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寧夏火石寨自治區級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
200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黨委宣傳部、科協批准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2009年,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批准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13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北部的火石寨鄉境內。
地質地貌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月亮山一帶,北鄰南華山,南側與六盤山逶迤相連。最高峰黃圈山2494.8米,平均海拔2200米左右,為嶺谷相間地形,溝谷相對高差一般在300米左右,最低處海拔1800米。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是黃土高原上的基岩山地,其地質基礎是零星出露的中元古代變質岩系和火山岩層。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該區域為經歷了板塊的拼貼、斷裂、海侵、海退及一系列火山活動,發育了火山岩侵入體。中生代侏羅紀至白堊紀在炎熱乾燥氣候下,該區域沉積了厚達2800餘米的山麓相—河湖相—湖相—鹹化湖相地層,古近紀時該區域間歇性的上升—下降,又形成了山麓相—河湖相的紅色碎屑岩,這些都成為丹霞地貌發育的地質基礎。新近紀至第四紀該區域構造運動強烈,褶皺、斷裂發育。
在大地構造上,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帶隸屬崑崙秦嶺地槽褶皺系北祁連走廊過渡帶六盤山復背斜區。從地質力學的角度看,則處於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和六盤山帚狀構造體系複合處,所受地應力主要是北東東一南西西向的擠壓力和北北西向逆時針旋轉的剪下力。主幹構造線多呈北北西向延伸,而派生構造線多呈北西西和南北向展布。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帶屬隴山北沿余脈,域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表現為侵蝕構造山地地貌,因受地質構造及岩層堅硬程度的制約,可分為碎屑岩中山和泥質岩低山兩種類型。碎屑岩中山位居保護區西南側主體部位,地形西仰東伏。東坡稍緩,出露白堊系三橋組礫岩、和尚鋪組砂岩,岩層堅硬,產狀平緩,垂向節理髮育,堅硬岩層受強烈的河谷溯源侵蝕,多形成鋸齒狀山脊、陡峭山崖和狹窄的山谷;西坡陡峭,斷崖清晰。各大溝谷自西向東發育,切割出近東西向延伸的山嶺、山谷,眾多溝谷源頭集中於此,岩層的垂向節理常被保留,刀切般的牆狀山體和拔地而起的柱狀山體,形成比較集中且景色壯觀的丹霞地貌景觀。保護區中山以東區為泥質岩的低山區,一般海拔2000~2200米,溝谷地帶1800米左右相對高差在250米左右,出露白堊系李窪峽組、馬東山組泥質岩層,岩性比較軟弱,易於風化剝蝕,常形成渾圓狀山脊和寬淺溝谷。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上述構造地貌之上,發育了典型的丹霞地貌。該地貌是在特殊地層上由內外營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地貌類型。在火石寨,其地層基礎為白堊系和古近系的紅色礫岩、砂岩及砂礫岩,由於構造運動的間歇性抬升和地震等內營力作用,使地層斷塊整體性抬升,加之重力崩塌、滑坡、侵蝕、溶蝕等外營力綜合作用,形成了陡崖深谷以及方山、丹峰、赤壁、丹崖、洞穴、石柱等奇特景觀。在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丹霞地貌分布面積達6000公頃,受人為干擾小,基本保持自然狀態。
氣候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陸性氣候特徵比較明顯,同時還具有山地氣候特徵,表現為冬寒長,夏熱短,溫差大,冬春季節風多,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降溫早,雨量較少,光照充足,無霜期短。多年平均降水量400~450毫米,年蒸發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349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53%,太陽總輻射量在4000兆焦/平方米以上;多年平均氣溫 5.5℃,年有效積溫(≥10℃)1900~2100℃左右,無霜期125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主要有乾旱、暴雨、霜凍、冰雹等。
