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台村

村民在外打工50多人,五保戶6戶,低保戶5戶,殘疾戶2戶。 苦盡甘來,戶戶蓋了新房,家家有了存款,民眾物質生活逐年提高,至200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大關。 三,在“牧”字上做文章,全村大力發展畜牧業,養雞,養羊,養豬,養牛驢。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南榆林鄉下轄村
寺台,俗稱“四台”,坐落在二官道(即今雁陽路,古為蒙漢物資交流之要道)南300米處,位於蓮花山脈,紫金山腳下。古有“棲雲寺”聞名蒙晉,村莊因此得名。 寺台村現有55戶,170多口農業人口。村民在外打工50多人,五保戶6戶,低保戶5戶,殘疾戶2戶。總土地面積1800多畝,其中糧田面積1000多畝,退耕還林500多畝,宜林荒山地300多畝。我村地處蓮花山腳下,屬半坡區。現有機井2眼,有一眼未配套,自來水機井一眼,農戶自有微型機井15眼,防滲渠1500米。 解放前,因土地貧瘠,生態條件惡化,人們飽受封建制度的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全村大部分人靠打長工,打短工,走口外維持生計,故舊有“窮三泉,餓寺台”的說法。 解放後,民眾翻身當家做了主人,但由於大集體的桎梏,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民眾生活沒有得到徹底的改善,每到春黃不接,生產生活就靠政府救濟,一年到頭人均收入沒有突破100多元。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徹底解放了生產力,民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經濟收入的興頭一年比一年高了。苦盡甘來,戶戶蓋了新房,家家有了存款,民眾物質生活逐年提高,至200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大關。 近幾年,特別是2009年以來,新一屆寺台村黨支部委員會,在鄉黨委鄉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正政策,大膽改革,銳意進取。一,在“農”字上做文章,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科學種田,合理使用化肥,調劑糧食新品種,推廣使用地膜覆蓋新技術,機械化深耕;開渠引洪灌溉,增加水利設施,增強抗旱能力,做到旱年不減產,一般年景保增產。二,在“工”字上做文章。至2009年以來,村兩委會帶領全村人民實行生產互助。安排組織40多名青壯年外出打工掙錢,每年勞務輸出為全村賺回50多萬元現款。 三,在“牧”字上做文章,全村大力發展畜牧業,養雞,養羊,養豬,養牛驢。由於黨在農村的各項惠農政策,1978年,本村通了電,2003年開始退耕還林,2006年通了水泥路,2007年村通了自來水,至2010年底,各項事業方興未艾,人均純收入突破四千元。全村呈現出一派政通人和,繁榮,文明的新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