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自治區氣象局

寧夏自治區氣象局

是中國氣象局的下屬單位,又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氣象主管工作部門。於1958年建局,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氣象事業的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在寧夏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機構設定

寧夏自治區氣象局會議 寧夏自治區氣象局會議

寧夏氣象局直屬處級事業單位8個: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台(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氣候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能源開發服務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信息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檔案館),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寧夏衛星遙感套用中心、寧夏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大氣探測技術與保障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雷電防護技術中心(寧夏避雷裝置檢測站),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專業氣象台),寧夏氣象局後勤服務中心。下屬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 、中衛5個市氣象局,共27個縣(市、區)氣象局(台、站)。全區氣象部門在職幹部職工700多人,具有博士2人,碩士20多人,本科200多人。具有高級職稱資格60多人(正高4人)。編制外員工50餘人(只具有四年契約期限)。

內設部門

辦公室

寧夏自治區氣象局講座 寧夏自治區氣象局講座

辦公室(政策法規處、寧夏氣象局應急管理辦公室):組織協調區氣象局機關工作;負責政務信息、機要、文秘、保密、宣傳、檔案、信訪、辦公自動化、督查、督辦等工作;負責擬定地方性氣象法規、規章及規範性檔案、總結、計畫等;負責應急管理協調和安全生產管理;組織、協調和管理氣象行政執法及行業管理、行業標準化工作,承擔氣象行政複議、應訴,普法宣傳;負責氣象科技服務的組織管理和巨觀協調與政策指導;負責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負責雷電、靜電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管理。

人事教育處

人事教育處: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人事教育處(簡稱人教處)是寧夏氣象局的職能部門。人事教育處暫設5個職位,現有工作人員5名。負責幹部管理、機構編制、科技幹部、 勞動工資、在職教育、外事管理等工作;管理人才交流中心。人教處是職工之家,願意積極為廣大職工服務。負責自治區氣象局黨組管理幹部的考核、獎懲、任免及後備幹部隊伍建設;負責全區氣象系統機構編制、勞動工資、社會保障、科技幹部、外事及各項人事管理工作;擬定全區氣象系統人才培養的規劃、計畫;負責職工在職教育、培訓的組織管理工作;管理人才交流中心。

計畫財務處

計畫財務處: 組織編制寧夏氣象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及年度計畫並監督實施;負責組織、協調、落實建立健全雙重計畫財務體制工作;負責全區氣象部門計畫財務、基本建設(含項目管理)、國有資產、統計等管理工作

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寧夏氣象局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建制於1988年,1990年3月改稱政治思想工作處(簡稱政工處),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全自治區氣象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組織管理。當時的機關黨委是獨立的黨的工作機構。2001年10月機構改革政工處又改稱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即機關黨委辦公室),主要職責是:對區局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黨組織實行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工會、共青團、婦女、統戰、僑務工作;協助地方黨政部門做好全區氣象系統的精神文明建設及思想政治工作;負責區局大院綜合治理工作。人員編制為5人,現有4人。

所獲榮譽

50年慶典 50年慶典

寧夏氣象局分別被中國氣象局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命名為 “文明系統”和“文明行業”,被中央文明委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和“自治區文明單位標兵”稱號。全區氣象部門各級單位共同努力使氣象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黨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成為自治區五大文明行業之一,有力地促進了氣象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多次受到自治區黨委、中國氣象局及區直機關工委等有關部門的表彰。區局1995年被授予區級文明單位,1997年被評為全區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集體,1998年被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文明行業,1999年獲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00、2002年通過了自治區文明行業的複查驗收,2001年被自治區黨委授予黨建工作先進單位、被評為中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被評為自治區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到2003年底,全區氣象部門創建成3箇中國級文明單位、7個區級文明單位、7個市級文明單位、7個縣級文明單位、3個文明氣象站,全區所有氣象台站均跨入了文明單位行列

適應領域

參觀展覽 參觀展覽

寧夏氣象局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對寧夏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對寧夏氣候變化的影響及氣候變化對寧夏水資源及生態的影響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採用遙感手段系統分析了23年來寧夏不同區域植被變化情況,研究了植被覆蓋度與氣溫、降水等氣象要素的關係,初步探討了氣象變化及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系統分析了寧夏主要作物面積、產量的變化及氣候變化對產量的影響;利用區域氣候模式預估氣候變化情景下寧夏氣候;氣候變化情景下寧夏主要糧食作物產量變化模擬研究等。

