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對河口村對河口村為鎮區西部山區,有銀子山、荷葉尖、岩山頂、鐵金嶺、小箬嶺、方家山等組成,最高的荷葉尖為海拔463米,北有本縣最大的水庫:對河口水庫,庫容量1.469億立方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土地潮濕肥沃,適合林木與山區作物。
歷史沿革
對河口村唐時屬武康縣武都鄉。梁開平四年,吳越王錢繆並二十鄉為十三鄉,仍轄於武都鄉。宋時,又加合併,大中祥符年間止管五鄉,在武都鄉轄區。明朝時,據嘉靖《武康縣誌》記載,劃四鄉十八都七十五里,為武都鄉九都。清時,武康縣分四鄉十八都,南北二界78保599莊,轄區為西鄉九都,轄三保一十五莊。民國三十年(1941)據《浙西行政區域圖》載,武康縣劃分三區二鎮十四鄉,轄區轄屬於紅英區英紅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武康縣劃分為四鎮六鄉,村區劃歸英紅鎮。1949年5月解放,武康縣劃為4區25鄉,轄區為莫乾區的九都鄉。1956年區並鄉,武康縣劃為十個鄉,九都鄉分別併入筏頭鄉與千秋鄉。1958年武康德清兩縣合併,成立人民公社,轄區劃歸莫乾公社。1961年5月社隊調整,轄區仍歸為筏頭與千秋兩個公社。1964年7月,筏頭與千秋兩個公社的西岑、銀子山、對河口、東風四個大隊和千秋公社新華大隊劃出,建立對河口人民公社。1983年,對河口人民公社改為對河口鄉。1992年併入武康鎮,下轄東風、沈中塢、對河口、西岑、銀子山五個村。1999年,上柏、三橋、秋山併入武康鎮,武康鎮下轄58個行政村。2000年,行政村撤併,由58個合併為38個,東風、沈中塢、對河口、西岑、銀子山合併為對河口村。村莊發展
原沈中塢村,據道光《武康縣誌》載,沈中塢在縣西十二里,世傳沈攸之居此,故名。沈攸之,南朝宋武康人,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沈中塢舊名沈忠塢,別名里八都,下轄6個自然村,即:西塢、東塢、北塢、陸家塢、思仰堂、莊村畈,有9個村民小組,255戶,855人,村委駐地在西塢,有耕地874畝,其中水田691畝,旱地183畝,茶地120畝,山林面積5751畝,用材林982畝,毛竹山396畝,小竹山1806畝,其他山1045畝,早園竹779畝,乾水果793畝。沈中塢村清時為南鄉八都一保六莊、七莊、八莊。民國時為余英鎮 保。解放初期為城郊區千秋鄉沈中塢村。1956年為千秋鄉新華高級社。1958年為千秋公社新華生產隊。1961年為千秋公社新華大隊。1964年7月,筏頭公社劃為筏頭、對河口兩公社,新華大隊劃歸對河口公社。1981年因與三橋公社星華大隊同音,更名為沈中塢大隊。1984年為對河口鄉沈中塢村。1992年對河口鄉劃歸武康鎮,2000年,原對河口鄉的沈中塢、東風、西岑、銀子山、對河口合併為對河口村。原對河口村,轄4個自然村,即廟塢里、後村、楓樹廟、十畝里,有7個村民小組,254戶,972人,村委駐地在廟塢里,有耕地431畝,其中水田387畝,旱地44畝,茶地190畝,山林4874畝,其中:用材林689畝,薪炭林601畝,毛竹山405畝,其他山929畝,早園竹230畝,乾水果1960畝,魚盪7畝。對河口村清時為西鄉九都一保一莊、二莊、三莊、九都三保一莊、五莊。民國時為英紅鎮 保。解放初期為莫乾山區九都鄉對塢村。1956年為筏頭鄉對河口農業合作社。1958年為莫乾山公社對河口生產隊。1961年為筏頭公社對河口生產隊。1961年為筏頭公社對河口生產大隊。1964年7月,筏頭公社劃為筏頭、對河口兩公社,為對河口公社對河口大隊。1984年為對河口鄉對河口村,1992年對河口鄉劃歸武康鎮,為武康鎮對河口村。2000年與沈中塢、西岑、東風、銀子山合併為新的對河口村。
東風村,轄2個自然村,即:長灘、東岑塢,8個村民小組,291戶,962人,村委在對河口自然村。有耕地面積313畝,其中水田273畝,旱地40畝,茶地129畝,山林5362畝,其中用材林742畝,薪炭林39畝,毛竹山2266畝,小竹山121畝,其他山1863畝,早園竹276畝,乾水果55畝。東風村清時為西鄉九都二保一莊、二莊、八都一保八莊等。民國時,東岑塢為三民鄉,長灘為余英鎮。解放初期為莫乾山區九都鄉,1956年為筏頭鄉,1958年為莫乾山公社東風生產隊。1961年為筏頭公社東風大隊。1984年為對河口東風村。1992年為武康鎮東風村,2000年與對河口、沈中塢、西岑、銀子山合併為對河口村。
