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實幹興邦·科學家故事叢書:鄧稼先的故事》編輯推薦:什麼人對國家社會的推動力最大?什麼人是最可愛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但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甘於奉獻一切的人無疑是符合標準的。
作者簡介
林承謨,原名林學武,湖北孝感人,文學碩士,高級編輯,曾任京華出版社第六編輯室主任,出版圖書有《名將與名戰》《胡雪岩全傳》《武則天全傳》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立志高遠少年心
家庭環境的影響,長輩的人格薰陶,使得鄧稼先從小就懂得發憤圖強。他深知祖國的需要,立志成為核物理專家,以強國威,故而踏上了出國留學之路。
第一節出身於書香門第2
第二節受益於父母人格的薰陶5
第三節顛沛流離的大學生活9
第四節與楊振寧的深厚友誼13
第五節“落後就要挨打”19
第六節祖國啊,我永遠是您的好兒女25
第七節終成眷屬的有情人28
第二章捨身為國兩彈情
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日子,這是讓無數中華兒女驕傲自豪的歲月,經過不懈努力,鄧稼先及他的團隊不負眾望,終於讓祖國的上空升起了乳白色的“蘑菇雲”。
第一節從事核子彈研製工作36
第二節在最快樂的日子裡45
第三節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總設計師50
第四節初見周總理59
第五節生命屬於祖國67
第六節起爆第一顆核子彈86
第七節熟睡在去世母親的身旁95
第八節參與氫彈的研製工作99
第九節又為祖國升起一團“蘑菇雲”112
第三章鞠躬盡瘁猶不已
為了自己心愛的事業,為了給國家爭光,他不顧個人安危,時刻奮戰在核研究的第一線。在他生病住院的日子裡,他仍然忘我地工作,甚至不惜犧牲自己,這是因為,在他的世界裡,事業遠比生命更重要。
第一節為了周總理的囑託120
第二節一切為了和平123
第三節離開九院的日子134
第四節28年後的“重逢”137
第五節祖國利益高於一切141
第六節事業比生命更重要151
第四章身殞名留史永存
他走了,然而走得無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兩彈”的出現,使中國更加強大,也使我們永遠記住了一個名字——鄧稼先。
第一節在最後的幸福日子裡162
第二節“死而無憾”的選擇164
第三節親情、愛情、“老家”情170
第四節深切緬懷無名英雄180
第五節英雄事跡永存人間185
文摘
第一節 出身於書香門第
在安徽省懷寧縣東北的大龍山下,有一個頗具古風的老鎮,名叫白麟坂。白麟坂有一座已有200多年歷史的老宅,喚做“鐵硯山房”。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老宅,前面是寬敞的大廳,後面是一排高高的木屋,曲廊連著一個池塘和一座精巧的小園林,集生活起居、娛樂休閒於一身,人文氣息與自然風貌相得益彰。老宅的主人,就是鄧稼先的六世祖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號完白山人。鄧石如是清朝乾嘉時期的書法、篆刻大師。他的書法以四體工整而著稱,博得四海讚譽,有人贊其為清朝第一人。這座宅子是鄧石如以兩湖總督畢沅所贈鐵硯而命名的新居,故得名“鐵硯山房”。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誕生在老宅“守藝堂”西側的住房裡。他的父親鄧以蟄(1892—1973年),字叔存,當時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學家。
鄧以蟄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嚴格的家教,苦讀詩書,擅長工筆山水畫,很小就有了良好的美學和書畫基礎。1907年,剛滿15歲的鄧以蟄便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早稻田大學攻讀文學;一年以後,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和美學。1913年,鄧以蟄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聘為哲學系教授,後來又到清華大學、廈門大學任教。