其後適應 其後適應

根據取得的一批研究成果,寧夏氣象局大力開展了一系列氣候變化宣傳工作:2000年和2006年,先後向自治區黨委政府呈報了《寧夏近五十年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研究》等報告,受到了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6年,“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被自治區正式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為《寧夏日報》等有關新聞媒體提供“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稿件;舉辦了北京及甘肅、陝西、青海、寧夏四省區的政府官員、氣候變化學者和相關自然科學學科與管理專家150多人參加的《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影響與對策高級研修班》;協助自治區政府編寫了《寧夏氣候變化應對方案》。

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寧夏政府採取了冬麥北移南擴;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大力實施節水灌溉;發展揚黃灌溉;封山禁牧,種草育林;加大治污減排力度;城市環境綜合治理;人工影響天氣以及風能、太陽能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等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隨著寧夏氣候受全球氣候影響發生變化,農業災害風險明顯加大,作物種植區域發生了一些變化,寧夏氣象局利用最新氣象資料和3S等技術手段對主要作物適宜種植區域進行區劃,並通過新聞發布會對社會進行發布,建議對各類農作物和經濟林果的適宜區進行調整,以降低災害損失,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自治區人民政府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防災減災決策過程中,廣泛採納氣象部門的建議和意見。在結構調整、有效開發、合理利用水資源方面,特別是對枸杞、葡萄等特色產業發展上,都按照氣象部門提供的預測、預報和建議,積極主動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促進了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寧夏氣象局還將長期的適應對策與短期的調整方案相結合,每年年末認真分析前期天氣氣候條件、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結合來年氣候預測對下一年的農業種植布局進行預測並向自治區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建議,受到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多次批示有關部門研究執行,為農業豐產豐收奠定了基礎。另外,寧夏氣象局編制完成了《寧夏風能資源評價報告》和《寧夏太陽能資源儲量與分布》報告,為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開展了風力資源預報與風電調度專項預報等服務工作,為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寧夏的發展和套用水平,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約能源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在課題實施期間,英國國際發展部和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高層官員多次來寧考察訪問:2005年6月25日—26日,英國環境部大氣司副司長Davin Worriow、英國使館海外發展署代表(一秘)John Waiburton來寧夏訪問,時任自治區副主席的王正偉同志會見了Davin Worriow一行,並對中英環境科技合作項目在寧夏進行“全球氣候變化對寧夏農業的影響與適應性措施研究”表示歡迎和支持;2005年11月30日,英國國際發展部副部長加雷思—托馬斯一行,來寧夏考察英國國際發展部和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資助的“全球氣候變化對寧夏農業的影響及適應性措施選擇研究”項目進展情況,自治區副主席劉仲會見了加雷思—托馬斯副部長一行。

效能強化

氣象設備 氣象設備

寧夏氣象局認真學習貫徹落實自治區政府效能建設大會精神,並結合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學習貫徹,聯繫實際,從四個方面保障機關效能建設。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強化效能建設組織保障。進一步加大幹部考核力度,堅持和完善目標管理與考核、年終述職述廉述學考核和年度考核、考評等制度,側重考核標準的量化、考核程式的規範,以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行政執行力為重點,確保效能建設見成效。二是推動工作作風轉變,強化效能建設思想保障。在全區氣象部門開展了以“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推進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為主題的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活動,出台了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的實施意見。採取並堅持了民眾滿意的公務員與文明處室評選、單位領導年終述職考評、年度目標任務考核等促進作風轉變和效能建設的有效考評措施。三是建立健全制度,強化效能建設機制與監督保障。出台了《寧夏氣象部門工作過錯責任追究辦法》等制度,責任追究直接到具體崗位、到具體責任人,完善機制,強化監督,堅持做到有責必問,有錯必究。加強日常動態跟蹤考核,堅持並完善了要情摘報、情況通報、民眾信箱、談話戒勉等制度與措施。四是加強督促檢查,強化效能建設執行保障。明晰分級負責責任制,完善工作規則與程式,強化目標任務管理、考核以及督促檢查和領導督辦,同時加強了對重點決策部署、重點工作落實以及公文、會議辦理,交辦、承辦事項辦理等機關日常工作的平時檢查、指導與督辦。近期,還通過開好民主生活會,切實抓好整改措施落實等方式,進一步推動作風轉變與效能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

