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寒露林蛙(Ranahanluica)以其繁殖季節在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寒露節前後而命名,具有林蛙屬(Rana)特徵,有系列特徵與峨眉林蛙(R.omeimonts)、昭覺林蛙(R.chaochiaoensis)相似,但又有明顯區別。其模式標本采自湖南省雙牌縣陽明山,保存在湖南師範大學動物標本館及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形態描述
體型及頭部
體型較大,體略長,雄性頭體長55·74±3·71(50-66·2)mm,雌性64·38±5·27(54-71·5)mm,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尖、明顯超出下唇;吻棱顯著,鼻孔位於吻棱下、吻端和眼之間;眼間距略小於鼻間距或上眼瞼寬;顳褶弱;鼓膜圓形較大,達頭體長之7%左右;犁骨齒列短,具7-8枚小齒,小齒尖端向後,犁骨齒列位於內鼻孔內後側,呈倒“八”字形排列;舌倒卵形,較窄,舌寬約為口角處口腔寬之半,舌後端缺刻深。四肢
四肢細長,雄體前臂較粗壯,雌體前臂略細,前臂及手長達頭體長的43%左右;指細長、指端鈍圓,指側有窄的緣膜直達指端(雌體指側緣膜不明顯);指長順序為第3、4、1、2指;關節下瘤發達,有指基下瘤,掌突三,內掌突較大,長橢圓形,位於第1指基部(雄蛙內掌突部分被婚墊復蓋);外掌突2枚,一枚在第2、3掌骨腹面,稍大呈橢圓形,另一枚細長,在第4掌骨腹面。後肢長平均達頭體長190%以上,脛跗關節向前達吻端或超過,左右跟部明顯重疊,脛長平均達頭體長之64%以上;趾細長,第3、5趾幾等長,達第4趾之第2、3關節下瘤之間,趾長順序為第4、5、3、2、1趾;趾端稍膨大呈扁圓形、無溝。雄性趾間蹼更發達,第1、第2、第3趾內緣及第5趾內緣的蹼超過遠端關節達趾端,第4趾兩側蹼之凹陷處超過第2關節下瘤,達到第2、3關節下瘤之中間;雌體第4趾兩側蹼凹陷略深,在第2關節下瘤之下;第4趾兩側之蹼以窄的緣膜達第4趾端,第2、3趾的外側蹼以窄緣膜達趾端,第1趾及第5趾、外緣具緣膜,緣膜弱呈窄突起狀,外側間蹼幾達基部;內突長橢圓形、明顯,外突為點狀突起。皮膚和體色
皮膚光滑,僅在背部、體側、四肢有較小的膚褶、膚棱或疣粒;背側褶細直,從眼後直達胯部,在鼓膜上方不向外折,也不與顳褶相連;在肛孔上方及兩側有“八”字形皮膚褶,其兩側皮膚褶伸向股後部。雄性通常有細窄的內跗褶(雌體不顯),外跗褶從外突延伸至足跟部;腹部光滑,股後及其腹面有扁平疣;細窄的頜腺從口角斷續延伸到或直達肩部。繁殖期間雄性背面多為綠豆黃色,雌性則常為紅棕色,繁殖期後逐漸轉為橄欖棕、灰棕色;頭部兩眼間常有黑褐色橫斑,顳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背部黑褐色“八”字形或短桿狀斑若干;四肢背面有黑褐色橫斑,橫斑較窄呈長條形,排列較緊密,有的個體深淺橫斑相間。腹面為鮮黃色,頜緣有細碎斑紋,下頜、胸、股前有碎色斑;四肢腹面紫灰色或深黃色。液浸標本背面為褐色、灰褐色,斑紋清晰;腹面灰白色。鑑別特徵
寒露林蛙體型較大,有較長的後肢、細直的背側褶、無聲囊,第1指指基2團婚墊分明等與峨眉林蛙(R·omeimontis)、昭覺林蛙(R·chaochiaoensis)相近;而明顯不同於背側褶彎曲的中國林蛙種組(R·chensinensisgroup)及黑龍江林蛙種組(R·amurensisgroup),也不同於身體相對較小,背側褶略彎曲的長肢林蛙(R·longicrus)和鎮海林蛙(R·zhenhaiensis)。但新種有以下特徵:1、無雄性線;
2、蝌蚪唇齒式為Ⅰ:3+3(個別4+4)/1+1:Ⅲ,蝌蚪尾末端鈍圓;
3、股部背側黑褐色橫斑窄,通常整齊,數目較多(♂9·18±1·18,♀8·83±1·31條);
4、繁殖季節在寒露節前後(10月中、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