲南中草藥選》
【拼音】: Xiǎo Dīnɡ Xiānɡ
【別名】:小萬年青、藍花地丁(《雲南中草藥選》),紫花地丁(《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遠志科植物小遠志的全草。秋季採收,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主根圓錐形,粗壯,黃褐色,近本質。莖直立,紫紅色,多分枝,單葉互生,長橢圓形,長1~2厘米,寬0.5~0.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葉柄短。小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藍紫色,左右對稱,頂端一花瓣呈流蘇狀。蒴果扁平,倒卵形,直徑約5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具宿萼,中央有縱溝,淡綠色;內有種子2粒。花期夏初。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山坡或荒地、河畔。分布雲南。
【性味】:《雲南中草藥選》:"苦微辛,寒。"
【功能主治】:《雲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治瘡癤癰腫,小兒支氣管炎,肺炎,胃痛,痢疾,跌打損傷,肋間神經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泡酒。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咽喉炎、扁桃體炎、血栓性脈管炎、淋巴結炎:紫花地丁二至三錢,煎服。(《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②治療瘡:紫花地丁適量,配紅糖搗敷患部。(《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摘錄】:《*辭典》
海南荔枝品種
小丁香為海南瓊山的實生優良品種,樹齡在170年以上。名見元大德《南海志》。
(1) 果實性狀
果大,歪心形,縱徑、橫徑均約3.9厘米,平均單果重28.8克;果皮鮮紅色,厚1毫米,龜裂片乳狀隆起,裂片峰銳尖,縫合線不明顯;果肩平,果頂鈍或尖,果肉厚,黃臘色,肉質爽脆,味甜帶香,可食部分占全果重的82.2%,焦核果占全株果的70~80%。
(2) 植株形態
樹勢壯量,樹冠半圓球形,150年生樹高約6.5米,冠幅6~7米,主幹周徑1.11米,樹皮灰白色,分枝離地面2米,枝條黃褐色,葉濃綠色。小葉2~4對,多為對生,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6~10厘米,寬2.4~3.5厘米,先端漸尖,多向一邊扭曲,基部多呈楔形,葉緣上卷,葉脈明顯
(3) 生物學特性
在海南六月下旬果熟。
(4) 品種評價
品質上等,肉質爽脆,味香甜,為鮮食或制罐頭的理想品種,宜大量繁殖推廣。
形態特徵
本變種與西伯利亞遠志(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植株矮小,分枝鋪散;葉片亞革質。邊緣反卷,側脈在葉面突起,雞冠狀附屬物較大。
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幼枝近四棱形,具縱棱及溝槽,被微柔毛或僅溝槽內被微柔毛,較老的小枝具突起的新月形葉痕,皮孔不明顯;頂芽圓錐形,被短柔毛。葉生於1-2年生枝上,葉片革質,卵狀橢圓形,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稀近披針形,長3-8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短漸尖至急尖,基部楔形至鈍,邊緣具鋸齒,葉面深綠色,乾時橄欖綠色,背面淡綠色,具不透明的黃褐色腺點,無毛或疏被微柔毛,主脈在葉面平坦或稍凹入,密被短柔毛,在背面隆起,無毛或被微柔毛,側脈6-7對,兩面明顯或不明顯,網狀脈不明顯;葉柄長4-6毫米,上面具淺槽,被短柔毛;托葉卵狀三角形,急尖,宿存。花4-7基數。雄花1-7朵排成聚傘花序,單生於當年生枝基部鱗片或葉腋內,稀簇生,總花梗長2-3毫米,單花花梗長3-5毫米,基部或近中部具小苞片2枚;花萼盤狀,無毛或多少被微柔毛,直徑2-2.5毫米,4-7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毫米,邊緣齧蝕狀或具牙齒,具疏緣毛;花冠輻狀,花瓣4-5,卵形,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基部合生;雄蕊短於花瓣,花葯卵狀長圓形;退化子房扁球形,具短喙。雌花單生於當年生枝的葉腋內,花梗長8-10毫米,4淺裂,裂片圓形,齧蝕狀;花冠近直立,直徑約4毫米,花瓣卵形,長約2.5毫米,基部稍合生;退化雄蕊長約為花瓣的1/5,不育花葯箭頭形;子房近球形,直徑約1.5毫米,柱頭厚盤狀,凸起。果球形或頂基扁的球形,長約6毫米,直徑7-8毫米,成熟後黑色;果梗長8-10毫米;宿存花萼平展,直徑3-4毫米,宿存柱頭厚盤狀,直徑約1毫米,明顯4裂。分核4,長圓形或近球形,長4.5-5毫米,背部寬3.5-4毫米,平滑,具不明顯的細條紋,無溝槽,內果皮革質。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疏林下或草地、田邊,海拔1 800-2 6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洱源。
分布範圍
產雲南中部和西北部;產於江西(武寧、修水、玉山、上猶、井岡山、永豐、銅鼓、奉新)、湖北(宜昌、建始、長陽、恩施、宣恩、鶴豐、利川、大公山)、湖南(大庸、桑植、黔陽、寧遠、新寧、宜章、雪峰山)、廣東(陽山、連縣、連山、連南、乳源、樂昌、博羅、五華)、廣西(大明山、融水、金秀、象州、興安、綏陽、龍勝、上思)、四川(汶川、灌縣、雅安、蘆山、天全、會東、冕寧、昭覺、峨邊、馬邊、金陽、普格、洪雅、屏山、峨眉、榮昌、大足、永川、壁山、江津、黔江、涪陵、石柱、南川、城口、巫山、鄰水、長寧、高縣)、重慶市、貴州(梵淨山、雷公山、江口、印江、石阡、凱里、黃平、畢節、雷山、貞豐、黎平、三都、遵義)、雲南(大關、巧家、彝良、鎮雄、文山、西疇、麻栗坡、馬關、廣南、蒙自、元陽、屏邊、新平、元江、景東、思茅、西雙版納、賓川、騰衝、風慶、鎮康、龍陵)及西藏東南部(察隅)等省區;生於海拔(250-)450-2500米的丘陵,山地常綠闊葉林、雜木林、疏林或灌木叢中及溪邊,路旁。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巫山(A. Henry 5716)。
主要價值
本變種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拔毒,生肌的功能。
變種
異葉四川冬青 (I. szechwanensis var. heterophylla C. Y. Wu ex Y. R. Li)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為“葉較小,有時大小混生”。據觀察模式及同舉標本,大小葉混生,主要是當年生幼葉與去年生老葉之差異,即當年生幼葉尚未成熟所致,其他特徵在原變種之範圍之內,故予歸併。本種與三花冬青I. triflora Bl.相似,惟後者的葉片乾後通常深棕色或橄欖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