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康德進一步認為審美鑑賞判斷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知識判斷、道德判斷,而是主觀的不藉助概念的純粹的觀照、靜觀和自由的情感判斷。獲得的不是感官的道德的快適,而是主觀上合目的性的滿足和自由的愉快,它不涉及感官上的物質欲求、實用目的的利害關係,如果審美夾雜著利害感,就會產生偏愛而不是純粹的欣賞判斷,也就不自由,由此人們的審美才具有共通感。此後義大利克羅齊、美國桑塔亞那以及許多現代美學家都認為審美不帶直接的實用功利目的,審美具有非功利性,有的甚至完全排斥審美的功利性。審美是人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它不是為了實現狹隘的直接的物質實用功利目的,但它又與人的生存、發展和人性的完善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繫,只有當事物對人有益無害,對人有肯定的精神價值,能給人以理智的啟迪、美的享受和能喚起人的精神愉悅,才能引起人的美感。在審美的非物質功利性後面依然客觀存在著廣義的精神的功利性,是主觀非功利性與客觀功利性的統一。
相關詞條
-
審美經驗
審美經驗通常又被稱為“審美趣味”、“趣味能力”、“趣味判斷”、“審美判斷”等。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感受、知覺審美對象(自然、藝術作品和其他人類審美產品...
概述 審美態度、審美對象與審美經驗 審美經驗與審美知覺 審美無利害關係的命題 歷史 -
審美經驗[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感受]
審美經驗通常又被稱為“審美趣味”、“趣味能力”、“趣味判斷”、“審美判斷”等。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感受、知覺審美對象(自然、藝術作品和其他人類審美產品...
概述 審美態度、審美對象與審美經驗 審美經驗與審美知覺 審美無利害關係的命題 歷史 -
審美意識形態
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領域,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審美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
簡介 演變 -
審美意象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 文藝創作過程中意象又稱為“審美意象”,是想像力對實際生活所提供的經驗材料進行加工生髮,而在作者頭腦中形成的形象顯現。
單字釋義 全詞釋義 -
自由的審美之路
《自由的審美之路》是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申扶民。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術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
內容 國務院4級非遺保護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特點 發展 -
審美意識價值論
《審美意識價值論》是由陳明編著,安徽大學出版社 於2006年出版的書籍。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目錄 -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
內容 國務院4級非遺保護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特點 發展 -
媒介時代的審美問題研究
(二)新媒介的文化衝擊 (一)媒介文化與消費欲望 (二)媒介文化與消費觀念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