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本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海域,包括東非、阿曼、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灣、越南、泰國、緬甸、台灣、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澳洲。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深度
水深10-50米。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吻長而側扁。第一背鰭之後端到達或超越腹鰭基底終點上方;胸鰭起點在第五鰓裂之正下方或略前。上頷唇溝不顯,下頷唇溝甚短。上下頷齒側斜,尖頭之邊緣光滑,基底無小鋸齒。體側上半淡灰褐色,下半部灰白色,各鰭皆較體色暗。體長可達100厘米。
頭寬而極度縱扁,似鋤狀。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極長且平扁。眼小,圓形,眼眶後緣不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小而呈窄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唇溝極短。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下頜齒不明顯露出;上下頜齒同型,寬扁三角形,外緣凹入,邊緣平滑,齒尖向外傾斜,無小齒尖。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在胸鰭內角後方,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後端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約略等大於第一背鰭,寬三角形,長寬約略等長,後緣略凹入,外角及內角圓形,鰭端伸達末及第一背鰭基底起點;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背、胸及尾鰭灰褐色,餘鰭淡色。
生態
本魚棲息在溫帶、熱帶的礁岩區,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等為食。
漁業方法
主要以誘籠、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具有次要經濟價值。肉質可,生炒或加工成魚丸及魚漿等皆宜或製成魚粉。
經濟價值
食用魚,紅燒或做成魚丸、魚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