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
在鄧小平理論關於改革開放總方針的論述中已經提到“對內開放”: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
詳見詞條:改革開放
主要內容
2012年3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余淼傑曾撰文《對外改革,對內開放》 。他提出:“改革開放”無疑是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最耳熟能詳的一個詞組。79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保證也在於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這八字方針。如今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壓力,“兩會”等多次談及轉變生產模式,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發展”。但我以為,今日之中國,經濟要繼續發展,更應逆其道而行之:對外改革,對內開放。
對內開放不是說不要改革,而是說國內市場應該更開放。
對內開放的第一點是減少地區貿易壁壘,降低地區貿易成本 。大多企業老闆都有感受,在國內做生意比在國外難得多,成本也要高。國外雖然距離較遠,直接成本較高,但畢竟標準化。而國內市場,地理距離雖然有限,但無數的過橋費也使直接運輸成本居高不下,更不說生意背後無數的應酬和跑關係。所以,對內開放的第一步就是要取消省際、市際的“過路費”、“買路錢”。
對內開放的第二點則是開放企業融資渠道。目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融資渠道貧乏、融資成本較高。中小企業一方面無法直接在資本市場上融資,另一方面也不容易向國有銀行貸款,普遍面臨著較嚴重的信貸約束,而這又限制著企業的出口。所以,對內開放的第二點重在於應向中小企業開放融資渠道。一個可能的辦法則是鼓勵建立中小銀行專門處理中小企業借貸。
對內開放的第三點則不妨開放城門,逐步限制並取消戶口管理制度。戶口管理制度自1958年生效以來,已有半世紀,作為保證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計畫經濟必要的配套政策,時至今日,真有必要問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作為創造中國經濟奇蹟的主力軍,“世界工廠”的創造者,卻不能同比例地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這是我所知道的最大不公不平之一。
研究與實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萬本根曾做過《實施西部開發戰略,加快推進對內開放》調研報告,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批示:“中國固然要對外開放,但更要對內開放”。
2012年12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視察,視察過程中,習近平曾強調,改革開放要有新開拓。對此,有學者認為,新一屆中國領導人所提倡的改革理念將更為豐富,未來中國經濟的對內開放或將成為改革重點 。開放不僅只是對外國開放,也包括對"外人"(體制外的機構或人員)開放和對外地開放,這是對內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