水文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與二級支流葫蘆河的源頭區域,以大氣降水及其產生的地表徑流為補給水源,無常流水,均為季節河。由於地形陡峻,保護區內水土流失情況較為嚴重,幾條河流年均輸沙模數達4000噸/平方千米,地表水含鹽量約2克/升。地下水主要有河谷平原與溝谷的第四系砂礫石孔隙潛水和白堊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兩種類型,前者埋深通常在20~35米,出水量較大,水質在上游地段較好,為淡水和低礦化度水,但至下游流出保護區後已成為人畜不能飲用的重礦度水(即苦鹹水)。後者埋深在50米以下,出水量少,但水質較好。
區域範圍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西吉縣火石寨鄉,保護區內鑲嵌白莊、石山、蟬窯、石窪、沙崗、元嘴和羅莊7個行政村,掃竹嶺、月亮山(部分)2個國有林場。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5°40′-105°50′,北緯36°04′-36°11′之間,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10公里,總面積9795公頃,其中核心區2638公頃,占總面積的26.9%;緩衝區2086.9公頃,占總面積的21.3%;實驗區5070.1公頃,占總面積的51.8%。
保護目標
綜述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黃土高原獨特的丹霞地貌地質遺蹟、自然人文景觀及黃土高原半濕潤向半乾旱過渡區山地森林灌叢草甸生態系統。
植物
截至2016年06月,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華北、西北、青藏高原等多個植物區系交匯處,以溫帶草原植物地理成分為主。其植被以森林、灌叢、草甸、草原等多類群落交匯組合為特徵,其中草甸和草原為組成當地植被的主要類型,長芒草草原、鐵桿蒿草原、百里香草原、萎陵菜草甸、苔草草甸和蕨類等雜類草甸是該區域的典型群落。遼東櫟、白樺、紅樺等次生林以及青海雲杉、華北落葉松、油松等人工林也成片分布。峨眉薔薇、虎榛子、華北紫丁香等多種灌叢也在陰坡地段生長茂密。
截至2016年06月,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野生維管植物442種,隸屬74科,235屬(不包含栽培植物)。其中蕨類植物有6科、8屬、11 種。裸子植物有1科、1屬、1種。被子植物有67科、226屬、430種。保護區大多數的植物種都有程度不同、類型不同的資源價值,多屬於資源動植物。其中有園林綠化與材用經濟植物30餘種,如遼東櫟、山楊、紅樺、水曲柳、小葉丁香、繡球藤毛葉忍冬等;有藥用植物30種,如黃芪、淫羊霍、桃兒七、黨參、益母草等。火石寨野生植物中還有油料植物、澱粉植物、纖維植物、單寧植物、花卉觀賞植物、食用果菜類、牧草類等多種用途的野生植物,有的植物兼具多種價值,如川榛的種子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食用營養價值高。榛葉可作豬和柞蠶的飼料,木材可作手杖和傘把,因而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動物
截至2016年06月,經野外實地調查及文獻記載,火石寨及周邊地區已知脊椎動物有5 綱20目55科117屬181種。其中,魚綱1目2科4屬5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2.8%;兩棲綱1目1科1屬1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0.6%;爬行綱1目2科2屬2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1.1%;鳥綱13目38科86屬141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77.8%;哺乳綱4目12科24屬32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17.7%。以鳥類占優勢,哺乳類次之,兩棲類最少。
根據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45種昆蟲的已知分布記錄,在世界動物地理區劃中的區系成分分布型總計6類19種分布型。昆蟲群落組成的優勢目是鞘翅目、鱗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和直翅目,6個目的科數為112科、占總科數的82.4%,物種數為391種、占總種數87.91%。昆蟲組成中科的單位相對較多,類群小,昆蟲群落的結構比較穩定。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根據西黨發〔2006〕63號檔案精神,2006年,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成立,編制25人。為了解決保護區管理處人員偏少的問題,管理處聘用掃竹嶺林場、月亮山林場、森林公安派出所工作人員58人,承擔保護區日常管護工作。主要承擔執行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依法保護管理區內的丹霞地貌地質遺蹟、野生動植物資源,負責實施保護區的生態建設等重任。管理範圍涉及保護區全部區域。