回國後,鄧以蟄很快與魯迅成為朋友,在《魯迅全集》中就有他和魯迅談話的記錄。這一期間,鄧以蟄在《晨報》、《新青年》等進步報刊上發表了許多文章,由於他見解獨到、文筆奔放,給學術界、思想界乃至文學界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鄧以蟄也是最早在中國研究、傳播美學的先驅之一。他將畫史與畫學、書史與書學緊密聯繫起來研究,在中國書畫理論上,提出了中國書畫歷來就有著相當完整和系統的美學理論,其美學思想中融匯了西方美學思想的超功利原則,在我國現代美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的《鄧以蟄全集》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為後人研究美學提供了重要參考。
鄧稼先的母親王淑蠲,聰穎賢淑,為人寬厚,終年操持家務,照顧子女。鄧以蟄和她共育有4個子女,分別是鄧仲先、鄧茂先、鄧稼先、鄧槜先。
鄧稼先剛滿8個月的時候,在清華大學任教的鄧以蟄將妻子兒女接來北京。當時,他們住在北京豐盛胡同北溝沿甲12號。這是一座有著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
1929年,鄧稼先剛滿5歲,便背起了書包,跟在大姐鄧仲先的後面,走進了武定侯國小。
學貫中西的鄧以蟄對鄧稼先要求嚴格,不僅要他熟讀四書五經,同時還要他閱讀世界名著,學習英文、數學。鄧稼先7歲時讀到了屠格涅夫的《愛之路》,其中小鳥和獵人的故事,使他幼小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故事中,一隻美麗的小鳥被獵人捉住了,獵人把它關進竹籠里。小鳥失去了自由,不吃也不喝,奮力朝著籠壁衝撞,一下,兩下,三下……整整撞擊了一天。晚上,獵人回來了,籠子裡發生的事使他驚呆了:竹籠被撞破了,鳥兒滿頭血漬,倒在了竹籠外的地上。那隻美麗的小鳥為了爭得一片藍天,最終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讀完這篇作品,鄧稼先悄然落淚。他想到父親多次對自己講過的話:“人應該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生命的存在,與其他生命共存共榮。”他被小鳥那種不畏險阻、寧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折服了。
優良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啟蒙教育,對鄧稼先日後的成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受益於父母人格的薰陶
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祖籍都是安徽,是多年至交。鄧以蟄在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任教時,他們在清華園裡又成了鄰居,因此關係甚好。
1935年,鄧稼先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級的楊振寧成了好朋友。後來,二人又先後進入北平西單絨線胡同的崇德中學,友情得到進一步加深。
崇德中學是英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十分注重英語教學。鄧稼先自幼便跟父親學英語,八九歲時已可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所以,進入崇德中學之後,他的英語成績在班裡是出類拔萃的。他的數學、物理成績也相當優異,得到很多老師的青睞。
“七七”事變的爆發,結束了鄧稼先歡樂的少年時光。端著長槍和刺刀的日本侵略軍很快進入了北平城。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師生大多都撤往了西南,校園裡一片空寂。此時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咯血不止,全家不得不滯留下來,在西單附近租房暫住。
北平淪陷後,北平學生的愛國救亡運動此起彼伏,強烈的民族屈辱感也不斷地激發著鄧稼先的愛國熱情。受此影響,他秘密參加抗日聚會,討論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由於崇德中學是英國人所辦,在英國沒有參戰之前,日軍不敢貿然令其停辦,所以鄧稼先又繼續讀了兩年書。
1937年9月,鄧以蟄的一位朋友投靠了日偽政府,領取日偽的薪餉,過著相對較好的日子。鄧以蟄考慮到這位朋友也是為了養家餬口,不得已而為之,也就寬以待之。可是,這位朋友卻夾著偽政府的公文包來到了鄧家,鄧以蟄很不高興。那天,鄧稼先正在家複習功課。那人進屋不久,他便聽到父親大聲質問道:“你是乾什麼來的?身為中國人,你怎能做出這種勾當?你出去,這裡不再歡迎你!”那人只好狼狽不堪地夾著公文包溜走了。
鄧稼先第一次見父親發這么大的火,他心裡既害怕又心疼,便小心地問道:“爸爸,為什麼這樣不高興?”鄧以蟄余怒未消,大聲說道:“真是一個不知羞恥的東西!他竟然舉薦我到偽政府里去做事。這種人拿了人家的錢,就給人家當走狗。忘了自己是黃皮膚、黑眼睛,流的是中國人的血,喝的是中國人的水,列祖列宗的臉都被他丟盡了!”