西岑村,因村在西岑塢,故名。西岑村轄3個自然村,即:沈家口、李家口、石門坑,有6個村民小組,148戶,527人,村委駐地在沈家口。有耕地面積235畝,其中水田178畝,旱地57畝。茶地60畝,山林面積6668畝,用材林1590畝,薪炭林364畝,毛竹山2362畝,小竹山163畝,其他山2094畝,早園竹40畝,乾水果55畝,魚盪78畝。西岑村清時為西鄉九都二保五莊。民國時為三民鄉。解放初期為莫乾區九都鄉西岑村,1956年為西岑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為莫乾公社西岑生產隊,1961年為筏頭公社西岑大隊,1964年劃歸對河口公社。文革時改名躍進大隊,1979年復原名。1984年為對河口鄉西岑村,1992年對河口併入武康鎮。2000年與對河口、東風、沈中塢、銀子山合併為武康鎮對河口村。
銀子山村,以山得名。道光《武康縣誌》載,凝紫山,在縣西,俗呼銀子山,轄3個自然村,即:銀子山、穗崗塢、大箬嶺,有7個村民小組,727人,村委駐地在銀子山。有耕地面積205畝,其中水田177畝,旱地28畝,茶地30畝,山林9293畝,其中,用材林1415畝,薪炭林607畝,毛竹山3822畝,小竹山194畝,其他山3180畝,早園竹75畝。銀子山村清時為西鄉九都三保二莊、三莊。民國時為英紅鎮, 保,解放初期為莫乾區筏頭鄉,1956年為筏頭鄉銀子山合作社。1958年為莫乾公社銀子山生產隊。1961年劃歸筏頭公社銀子山大隊。1964年為對河口公社銀子山大隊。文革時改為紅衛大隊,1979年恢復原名。1984年為對河口鄉銀子村,1992年對河口鄉併入武康鎮,2000年與對河口、西岑、東風、沈中塢合併為對河口村至今。
經濟發展
對河口村地處西部山區,境內群山環抱,山巒起伏。全村有山林32497畝,其中毛竹山12150畝,小竹山2744畝,板栗3158畝,楊梅100畝,黃花梨150畝,茶園400畝,耕地1866畝,其中水田1514畝。毛竹積蓄量162萬支,小竹10000擔。對河口1963年就辦起輕工機械廠,1970年辦起砩石礦,1980年辦起綢廠,1985年辦起第二地毯廠。20世紀90年代之後,村裡的佐力藥業、王榮食品、金三葉食品、慶榮工藝等,走出本村,進入武康經濟開發區,成為武康的龍頭企業與規模企業。
文化教育
對河口村現有東風國小1所,有教師16名,學生210名。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2名。對河口村喝上自來水
昨天,武康對河口村十四組62歲的村民馬錫卿泡上一杯清茶後,一股茶香撲鼻而來。喝上一口,老馬笑了,他說,多虧了這又乾淨又“甜”的水庫水,才能泡出這么香的茶。這種喝水甜,喝茶香的日子,靠的就是一管連線對河口水庫出水管的自來水。在馬錫卿家,記者看到,水槽邊裝著兩個水龍頭,兩股水流“嘩嘩”地分別從兩個水龍頭裡流出。老馬告訴記者,這水流急的,是今年剛剛新裝的,水是對河口水庫的自來水;水流緩的,是自己從後山接下來的山水。
據了解,對河口村十四村位於對河口水庫的西北邊。本就是對河口水庫移民的十四村200多戶村民喝不上對河口水庫清潔的水,一直以來吃的、用的都是山水或者是井水。馬錫卿告訴記者,由於當地的山上都是石灰岩,山水和井水中含有大量的鈣離子,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水質。“燒出來的水,聞起來都有股石灰水的味道。”在老馬家裡,記者看見,一個以前用於燒水的水壺邊上,已形成了厚厚的一層水垢。
近年來,隨著我縣大力推進“供水一體化工程”,對河口水庫開始承擔起武康和東部鄉鎮民眾飲水的責任。但是,對於生活在對河口周邊的村民來說,水庫的水卻始終沒有由低到高地流進他們的家。
今年9月開始,水流的方向發生了改變。據了解,從2008年11月開始,對河口村黨委就著手對對河口集鎮、東風片和十四村等區域實施自來水管網建設,受益人口近2000。截至今年9月,全村已鋪設管網1.8萬多米,村里還專門建造一間機房,購置了一套自來水淨化過濾設備,總投入近150萬元。
在機房邊,村幹部馬騰偉指著一根大水管說,這根水管是對河口水庫往水廠送水的總水管,他們在水管上開了個口子,接上了一根小水管,水從總水管流進淨化過濾設備,經過處理後,再流向村民家中。這一過程,為村民喝上更乾淨的自來水提供了保障。“水管是 24小時自動進水,這保障了居住在東風片山上的村民,在旱季也能舒舒服服地用上自來水。”
據介紹,對河口村共有4000多村民。村黨委書記沈虎林說,對於那些需要安裝自來水的農戶,村里會想辦法儘量加以解決。他表示,明年村里將繼續對沈中塢片的200多戶村民進行自來水管網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