管理方法
強化管護基礎設施建設:依託林業部門建設了沙崗梁、乾石窯、王家垴、掃竹嶺、武家莊5個管護站,每個管護站面積500平方米,修建生態巡護道路20餘公里,護林防火瞭望塔1座,購置皮卡車1輛、機車5輛,配置對講機基地台2台,對講機5部,風力滅火機10台,割灌機10台。
制定管理暫行辦法:2010年,保護區管理處制定了《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暫行)》,《辦法》根據當地資源和保護情況,建立了火石寨丹霞地貌保護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確定由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牽頭,由林業、旅遊、環保、農業、國土、交通、衛生、發改、財政、公安等部門配合,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依法做好保護區保護工作。
加強行政執法力度:自2006年以來,保護區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地質、自然生態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對保護區的核心區實施完全保護,對緩衝區實施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利用,嚴禁對地質地貌、生態環境有影響的工程項目實施,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活動。保護區管理處每年聯合環保、國土、林業等部門開展一次全面檢查工作,對發現的問題立即解決。管理處定期不定期的對保護區的管理保護情況進行檢查,各管護站嚴格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保護區的安全。自保護區建立以來,取締採石場1個,查處無證施工工程一起,查處破壞地質遺蹟、生態環境等違法行為132起。
實施生態建設:採取多種方式,先後投資260萬元進行綠化,在保護區地質展覽館廣場、道路兩側栽植各類高檔風景樹和花卉20餘萬株;對保護區內的退耕地全部實施退耕綠化,初步建成了丁香溝、刺玫溝、桃花溝等生態恢復區。
開展宣傳教育: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地質遺蹟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發揮地質博物館資源優勢,向社會和遊客宣傳生態、地質和野生動物保護知識,集中向中小學生開展宣傳教育活動。2008 年,保護區被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黨委宣傳部、科協批准為科普教育基地;2009年,保護區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批准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管理內容
2015年,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資60萬元設立保護區界碑、界樁、功能區標識牌;購置配套辦公、管護設備;製作宣傳標識牌,製作宣傳材料及參加科普教育培訓等。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一個科研基地,其基本功能之一是向社會提供獨特的科研場所和對象。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是自然保護區實施有效管理目標的基礎和保證,也是自然保護區整個管理工作的靈魂,又是獲取科技信息,推動自然保護區各分支學科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科學研究活動的活躍程度,是衡量保護區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之一。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地質學界以馮景蘭、陳國達、吳尚時、曾昭璇、黃進、陳傳康、黃可光等著名專家學者,對在紅色陸相碎屑岩上發育的“丹霞”地貌進行了廣泛研究。從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質基礎、構造基礎、外力作用以及旅遊開發等方面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及研究報告。
