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政治理論:集體偏好

1.1 1.4 4.1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5月1日)
外文書名: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1:Collective Preference
叢書名: 漢譯經濟學文庫
平裝: 14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64210419, 9787564210410
條形碼: 9787564210410
尺寸: 25.6 x 16.4 x 1 cm
重量: 399 g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大衛·奧斯汀-史密斯(David Austen-Smith) (美國)傑弗瑞·S.班克斯(Jeffrey S.Banks) 譯者:山石 孫經緯

內容簡介

實證政治理論(第1卷):集體偏好(引進版)》內容簡介:實證政治理論通過數學模型分析政治現象,這些模型能對政治結果為什麼是我們所看到的樣子而不是其他樣子做出解釋。有關這種政治結果的例子包括:在選舉中脫穎而出的政黨或者候選人、立法機構通過的法案、關於是否進入戰爭狀態的決定或者設計憲法等。這些模型一般都首先假定政治結果是有關人——在第一個例子中為選民和候選人,在第二個例子中為當選民意代表或經任命產生的政府大臣,在第三個例子中為政府首腦和公民——的決策所產生的結果——想要的結果或者不想要的結果。
實證政治理論中的大部分模型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但是,這兩種類型之間的界限有時並不清晰。一類模型是以標準的關於個人決策的理性選擇理論為基礎。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上,這一理論假定每個人在給定的選項集上有界定清晰的偏好,一旦此人做出了選擇,則在選項集中沒有其他任何選項會被此人更加偏好,就是說,此人選擇了一個最好的選項。但是,在政治學中,極少出現一個人的偏好決定最終的集體選擇的情況;甚至獨裁者都會對所在政體中其他某些人相當敏感。於是,實證政治理論中的第一類模型探討個人偏好被直接加總為集體偏好或社會偏好關係的可能性,如同個人決策模型,集體偏好或社會偏好關係於是被最大化,從而產生一組最優選項(在這裡,“最優”指的是在集體偏好關係下“最被偏好”)。如果對一個給定的加總方法,最優選項集肯定存在,我們就有了一個類似個人選擇的模型:所觀察到的集體選擇是這個最優選項集中的元素;並且至少在理論上我們能夠確定,對在現實政治世界中所觀察到的現象,這個模型是否提供了好的解釋。

目錄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選擇與偏好
1.1 偏好基礎上的選擇
1.2 可理性化的選擇
1.3 套用:個體參與者(unitaryactor)假設
1.4 傳遞性的可理性化
1.5 套用:結盟
1.6 討論
1.7 習題
1.8 進一步閱讀
第二章 權力與集體理性
2.1 加總與阿羅公理
2.2 套用:選舉一個代議
2.3 準傳遞的規則與非循環的規則
2.4 決定集與濾子
2.5 集體選擇規則
2.6 討論
2.7 習題
2.8 進一步閱讀
第三章 限制結果集
3.1 決定性聯盟與簡單規則
3.2 非循環的簡單規則
3.3 套用:簡單規則的比較
3.4 投票規則
3.5 計數規則
3.6 討論
3.7 習題
3.8 進一步閱讀
第四章 限制偏好
4.1 單峰偏好
4.2 核的特徵
4.3 單維度結果空間
4.4 套用:提供公共品
4.5 序限制下的偏好
4.6 套用:關於稅率的集體選擇
4.7 討論
4.8 習題
4.9 進一步閱讀
第五章 空間模型
5.1 從連續統中選擇
5.2 核的存在性
5.3 套用:分配政治學
5.4 核點的特徵
5.5 討論
5.6 習題
5.7 進一步閱讀
第六章 不穩定性與混沌
6.1 核點的一般不存在性
6.2 套用:再談分配政治學
6.3 循環
6.4 討論
6.5 習題
6.6 進一步閱讀
第七章 總結
7.1 社會選擇
7.2 博弈論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