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寧海根雕源於民間。寧海前童民俗博物館保存的當地製作的《魁星》根雕,據考證為明代作品。據寧海地方志載,當地根雕歷史可能還要早。
發展
清末民初為寧海根雕的鼎盛期。當時,寧海縣城有根雕製作坊(當地俗稱“柴株人”)十八家。抗戰勝利後,寧海李雲波的作品“鐵拐李”曾在國民政府舉辦的“西湖博覽會”中,榮獲一等獎。當時李雲波和華仁壽、華樣壽等人的作品,已經很出名。
解放後,根雕藝術一度衰落。改革開放後,寧波市及所屬寧海組織多次根雕藝術展,藝人也隨之增多。此後不斷有人攜作品參加市、省及國家級展覽,並十餘次獲獎。
寧海的根雕工藝水平、作者人數以及歷史影響,引起中外行家關注。2004年,中國文聯在寧海舉辦的“全國根雕藝術展”,更是提高了寧海根雕的知名度。
寧海根雕亦稱樹根雕、柴株雕等,素有“根雕之鄉”的美譽。光緒《寧海縣誌》載當地 “古來有人以樹藝為生-------”,現存最早根雕作品為明代所制,而其最初創始期可能在南宋之前,可見寧海根雕技藝發韌之早。至清末民初,寧海根雕步入鼎盛期,光其縣城內經營根雕的店鋪就達18家,1946年時官方曾辦過“浙江藝術展”,時寧海人李雲波的根雕作品就獲得了民國一等獎。但此後卻一度衰微,僅少數藝人尚在堅持,進入新世紀後,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現已重現生機。
俗話稱,根雕之寶,寶在天然。寧海根雕依託當地山區豐富的竹木根資源,以其天然而成的自然美,經人工略加雕飾而成,是一項化腐朽為神奇的民間美術手工技藝。它主要選用杜鵑、櫟樹、青梅樁、黃楊樹等樹根為原料,浸水去皮,因形加工,雕飾成各種鳥獸、花卉、人物以及風景奇觀等等,作為點綴、裝飾和觀賞品使用,當然好的作品也極具收藏價值。
從一個毫不起眼的樹根,到雕成一成品,需要選材、構思、處理、初定、造型、打磨、修整和上光等大大小小數十道操作流程。有的作品,好像陳酒,越是精琢細擦,越會顯示其的自然魅力。目前,寧海根雕的專業從業人員已發展至200多人,藝人葛安飛被評為“中國根藝美術大師”,《中國美術報》、《浙江日報》等報刊和媒體也發表了許多報導文章,但相對來說,其市場發育尚不健全,當地政府正在出台扶持政策以弘揚這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