日占時期,鄧稼先常和一些進步同學在一起,他們閱讀進步書籍,談論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嚮往著和平與安寧的大同世界。他們相互影響,彼此鼓勵,思想漸漸成熟起來。
為了彰顯日本侵略者的侵略特權,日本憲兵隊規定,凡是中國老百姓從日本哨兵面前走過,都必須向“皇軍”行鞠躬禮。“中國國土雖然淪陷,但是中國人的民族尊嚴不可辱!”這讓像鄧稼先一樣血氣方剛的少年義憤填膺。每天上下學,鄧稼先寧肯繞路走,也不在日本侵略者面前點頭哈腰。
不久,鄧家又發生了一件事,給鄧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北平市日偽當局為“慶祝皇軍勝利”,下令全體市民和學生舉行遊行與慶祝會。鄧稼先所在的學校也不能倖免,被迫組織學生參加這一活動。開會時,會場上戒備森嚴,全體市民與學生像一群羊羔一樣被困在會場上。鄧稼先滿腔怒火,卻得不到發泄。散會時,他再也忍不住了,憤怒地將手中的紙旗扯得粉碎,並狠狠地說:“這簡直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
鄧稼先的舉動被日偽安插在學生中的狗腿子發現了,他們立即把鄧稼先告到他所就讀的中學,要求嚴肅處理。
巧合的是,這所中學的校長是鄧以蟄的朋友。得到訊息後,校長匆匆趕到鄧宅,向鄧以蟄講述了整件事情的經過,然後憂心忡忡地說:“鄧先生,稼先的事情我只能搪塞一時,如果沒有處理結果,恐怕日方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到那時可就不好辦了,得儘快想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呀。”
這突如其來的事件,使毫無準備的鄧以蟄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求教於這位朋友:“這件事我也不知如何是好,還是請仁兄幫我拿個主意吧。”
“依我看,硬頂肯定是不行的,藏起來也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趕快想辦法讓稼先離開北平吧!”
鄧以蟄想了一下,說道:“多謝仁兄指點,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
校長剛走,鄧以蟄急忙把全家人叫到書房,一起商議鄧稼先的事。按照鄧以蟄的提議,由已經讀完大學的長女鄧仲先帶著弟弟鄧稼先到大後方昆明去。當時,北大、清華等大學都遷到了那裡,而且鄧以蟄在那裡也有許多老朋友可以互相照應,這樣既安全又不耽誤鄧稼先讀書。
序言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上明確指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句話對當今中國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乾出來的,不乾,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要圓滿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就要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此,我們特別策劃出版了這套“實幹興邦·科學家故事叢書”。此套叢書遴選了當代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10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陳景潤,物理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鄧稼先,氣象學家竺可楨,生物學家童第周,以及他們的先進事跡,為讀者呈現了一代大家的愛國情操和奉獻精神。
這些科學家身上充滿創新、務實、不怕困難、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可貴品質,他們以國家、民族的前途為己任,不計個人名利,不計條件待遇,始終堅持不懈、開拓進取、勇於創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學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他們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用實幹來證明一切、改變一切,為祖國富強和人民富裕奉獻了一生。他們都是實幹興邦的楷模,永遠值得人們景仰,永遠值得人們學習。
我們出版這套叢書,是為了讓青少年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創新實幹、淡泊名利、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堅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樹立獻身科學事業、謀求人類幸福的偉大理想,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樑之材,為祖國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