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 】《寒食》
【年代】 宋代
【作者】 趙鼎
【體裁】七言律詩
詩作原文
寒 食
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菸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詩作格律
這首七言律詩的用韻方式為二句入韻仄起仄收式;其韻腳是:下平六麻(平水韻)。
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
⊙●◎〇〇●● ◎〇⊙●●〇△
禁菸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〇⊙●〇●● ⊙●〇〇●●△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〇〇●● ◎〇⊙●●〇△
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〇⊙●〇〇● ⊙●〇〇●●△
(說明:○平聲 ◎表示平可做仄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注釋譯文
【注釋】
1、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
2、龐老家:指龐德公一家。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在峴山種田。荊州刺史劉表幾次邀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帶領全家到鹿門山中採藥。後來另一個隱士司馬徽來看他,正碰上他上墳掃墓歸來。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墳事。
【譯文】
即使冷冷清清開著幾扇柴門的村落里,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誌出每年的節令。寒食的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著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臥在青苔上,莫管關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
詩作賞析
詩中的“粵人國”,本指廣東,因秦末趙佗曾建南越國,封為南越王。趙鼎曾被貶至潮州,因此此處“粵人國”應指潮州。趙鼎在潮州五年,即紹興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時是紹興十年閏六月,故此詩應為紹興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間所寫。
通過清明郊遊,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權貴、富貴不過是短暫的、無常的,而人間確實永恆的、常新的。我還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這種心態看似消極,但卻是作者當時處於貶謫逆境中的苦悶、痛楚心情的反應。
其實,趙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陽軍的謝表中曾說:“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檜見了,說:“此老倔強猶昔!”(《宋史》本傳)
作者簡介
趙鼎
(1085—1147年),字元鎮,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幼年喪父,由母樊氏悉心教誨,於1106年(宋徽宗崇寧五年)考中進士,曾任河南洛陽令和開封士曹。南渡後,於紹興初年兩度任宰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首領之一。趙鼎知人善任,竭力向高宗保薦張竣、岳飛等抗金將領,同時對秦檜這樣的奸臣堅決鬥爭,遭秦檜陷害,逼得趙鼎絕食而死於天涯海角,讓“天下聞而悲之”。孝宗即位,謚忠簡,贈太傅,追封豐國公。史書稱他為“南渡名臣,屹然眾望,氣節學術,彪炳史書”。
趙鼎在文學上也頗有建樹,著有《高宗日曆》一百卷,《神言日錄》二百卷,《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居士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