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安慶會館

寧波安慶會館

寧波安慶會館,即天后宮,位於寧波市區三江口東岸,故名“甬東天后宮”。鹹豐三年(1853)建成,為甬埠北洋船商捐資創建,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行業聚會的場所,是中國八大天后宮和七大會館之一,又是江南現存唯一融天后宮與會館於一體的古建築群。為3A級旅遊景區。

簡介

慶安會館地處奉化江、甬江,餘姚江匯合的三江口東岸,江東北路中段,南為常關弄,東為東勝路,北為荷池路,與甬江大橋相鄰近。

歷史

寧波是我國著名的港口城市。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口岸,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始發港。

寧波唐代稱明州,經濟繁榮,貿易發達,與海外各國尤其是日本和朝鮮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眾多的商賈雲集明州城,寧波的天后宮最初建於宋代,我國的港口城市都建有祀神的堂,舶商為保平安,以天后娘娘為其保護神,慶安會館是我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天后宮,是寧波港昔日海外貿易發展,繁榮的歷史見證。

慶安會館為甬埠行駛北洋的舶商所建,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落成於鹹豐三年(1853年),這是一座祀神的宮殿和舶商航工娛樂聚會的場所,為區別原在江廈街的天妃宮,也稱此為“甬東天后宮”。

慶安會館建築群坐東向西,占地面積約3900平方米,原中軸線上有照壁、接水亭、宮門,前殿(連戲台),大殿(連戲台)。後殿、左右廂房及偏房等。大殿為慶安會館的主要建築,面寬為五開間,明間為拾梁式,次間為穿斗式。該建築最大的特色是採用了寧波傳統的朱金木雕,磚雕和石雕的建築裝飾手法,使整體建築氣勢恢宏、金碧輝煌。

工藝

匠心獨用的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令人讚嘆,堪稱寧波地方工藝中的傑作。

磚雕是慶安會館建築主要的裝飾手法之一,主要分布在門樓和高大的馬頭牆上,雕刻的筆法細膩。畫面充分運用我國傳統的立體布局,眾多的人物層次分明地並列於畫面上,栩栩如生。內容豐富,大多選自民間傳說和戲曲中的傳奇人物如八仙、三星、九老等,還有花鳥動物和博古。

大殿原系祀天后的神殿,高約10多米,明間和次間各有一對蟠龍柱,柱上倒掛式蒼龍威風凜凜,張牙舞爪,這是採用鏤空雕刻的形式,在整塊的石料上一氣呵成,現形體於青石之外,寓玲瓏於渾厚之中,與此相呼應的鳳、凰兩柱也是採用這種雕法。

說起這四根龍、鳳石柱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據說這四石柱是特地請福建興化的名師巧匠雕鑿,

歷時一年余才成,要運回這每根高4公尺余,重數噸的石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船工巧動腦筋,未將其裝入船艙內,而是懸裝在帆船的船舷外側,左右各置一柱,用繩索固定,四柱分裝兩船。當運至浙江洋面,忽遇颶風,涌急浪高,海洋上不少帆船被狂風颳翻船沉人溺,而兩艘裝有石柱的木船在驚濤駭浪之中因兩舷掛裝石柱,重力均衡,船體穩定,竟乘風破浪,得以安然無恙。平安到達甬江道頭,舶商、船工認為是天后聖母佑靈,於是在會望門前,搭起戲台,演戲三天,如敬神靈,江東頓時熱鬧非凡,傳為佳話。

與龍、鳳柱相近的兩側牆面上,分別嵌有一高、寬均為1.5米的淺浮雕石刻,把古杭州的山水、樓台,“西湖十景”和玉泉魚躍,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眼前,使細膩的淺刻法與龍鳳柱豪放渾厚的風格形式鮮明的對照,使人們情不自禁地領略到沉重舒長低細綿密,清濁園潤的韻味!

戲台頂部的藻井俗雞籠頂,其製作更是巧奪天工,它是用千百塊精緻的狹長盤花板接榫、拼搭而成,穹窿形的園頂玲瓏奇妙、變化多致。梁、枋等構件上的朱金木雕,富麗堂皇,精美絕倫,充分顯示著寧波工匠的聰明才智。

慶安會館內的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珍品,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也為專家、學者研究我國江南清代道光與鹹豐間的雕刻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慶安會館是寧波港口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是昔日寧波港與海外各國通商,貿易和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