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郭味蕖故居陳列館藏品]

此展品是一本全面系統地論述花鳥畫創作技法的理論著作,也是郭味蕖先生的最後一部著作。郭味蕖先生晚年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完全憑記憶完成了這部著作,對自己一生的花鳥畫教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現收藏於郭味蕖故居陳列館。

基本信息

作者:郭味蕖

收藏:郭味蕖故居陳列館

文物介紹

郭味蕖的創作技法理論主要涵括在其遺著《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中。他首先論述了花鳥畫的歷史發展,繼承和革新的關係,臨摩、寫生和創作的關係,以及對生活的認識和造型的似與變這幾個重要的議題。而後分述寫意花鳥畫的構圖、用筆和用墨、賦彩等關鍵性的技巧,再細述木本花、竹梅、草本花(附藤本、蔓本)、蔬菜瓜果(附谷豆棉麻)、禽鳥、昆蟲、鱗介、坡石、水口、苔草諸法,最後以題款和印章結尾,從而成為我國現代不可多得的、完整精到的花鳥畫創作技法理論著作。它既是郭味蕖的藝術思想、藝術技法的總結,也是一份寶貴的教材。限於篇幅,在此不可能全部予以介紹,而僅就幾個要點作些簡要的說明,以助於我們認識他的藝術,學習他的經驗。

1、花鳥畫的革新觀——著稿對於花鳥畫的歷史有清晰的脈絡,然不拘於羅列史實,而是深刻地發現了花鳥畫不斷革新的歷史規律和這種革新的社會原因、藝術家的主觀原因。他認為,一方面客觀情況促使著花鳥畫的變化,而“更主要的是主觀的變化,是畫家思想的變化,是思想感情、審美觀、藝術觀的變化。”“要用思想感情之新,去帶動筆墨技巧之新”,創造“足以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語言氣以實現花鳥畫的內涵與藝術語言的完整統一的創新。

2、生活的認識和造型的似與變——作者認為對生活的認識從廣度上不限於大自然,而包括整個的社會生活;藝術家體驗生活,要超過一般人的深度,要把常人看不到處作為我們的用心處,以發現自然的美和深刻地表達生活的內在精神。他反對脫離生活和摹仿古人,也反對自然主義,而主張形似和神似的辯證統一,把不似之似的神似,看作是藝術反映現實的高度體現,為此要掌握造型的似與變,有目的地誇張和提煉。

3、三結合——在技巧的運用上,他有意識地追求工筆與寫意結合。重彩與潑墨結合,花鳥與山水結合。這是一位掌握了多種技法,兼擅花鳥與山水的藝術家,在修養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的必然追求。這種把花鳥、山水結合的意圖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打破畫類界限的革新,這種綜合運用多種技法的意圖實際上體現著打破工寫界限的魄力和強烈的創造欲,以及對藝術的靈變態度。

4、關於構圖——他認為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著稿總結了中國畫靈活的時空觀,闡明了取勢、空白、賓主等一般構圖規律,他運用“出紙”的方法即石濤主張的“截斷法”以擴大境界,並進而注意到花鳥畫與山水畫、人物畫構圖的不同性,即花鳥畫以近取材尤須講究層次的特點,還注意到寫意花鳥畫一氣呵成的特殊要求,因此要具有在腦海中組織畫面的特殊構圖本領。他還從構成的角度,談到左右上下的生髮關係,他的經驗是,變化套用右下、右上、左下、左上、求心、遠心等等辦法,採用不等邊三角形的結構規律,靈活處理主線、輔線、破線,組成美妙的畫面。

5、關於用筆與用墨——郭味蕖認為“畫畫好象打仗一樣,筆是戈矛,墨是糧秣,紙是地利,一樣不能稱職,這次戰鬥便要失敗。”“用筆講究筆力、筆氣、筆韻。筆有力,就是活筆,無氣就是死筆。……用筆要有氣力,氣到力便到。……筆韻是講究格調意境”。他對用筆提出了許多複雜的要求,如滑潤、松活、靈變、沉著、灑脫、挺拔、剛健、遒韌、渾融、生澀、蒼老等等,並強調筆為心使,一轉一束皆有意趣。
關於用墨,他認為比用筆尤難。他期求“蠕蠕欲動,冉冉欲飛”的效果,“滿紙蓊蓊鬱郁,蒼蒼茫茫的渾樸生氣”。他總結了積墨、破墨、潑墨、套墨、濾墨、濃墨、淡墨、焦墨、宿墨等種種墨法,並在他的藝術中有靈活的運用。

6、關於寫意花鳥畫的賦彩——他研究了歷代中國畫家的用色方法,總結了中國畫的賦彩規律,又吸取西畫用色的特點,在藝術中講究色彩予人的感覺,色彩的感情以及光和色的關係,講究色彩和內容的統一,色彩與筆墨的配合。並多用罩色、套色法,以豐富畫面,增加厚度。他既注重裝飾效果,又力求有主調,有整體效果,創造性地提出了寫意花鳥畫的色調問題。他既注重生活的體驗和啟發,又主張在色彩上進行有意義的主觀創造,以增強藝術的情感性和感染力。他的作品在色彩上,淡靜而不輕浮,濃重而不郁滯,喜用厚色而不妖冶,具有新穎感和時代感。

作者簡介

郭味蕖是個學者型的畫家,他把花鳥畫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進行學術的探討,從而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其技法理論的特點在於,既有歷史的研究,又有理論的探討;既有巨觀的藝術規律,又有具體的技法。它不是常識性的技法,而是立足於革新中國花鳥畫的創作技法,處處體現著他“不必作前人墨奴”的創造精神。他的創作技法理論如同其作品一樣,成為中國現代花鳥畫史和花鳥畫教學方面的一筆重要財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