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烏蘭察布草原蒙古族的傳統婚禮有著濃郁的民族色彩。
通常男子到結婚年齡時,由父母看中某家姑娘後,請長者或喇嘛看雙方生辰屬相是否相配,如無克忌則請“昭齊”(媒人)選吉日攜帶禮品、哈達到姑娘家求婚。姑娘家長如將禮品收下,求婚即算議成。通常台吉家族子女不允許通婚,意在避免因血緣關係造成近親結婚。
人文歷史
訂親是婚禮中重要儀式,男方通常要攜帶全羊、白酒、哈達、月餅等禮品到女方家登門拜訪商談議定彩禮。彩禮主要是送牲畜或銀元。彩禮要視男方家庭經濟情況而定,通常要送彩禮大畜五頭、小畜十隻、銀元數十塊。最低也要兩頭大畜、五隻小畜、銀元二十塊。彩禮議定後要舉辦訂婚喜宴,喜宴要上“烏叉”(即羊背子)、奶酒等,並唱敬酒歌,祝訂婚賀辭。喜宴上雙方議定婚禮吉祥日,下請貼,定伴郎伴娘,請喇嘛誦喜慶經,女方為出嫁姑娘準備嫁妝、禮品等事宜。
議訂的良辰吉日到來之時,男方要設酒宴招待陪同新郎迎親的親朋好友,由喇嘛誦經祝福娶親順利吉祥。
與此同時,女方家中也賓客雲集,放“烏叉”(羊背子),歡歌暢飲喜慶酒,等侯娶親人們的到來。通常要請善於辭令、熟悉禮儀、酒量較大、能歌善舞者充當代東人。
迎親人數須雙方事先議妥,應為奇數。一般為五至九名。新郎著民族新裝、挎箭袋,攜帶給新娘製做的蒙古袍、坎肩、靴子、耳墜及送給女方親眷的禮品。禮品視家庭經濟情況而備。贈送禮品時,必須親手送遞到接受禮品者手中,否則認為不恭敬。
當娶親的馬隊到來時,女方以代東人為首,祝辭人、數名敬酒人出來迎接。這時女方祝辭人開始以朗誦的形式向娶親人提問,雙方互問互答,言辭流暢,幽默而情趣橫生。除沿用古老的喜慶詞語外,還要即興提問,隨意發揮,見人論人,見景論景,這充分表現了蒙古部落濃郁的民族風情,是婚禮中一項傳統的喜慶形式。
祝詞人完成這種形式後,將迎親人請進蒙古包。代東人高聲宣布婚宴開始。婚宴上擺放“烏叉”,上茶點、敬美酒,女方還讓事先邀請來的女歌手高唱喜慶的婚禮歌曲。而後新郎逐次按親朋輩份敬酒。男方祝辭人高舉酒杯唱誦祝酒歌。
婚宴持續時問長短視新郎家遠近麗定,新郎家如相距較近,婚宴結束後,迎親人當日可返回,如果相距較遠,婚宴要持續到第二天清晨,以便迎親人可以日落前返回新郎家。送親臨別時,還要再次歡唱送親歌。歌詞大意是告誡姑娘到婆家要孝敬長輩、夫婦和睦、照看好牲畜和不要忘記父母養育之恩等。
行前妝扮一新的新娘要由伴娘、陪嫂陪同,坐在氈房內東南側的坐墊上等候新郎,此時,新郎由陪嫂及迎親人陪同走進氈包,為了顯示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將一根羊脛骨粗的一端讓新娘握緊,細的一端用左手握緊,用右手大拇指將一塊粗哈達(稱為散白)包住髁骨壓下後,再裝入右靴筒內。出門時,男方陪嫂給新娘戴上新昵帽,蒙上紫紅面紗,送上馬背,告別親人,走向新的生活。途中,新娘快馬而馳,新郎要縱馬追趕上新娘,並從里側抓住馬嚼子,用箭頭將新娘蒙面紗挑開,端詳新娘面貌,雙方發出會心的喜悅。
迎親隊伍到家後,要順時針乘馬繞浩特三圈,然後由屬相相合者將新娘扶下馬,踩著事先準備的氈子或地毯進入新房,不能直接腳踏土地。進入新房後,由伴娘用新郎佩戴刀鞘中的單股筷子分理新娘的頭髮,進行梳頭、佩戴首飾、換上新裝。一切準備就緒,開始拜佛、拜火、拜見上輩和親眷。新媳婦叩拜時,婆母要給請來的喇嘛獻哈達,並請為兒媳賜名,讓兒媳嘗鮮奶,親手為兒媳佩戴金或鑲紅珊瑚的戒指、手鐲,親吻兒媳右臉。
由於新娘佩戴較沉重的頭戴,行叩拜禮時,只要點頭表示磕頭即可。然後由代東引導,按輩份、年齡依次拜親朋。新娘行叩拜禮時,對方要贈送禮品,多贈送適齡母畜(牛馬駝羊),象徵人畜興旺,也可贈以金銀珠寶、衣物等。
磕頭禮議結束後,新娘倒著退出氈包,重新梳洗裝扮後,再進入包內,由新郎新娘雙雙向眾親友請安問好。再依序向長輩敬換鼻煙壺。
婚宴後,由陪嫂將新婚夫婦引入新氈房,由祝辭者將熱羊尾、四根長肋骨插放在蒙古包東西兩邊的烏尼上(蒙古包的支撐架),同時還要唱誦新房讚美詞。讚美詞淋漓盡致的唱出了新房如意吉祥,並請新郎新娘分食羊尾、肋骨,以象徵夫婦白頭到老、患難與共、人丁興旺、牛羊滿坡、忠貞不渝、永不分離。
送親人返回時,男方長輩不出門相送,由代東在包前擺酒席,為送親者敬酒三杯,稱為送行上馬酒,新郎和伴隨人員事先快馬趕在送親人前面,為他們行禮送別。
如路途較遠,婚宴將徹夜進行。夜晚雙方陪嫂將新婚夫婦引入洞房,幫助二人將外衣脫下,請他們躺在一起,共枕在一個枕頭上,以示共寢共枕,合歡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