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琴橋

1932年,邑人慷慨解囊,集資興建鋼結構橋。 工程由德國人湯姆生承包,於1934年5月破土動工,至1936年6月竣工通車,一座長九十七點五米,寬二十米,無橋墩、下承式三軸鋼樑環洞橋,橫空出世,氣吞如虹。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我人民解放軍二十二軍六十五師許昌連勇士,從江北下白沙渡江挺進到靈橋東堍,與盤踞在橋頭三座樓房裡頑抗的敵軍展開激戰,靈橋終於被攻占了,但是五名戰士的熱血卻灑在了橋頭上。

早在唐長慶二年(822年),明州刺史應彪就在東渡門外奉化江口架設“東津浮橋”(後移置今靈橋址),甬人交口稱便。相傳始建時,由於江闊水深流急,橋基總難打牢。正當山窮水盡、一籌莫展之際,一場驟風暴雨不期而降,眨眼之間又雲破天開,半空中出現一道虹,七彩輝映,經久不散,橋工們心領神會,當即照著虹的位置下樁,結果橋樁很快打成,橋就造起;因有此靈異,遂取名“靈顯(現)橋,簡稱靈橋。傳說雖神奇,構築實簡陋——橋系16隻扁舟排列組合而成,上鋪木板,全靠船體承負橋身重量,唯隨潮汐漲落上下起伏,行走其上,極不穩固,時有鏈崩橋斷,舟覆人溺之患,進入颱風暴雨、大潮汛期,更是險象橫生,驚人心魄。1926年8月,就曾發生40餘人在此罹難的慘劇。1932年,邑人慷慨解囊,集資興建鋼結構橋。工程由德國人湯姆生承包,於1934年5月破土動工,至1936年6月竣工通車,一座長九十七點五米,寬二十米,無橋墩、下承式三軸鋼樑環洞橋,橫空出世,氣吞如虹。橋體銀灰色,直柱林立,拱梁飛架,顆顆鉚釘猶如點點繁星,線條簡明流暢,造型壯麗挺拔,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甬人的驕傲。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我人民解放軍二十二軍六十五師許昌連勇士,從江北下白沙渡江挺進到靈橋東堍,與盤踞在橋頭三座樓房裡頑抗的敵軍展開激戰,靈橋終於被攻占了,但是五名戰士的熱血卻灑在了橋頭上。靈橋可以作證: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拂曉,六十五師官兵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靈橋,與兄弟部隊在市中心會師,寧波全城宣告解放! 解放了的寧波人民,在新生的人民政權領導下,正著手翻開歷史的新篇章,但盤踞在舟山群島的國民黨軍隊妄圖阻擋解放大軍的進軍步伐,從一九四九年九月中旬開始,對以靈橋為中心的市區進行了二十八次大轟炸,靈橋橋面落下了累累彈坑,江廈街、東渡路、百丈街等地5800餘間房屋在連日大火中被焚毀,昔日繁華之地淪為一片廢墟。在反轟炸、保路橋的日日夜夜裡,寧波第一代市政工人——身穿號衣的市建設局職工們,腳蹬草鞋,自帶飯盒,冒著轟炸餘波的危險,一次次挺身搶修靈橋和附近路面。在連續四個多月的轟炸中,靈橋始終屹立在奉化江上,解放大軍和渡海作戰物資,按計畫源源不斷地通過靈橋…… 經歷了寧波解放槍聲和血火洗禮的靈橋,如今雖已年過花甲,但仍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老寧波都知道,橋西北堍的江廈街,是錢莊銀樓雲集的金融大本營,為往昔甬城最繁華之所在。歷經宋、元、明、清而不衰,故甬人常以“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這句話為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