人工降雨

會議 會議

寧夏地區乾旱情況比較嚴重,寧夏氣象局在工作中人工控制降雨時一個關鍵的工作,為減少乾旱帶來的影響寧夏氣象局對人工降雨工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2007年8月8日白天到夜間,寧夏銀川以南地區出現了降水天氣,其中涇源降了暴雨,六盤山降了大雨,興仁、海原、固原、隆德出現了中到大雨。 在降水過程期間,寧夏自治區人影指揮中心根據短期、短時預報結果及雷達回波演變特徵,在全區各級人影辦、飛機增雨基地及各火箭作業點的傾力合作,抓住有利作業時機,8月8日,在寧夏南部山區和中部乾旱帶部分地區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2架次,作業時間為5小時13分鐘,累計作業面積7萬平方公里,經過飛機作業後,有效增加了作業區及影響區降水量,對有效緩解寧夏中部乾旱帶長期以來嚴重的旱情、增加土壤濕度、改善了人畜飲水困難和秋作物生長及生態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發展觀

為進一步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推向深入,按照 自治區黨委關於學習實踐活動的統一部署和有關要求,2008年11月20日下午,寧夏氣象局局召開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轉段動員大會,標誌著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由學習調研階段轉入分析評議階段。寧夏氣象局局領導、機關全體和各直屬單位黨員共100多人參加了轉段動員大會。自治區黨委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第九指導檢查組副組長張軍及部分組員出席了動員會。學習培訓“透”、調查研究“深”、交流討論“實”、督促檢查“緊”、宣傳報導“廣”等6個方面,認真總結了寧夏氣象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第一階段開展的活動情況,他指出在學習調研階段,寧夏氣象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精神,把實踐活動作為事關全局的中心任務,作為近期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加強組織領導,精心籌劃部署,在創新上下功夫,在結合上做文章,確保了思想認識有提高,學習動員有實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寧夏氣象局的學習實踐活動轉入分析檢查階段,本階段是承前啟後、從思想層面進入實踐層面的重要階段,做好這一階段的工作對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至關重要。寧夏氣象局黨組成員、局機關及直屬單位處級黨員領導幹部要在深入開展繼續解放思想大討論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事業發展和自己的思想實際,認真檢查本單位和自身在思想、工作、學習、作風方面存在的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不利於構建保障科學發展新機制的突出問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同時做好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情況的分析評議。

寧夏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行動迅速,按照自治區黨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學習培訓、深入調研、解放思想大討論三個關鍵環節,既緊扣主題,又突出特色,特點明顯。他指出寧夏氣象局黨組對實踐活動重視程度高,組織發動早,做到了組織、人員、經費、工作四到位,為實踐活動健康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局領導帶頭,率先垂範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學習調研工作緊貼工作實際,保證了調研成果能夠切實推進氣象事業的科學發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準備充分、內容豐富。就下一階段的工作講了五點意見,一是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繼續在深化學習上下功夫;二是要認真開好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三是要形成高質量的分析檢查報告;四是要認真貫徹民眾路線,紮實搞好民眾評議工作;五是要堅持邊學邊改,進一步突出實踐特色

主要業務

雷電業務軌道 包括雷電監測、預警預報、檢測與防護技術服務、研究開發和管理協調等。改革重點是:依法加強雷電有關管理工作;建立國家級雷電業務體系,加強國家級隊伍建設,提高雷電預報、防護技術開發和指導能力;加強省級雷電業務建設,促進省級雷電業務、科研和服務有機結合,逐步形成由雷電監測、預警預報、研究與技術開發、防雷檢測與防護技術服務組成的業務體系;明確雷電業務分工,雷電天氣的預警預報由各級氣象台站承擔,其它業務和科技服務工作由相應的雷電業務機構承擔。雷電業務實行國家、省、地、縣四級布局。

空間天氣業務軌道 包括太陽大氣、行星際、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空間天氣監測、分析研究、預警預報和服務等。改革重點是:加強空間天氣研究和技術開發,提高監測預警水平;針對航天、國防、通訊、石油、電力等重點領域的國家戰略需求,在多部門合作的基礎上提升空間天氣業務能力,形成業務特色,逐步建成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空間天氣中心。空間天氣業務以國家級為主,有條件和業務需求的省在國家級指導下開展相應業務。

