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硯

實用硯

實用硯在石料的選擇上要求最高,多選用老坑石料,也有選用其他坑口石料,但在下發墨上遠不及老坑石。 老坑的硯石有純淨柔和的光彩,手感細膩,如觸柔軟細膩的肌膚,新坑的硯石一般沒有光彩,也不及老坑的手感細膩。 歙硯開鑿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歙硯始於唐代開元年間,是確鑿無疑的。

老坑洮硯《敦煌莫高窟西魏飛天》老坑洮硯《敦煌莫高窟西魏飛天》
實用硯,指具有實際使用價值;可以用來研墨;有硯池;造型為隨形或簡約古樸,線條流暢;選用高品質石料,以中國四大名硯的老坑石料最為貴重,下墨快,發墨如油泛的硯台。實用硯為文人書畫家所用,所以多追求個性,會有自己的銘刻文字。中國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歷來備受所重,古人書寫工具主要使用毛筆,硯便是終身伴侶。一方硯,能夠激發起雄渾浩蕩的才思和耀動千古的文翰,多少華章詩句、歷史典籍從硯池裡飛出,多少翰墨精品、絕美畫卷從硯田中收穫,因此人們用“養硯”的方式來表達對硯的款款深情,期冀著能夠從硯中收穫更多的希望。

中文名:實用硯中國四大名硯

簡介

硯承載著古時候人們的文化寄託與歡樂。器以載道,硯不僅承載著每個時代的審美趨勢,更是盛滿名士聖賢對國家、民族、時代無比的愛戀。毛筆是中華名族的符號,毛筆書畫是中國所特有,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看到研墨提筆書畫,便是中國人的象徵。
文人書畫家追求格物致知,修養身心。實用硯承載著這個重要的過程,在造型上追求宋明風格,簡約而實用,線條簡練流暢;在石料上選用高品質石料以保證硯台的下發墨,其中以老坑石料為最;多追求風度的顯現與個性的張揚,會在硯背或側面刻有銘文。
研墨的過程也是一個鍛鍊耐力、磨練意志,靜心領悟、修身養性的過程。

老坑洮硯《如意硯》老坑洮硯《如意硯》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鏇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不能研墨的硯台就不能稱之為“硯台”,只能叫做是石槽,與其用這樣的“硯”還不如把墨直接倒在碟子之中或者碗之中,豈不更便捷。然肯定是相去甚遠。研墨的過程,心要趨於清靜,而不是在一種浮躁的心境下來創作。研墨的過程也是創作構思的過程,亦是修心養性的過程。墨一研,屋裡面有一種墨的香氣,滿室雅香,還未書畫,氣勢已在。
不妨弄一盞清水,選一塊煙墨,尋一方有著歲月流痕的舊硯,輕輕的、細細的在硯台上磨一磨,任煙霞從手下流轉。這時候我們或許融入到時空隧道之中了:同樣一方硯,在不同的時代人的手上輕輕地消磨,體味耕硯的過程更像是在“耕心”,體會那般的細慢心性與平靜,別樣的文化脈絡因此代代相傳。

石料的選擇

實用硯在石料的選擇上要求最高,多選用老坑石料,也有選用其他坑口石料,但在下發墨上遠不及老坑石。
在硯石中,產自怎么樣的坑口很關鍵,無論是在下發或是手感及顏色都是老坑比新坑好,當然價格也是老坑比新坑貴,老坑的形成更早,而新坑的形成則晚於老坑,石頭品質,是新坑還是老坑,用肉眼很難分辨,但通過研磨可以辨認。老坑的硯石有純淨柔和的光彩,手感細膩,如觸柔軟細膩的肌膚,新坑的硯石一般沒有光彩,也不及老坑的手感細膩。

老坑洮硯《古琴硯》老坑洮硯《古琴硯》
端硯誕生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古來已十分名貴,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封坑,硯資源越來越少。唐代中期就已開坑取石,至今斷斷續續開採了1200多年。因老坑位於西江水平面以下,每年到枯水季節方可抽水採石。老坑硯石質地為端硯眾坑之冠。石質細嫩、滋潤,叩之木聲,有“貯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之優點。硯石呈紫藍帶青色;石品花紋有天青、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玫瑰紫、冰紋、火捺、金銀線、翡翠以及石眼等。2000年政府停止開採。現如今已見不到老坑料,得之便永久珍藏,為保證石材的升值,很多已不會用於制硯,只是珍藏。
歙硯開鑿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歙硯始於唐代開元年間,是確鑿無疑的。唐元和年間,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一文中已把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列為全國四大名硯。同樣如鵝卵石大小尺寸的歙硯,老坑的價格為6000左右,而新坑的只需500左右。歙硯的老坑是指龍尾山系古坑道的四大名坑,包括羅紋坑、眉子坑、水舷坑、金星坑。江西省婺源縣據史料記載,研山村開採硯唐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宋代就已形成開採高峰,加之最近30年的瘋狂開採,歙硯老坑也面臨枯竭。

洮硯出產於古洮州,即現今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境內的洮河上游,並於洮河深水中採石,故名為洮河硯、洮硯。宋代米芾的《硯史》則指出,宋神宗熙寧年間,朝廷派王韶駐軍臨洮開熙河,洮硯則成為地方特產的貢品,進入開採的鼎盛期。由於洮硯佳石蘊藏於深水中,采之不易,產之也少。在宋代,甚至京城一些士大夫也只聞洮硯其名,未見其物。北宋·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河石貴雙趙璧,漢水鴨頭如此色。贈酬不鄙亦及我,刻畫無鹽譽頃國。”到明代,洮硯已極難開採,據說,得巴掌大一方也屬難能可貴。宋代皇室宗親大鑑賞家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也。其老坑料結構細密,滋潤滑膩,硬度適中,色澤典雅。因其石料瀕臨洮河水,由溫潤之氣精養,礦床中水分充足,哈之即出水珠,不易散發,貯墨日久不乾,故稱雄於硯林。石料以綠石為主,名曰鴨頭綠。”《卓尼史話》中的這一段記述清楚地闡述了“宋坑”石料的價值所在。
四大名硯中三大石質硯,端硯、歙硯、洮硯老坑石料極為稀缺,存量非常稀少,望諸君對老坑之料珍之惜之,得之真可視為無價之寶。

老坑洮硯《龍紋抄手》老坑洮硯《龍紋抄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