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繚子:吳子

尉繚子:吳子

《尉繚子:吳子》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它圍繞“刑德可以百勝”之說,廣泛論述用兵取勝之道。它強調農戰,富國強兵,認為“土廣而任則國富,民眾而治[制]則國治”,這樣才能“威制天下”。它的另一重要觀點是注重謀略和戰前準備,講究“廊廟”決策,主張“權敵審將而後舉兵”,“先料敵而後動”。在治軍上,它主張“制必先定”。《吳子》是一部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古代著名兵書,據說是戰國時著名兵家吳起所作。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為後人所整理和刪補,篇目和內容有所亡佚,現只存《圖國》、《料敵》、《治兵》、《論將》、《勵士》六篇。

內容簡介

《尉繚子:吳子》:將者,上不制了天,下不制於地,中不制於人。寬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財。

媒體推薦

《吳子》三卷,言兵家機權法制之說。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口天起相魏,西河稱賢;慘礅事楚,死後留權。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索隱述贊屍校尉繚,術通而文純。
——劉勰《文心雕龍》

圖書目錄

尉繚子
前言
卷第一
天官第
兵談第二
制談第三
戰威第四
卷第二
兵權第五
守權第六
十二陵第七
武議第八
將理第九
卷第三
原官第十
治本第十一
戰權第十二
重刑令第十三
伍制令第十四
分塞令第十五
卷第四
束伍令第十六
經卒令第十七
勒卒令第十八
將令第十九
踵軍令第二十
卷第五
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教下第二十二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令下第二十四
附錄
梁惠王年世考
《尉繚子》校勘記
吳子
前言
卷上
圖國第一
料敵第二
治兵第三
卷下
論將第四
應變第五
勵士第六

文摘

南朝學者,特別是唐宋時期的許多學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對該書有所摘引或評論。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尉繚子》和《孫子》、《吳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一起被編入了《武經七書》,作為必讀的軍事教材。但自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懷疑其為偽籍以後,雖也有學者仍相信《尉繚子》“多存古制”、“亡可疑者”,是“戰國談兵者”所著(參見明代宋濂的《諸子辨》和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以及近人呂思勉的《先秦學術概論》。然而數百年來,它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卻變成了一部偽書。如“鄭樵譏其見名而不見書,馬端臨亦以為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代姚際恆說:“《尉繚子》……其首《天官篇》與梁惠王問對,全仿《孟子》‘天時不如地利’章為說,至《戰威章》則直舉其二語矣。豈同為一時之人,其言適相符合如是耶?其偽昭然。”(《古今偽書考》)清人姚鼐也說:“尉繚之書……蓋後人雜取苟以成書而已。”(《惜抱軒全集·文集·讀司馬法六韜》)近人錢穆則懷疑:“其殆秦賓客之所為,而或經後人之羼亂者耶?”(《先秦諸子系年·尉繚辨》)而張心瀲《偽書通考》、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黃雲眉《古今偽書考補證》等書,甚至直斥《尉繚子》為“偽物”。由於學術界多年來的錯誤認識,使《尉繚子》一書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應有的評價。
1972年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中與其他兵書一起出土了《尉繚子》竹簡的殘卷,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殘簡釋文刊登於《文物》1977年第二、第三期,其內容與今本及《群書治要》所節錄的《尉繚子》基本相同,這就使偽書之說不攻自破了。此後,一些研究《尉繚子》的書籍和文章陸續發表,從新的角度對這部古兵書進行了評估。其中,關於《尉繚子》的成書時代和作者,是這些論著集中討論的主要問題之一。

序言

我國是一個古代軍事文化極為發達的國度。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這方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發生的戰爭難以數計,湧現的軍事家燦若群星,形成的兵書、戰策卷帙浩繁。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奠定下來的。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內,雖然列國紛爭,戰事頻繁,但學術文化卻十分發達,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兵家是當時各家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學術派別。當時著名的兵家人物,首推孫武,其下則有司馬穰苴、吳起、孫臏、尉繚等人。而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兵書則有《孫子》、《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等。其中《尉繚子》一書價值很大,而研究卻很不夠。直到1972年《尉繚子》竹簡的殘卷出土後,對《尉繚子》的研究才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