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軌道 包括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庫增水、增雪、防雹減災、機場和公路消霧、森林防火服務、重大活動保障等。改革重點是:加強國家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建設,提高業務指導、技術支撐和組織跨區域作業能力,適時建立國家級飛機增雨作業基地;完善省級人影綜合業務系統,更新作業催化設施,加強作業點規範化建設,加強作業效果評估,提高作業科技含量;在重點流域、大型水庫、典型乾旱區和國家生態建設重點地區,國家與地方共建人工影響天氣示範基地。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實行國家、省、地、縣四級布局。

大氣成分業務軌道 包括各類大氣成分的觀測分析、預警預報和評估與服務。改革重點是:建立全國大氣成分觀測網,增強不同代表區域大氣成分的觀測能力;建立數據質量控制方法和質量控制系統;建立大氣成分數值預報業務,開展相關大氣成分的監測分析和預報,形成多樣化產品和服務能力。大氣成分業務以國家級為主體,有條件的省在國家級指導下開展相應的業務和研究工作。

生態與農業氣象業務軌道 包括監測、情報預報、服務及災害評估與防禦對策,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適用技術開發推廣等。改革重點是:調整農業氣象觀測站網,改革觀測方法;健全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和農林病蟲害的監測、預警、評價系統;建立食物安全氣象保障系統,開展糧食產量預報;進一步發展“農網”等社會化服務手段。生態領域中的氣象業務包括生態系統的氣象監測、預測、評估和服務等。改革重點是:逐步建立以衛星遙感為主、地面監測為輔的典型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建立和完善國家、省級典型生態系統的氣象預測和評估業務系統。生態與農業氣象業務實行國家、省、地、縣四級布局。

氣候變化業務軌道 包括年代際及以上尺度的氣候變化檢測、預估、影響評估、應對措施以及氣候變化外交談判的科技支撐等。改革重點是:加強部門內外聯合,建立集氣候變化預測、預估、評估、應對和技術支持於一體的業務體系,形成系列業務產品;開展當前和歷史氣候變化事實的檢測,提供權威數據;提高氣候變化預估水平,在國際上提供有代表性的預估產品;開展我國氣候變化對敏感經濟社會領域和區域影響的綜合評估,加強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對策工作,為氣候變化外交談判和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對策建議。氣候變化業務以國家、區域兩級布局為主,省級在上級指導下開展影響評估等工作。

氣候業務軌道 包括月、季、年和年際尺度的氣候系統監測與診斷、短期氣候預測、氣候系統影響評價、氣候套用與服務、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改革重點是:建立滾動的氣候預測業務,豐富短期氣候預測產品;建立短期氣候數值模式和多模式超級集合預測系統,提高氣候預測水平;加強氣候套用服務以及氣象災害普查、區劃和評估能力建設,為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提供諮詢服務;加強風能、太陽能等氣象能源的調查、評估、監測和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和綜合效益;加快北京區域氣候中心建設,爭取早日成為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區域氣候中心。氣候業務以國家、區域、省三級為主,實行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布局。

天氣業務軌道 包括0-10天天氣及相關氣象衍生災害預警預報、10天以上延伸期天氣預報和專業氣象預報以及相應的觀測、信息處理和服務等。改革重點是:完善精細化預報業務流程,促進災害性天氣和定量降水預報的突破;完善臨近預報和短時預報業務,建設突發性災害天氣預警預報體系,增強對突發性事件氣象應急保障能力;建立四維資料同化系統,加強數值天氣預報及其解釋套用;加強和規範水文氣象、海洋氣象、交通氣象、航空氣象、城市環境氣象等業務。天氣業務實行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布局。

氣象多軌道業務綜述 多軌道業務,是2005年國中國氣象局為了落實“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新理念,在多年來已建立以天氣監測預報、氣候預測為主體的氣象業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全國氣象部門為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服務的領域,加快提升氣象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能力,而提出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改革的目標是:通過三到五年時間,建立和完善包括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八條業務軌道在內的多軌道業務,從而建立起基本滿足國家需求、功能先進、結構最佳化的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業務技術體制,進一步增強氣象業務和服務能力,提升氣象科技水平,大大提高氣象業務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