先後與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寧夏農林科學院等科研機構聯繫,聘請區內外相關科研、教學專家,對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的丹霞地貌、地質遺蹟、植被、氣象、土壤、動物、經濟社會、農業、畜牧、林業等方面進行全面考察研究。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追溯地質歷史、研究典型獨特地質構造、解釋自然界的本質及生命起源、研究寧夏中生界白堊系下統剖面、推進地質力學知識普及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有效的貢獻。
旅遊景點
雲台山石窟
雲台山(又名掃竹嶺)位於保護區西南部,是保護區主要景觀之一。雲台山石窟最早鑿建於北魏,與固原須彌山石窟為同期建造,是寧夏境內鑿建最早的石窟群之一,興盛於隋唐,造像多毀於清代同治年間兵燹。石窟鑿修於百餘米高的石崖之上,以險著稱,其三面絕壁,惟東北有人鑿石階可攀。現存玉皇閣、大佛殿、菩薩殿、牛王殿、閻王殿、萬壽宮等石窟30餘孔,窟形多為長方形平頂式,少數圓形穹頂式。長方形大佛殿深9米,寬6.1米,高5.45米。窟內造像多數已毀,殘存石雕須彌座、神台、佛龕、壁畫及較完整的石雕像四尊,最大的身高5米,腹圍4.5米。銅像三身,分別是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的佛像;宋代鎦金釋迦牟尼像,高40厘米;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鑄造彌勒佛,高46厘米(現均存於西吉縣博物館內)。
石寺山
石寺山,因石峰上鑿有石窟寺而得名。在雲台山北約5千米處,從南到北依次排列著3座石峰,形似筆架,故又名“筆架峰”,又稱後雲台山。南端70餘米高的懸崖上有鑿於隋唐時期的大小石窟8孔,長方形水窖4眼,窟內殘存佛龕、壁畫。
禪佛寺
禪佛寺位於石寺山西5千米的蟬窯村境內,因其與固原須彌山相連,又稱“須彌山禪佛寺”。石窟鑿築在一座四壁懸空高達百餘米的寶塔式突兀石峰上,猶如長矛刺天,高達120餘米。石峰現存長方形石窟10孔,殘存壁畫、石雕須彌座等,具有明顯唐代風格。石水窖5眼。石峰下半部有一石窟,深15米,寬4米,高5米,可容納百餘人。臨及峰頂的石窟中原雕有3 尊石佛,現改為泥塑神像。
大石城
大石城位於禪佛寺南1千米處,又名“石城天險”。大石城屬紅色砂岩,天然形似臥牛。底部周長800餘米,高50餘米,四周絕壁,惟東南角有鑿石階可攀。城頂東西長338米,南北寬120米。頂部有長方形水窖6眼,並有陶瓷瓦礫,東端有石窟一孔。明成化四年(1468年),明軍與起義土達(時稱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為土達)滿俊民軍血戰於此,滿俊敗亡後,明軍“毀其險隘,以絕後患”,將石城頂部建築悉毀之,史稱“石城征討”。
黑窯拱北
黑窯拱北位於保護區中心地帶,北有石寺山、大石城、禪佛寺,南依雲台山,東靠板石窯,西面緊靠聳峰,山勢險峻。半山腰有一天然石洞,相傳是伊斯蘭教尕德忍耶門宦頭輩道祖靜修和傳道的地方,存有兩株古柏,山頂南端有一水泉,是道祖靜修時取水之地。後人為紀念道祖,在石洞前修建了拱北,每年到這裡膜拜點香的穆斯林有上萬人,是伊斯蘭教尕德忍耶(九彩坪)門宦朝拜之地。
龍潭寺
龍潭寺又稱乾石窯拱北,是伊斯蘭教尕德忍耶門宦的聖地之一。四周群山峻岭,香爐山、龍頭山、虎尾山、石哈蟆山、回回帽山等環抱寺院。據寺中碑文所載:伊斯蘭教先哲乾又木巴巴,自西域來此,先後創建拜堂和寺院等,廣傳伊斯蘭教。土達滿俊之亂(明成化三至四年,公元1467—1468年)後,龍潭寺被一炬變為廢墟。戰亂後,信教民眾捐資重建,建起八卦亭、卷篷等,磚木結構,獸瓦起脊,琉璃瓦蓋頂。
香爐山摩崖石刻
香爐山摩崖石刻位於保護區內武家莊村北面的香爐山崖壁上,古畫刻鑿於一個自然形成的石壁上,畫面長9米,寬3.12米,現存佛教人物畫像30 幅,多為半身坐像,頭戴佛帽,身披袈裟,形似講經授法,其中一幅為騎馬僧人。據其石刻風格,始刻於初唐,後經宋、元、明、清歷代增補圖件修改完善,保留至今。
生態價值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迄今發現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北方規模最大的丹霞地貌群、古絲綢之路上規模最大的丹霞地貌群。丹霞地貌規模宏大、發育典型、類型齊全、造型奇特、雄渾壯觀,人為活動影響較輕。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樣性保存完整,是研究黃土高原地質構造形成、演變和生態系統演化難得的天然樣本,其地質遺蹟資源全國少有,在中國北方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壟斷性。火石寨丹霞地貌景觀對於研究黃土高原地質構造、地層演變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
加強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對於保護黃土高原丹霞地貌地質遺蹟及其相關的絲路石窟群文化景觀和獨特的山地森林灌叢草甸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保護對象具有重要的國家級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