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空情報雷達
正文
搜尋、監視與識別空中目標並確定其坐標和運動參數的雷達。亦稱對空搜尋雷達。它所提供的情報,主要用於發布防空警報、引導殲擊機截擊敵方航空器和為防空武器系統指示目標,也用於保障飛行訓練和飛行管制。是現代戰爭中獲取空中目標情報的重要技術裝備。戰術技術性能和戰鬥使用 對空情報雷達的性能主要包括:探測目標的最大距離和高度,測定目標的精度和分辨力,數據率,情報容量,反干擾能力,機動性,可靠性和維修性。
情報容量,是衡量對空情報雷達在單位時間內空情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手工操作的雷達每分鐘只能處理十多批空情;現代雷達具有自動錄取設備,天線每搜尋一周,可處理數十至數百批空情。反干擾能力,是對空情報雷達的關鍵性能,通常採用多種反干擾技術來提高雷達抑制有源和無源干擾的能力,還可採用多部不同頻率的雷達交錯配置和對干擾源交叉定位等措施,對抗敵電子干擾。對空情報雷達通常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維修性,即具有較長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和較短的平均故障修復時間,以保證長時間的連續工作。
在戰鬥使用中,對空情報雷達常採用不同性能的多部雷達組成雷達網,各雷達的探測範圍互相銜接構成一定的對空警戒和引導空域。雷達站測得的目標情報,上報到各級雷達情報中心。現代化雷達網採用數字通信設備和軍用電子計算機,自動傳遞和處理情報,極大地提高了雷達網的效能。
![對空情報雷達](/img/9/772/nBnauM3X5YTN5ITM5IDO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4AzL5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警戒雷達,用於對空監視,及早報知目標的出現。它一般具有較大的探測距離和高度,但其精度和分辨力不高,數據率較低。通常是兩坐標雷達(圖1)。
![對空情報雷達](/img/4/db8/nBnauM3XxcDMyYTM5IDO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4A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對空情報雷達](/img/7/f69/nBnauM3X0QDOwcTM5IDO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4A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對空情報雷達](/img/d/ed7/nBnauM3XxITN3cTM5IDO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4A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對空情報雷達](/img/7/e4b/nBnauM3XycTO0gTM5IDO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4A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對空情報雷達](/img/8/3a5/nBnauM3X2kDOzkTM5IDO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4AzL2k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陸軍使用的對空情報雷達,也稱野戰防空雷達。它具有較高的機動性,能跟隨部隊迅速轉移。
簡史 1936年,英國首次將“本土鏈”警戒雷達部署在本國沿海地區,投入實戰運用。20世紀40年代初期,美國和英國開始生產精度較高的微波雷達,也就是早期的引導雷達和目標指示雷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對空情報雷達的性能不斷改進。其探測距離和精度成倍提高,並且發展了反干擾技術,如研製了動目標顯示雷達和採用機械跳變頻技術等。60年代,又陸續研製出脈衝壓縮、頻率捷變、電掃描等新體制雷達,進一步提高了探測性能和抗干擾能力。70年代以來,對空情報雷達和電子計算機結合,自動探測目標並錄取、傳遞其數據,自動檢查與指示雷達部件的故障,自動改變雷達技術參數,以適應目標特性和干擾環境的變化。
對空情報雷達的發展趨勢是:進一步提高反干擾能力和操作自動化;提高探測“隱身”飛機和其他小目標的能力;三坐標體制和相控陣技術將進一步獲得廣泛套用。抗干擾性能優越的多基地雷達,可探測超遠距離低空航空器的超視距雷達等新體制的雷達,也將取得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