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必溫
簡介:
清宣堂,始創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由當時的餘姚名醫徐銘春從淮安遷來。徐銘春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誦讀醫術、隨父學醫,打下了很深的中醫基礎。光緒二十七年,徐氏在汴京學醫四年,返程途中遊覽亳縣,恰逢當地瘟疫流行,死傷者眾,於是停留應診,經其施治者多數轉危為安。疫情過後,亳城本地大戶紛紛挽留,表示願意出資為其建堂立館,徐致函回家,得到應允,於當年在亳城的白布大街上開館行醫,因其擅長中醫的清宣化濁之道,遂取堂號為“清宣堂”
工藝
製作“寒必溫”時原料必須充分曬乾或烘乾,粉碎過篩,而且越細越好。每種原料應該單獨粉碎,分別存放,最好將其裝在無毒無異味的食用塑膠袋內,以防香料“回潮”或走味兒。使用時並非用量越多越好,一定要適量,因為桂皮、丁香、茴香、生薑等料,它們雖然屬於天然調味品,但如果用量過度,同樣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乃至毒性和誘變性,所以使用時應以“寧少勿多”為宜
主要成分:
八角茴香小茴香花椒高良姜陳皮甘草小豆蔻甘草桂皮乾薑白芷丁香砂仁沉香千里香山楂迷迭香甘松香薷山奈黨參白朮
功效:
扶正固本,溫胃養胃,行氣止痛,助陽暖中健脾消食解魚蟹毒
適用範圍:
清宣堂寒必溫精選多種天然中藥材,經傳統工藝炮製,現代技術精製而成。用於烹飪葷素菜,醃製醬菜,泡菜調製葷素餡,風味小吃及湯麵等食品。
方解:
八角茴香:《本草蒙筌》:主腎勞疝氣,小腸吊氣攣疼,乾、濕腳氣,膀胱冷氣腫痛。開胃止嘔,下食,補命門不足。(治)諸瘺,霍亂
小茴香:開胃進食,理氣散寒,有助陽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部冷痛;疝氣疼痛,睪丸腫痛;脾胃氣滯,脘腹脹滿作痛
花椒: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治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噫呃,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疝痛,齒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瘡疥。
高良姜:《別錄》: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小豆蔻:祛寒燥濕,暖胃止嘔。
桂皮:暖脾胃,散風寒,通血脈。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
白芷:祛風解表、散寒止痛、除濕通竅、消腫排膿
丁香:溫中、暖腎、降逆
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沉香:降氣溫中,暖腎助陽
千里香:《廣西中藥志》:行氣止痛,活血散瘀。
山楂:健脾開胃、消食化滯、活血化痰
迷迭香:中國藥植圖鑑》:"強壯,發汗,健胃,安神。
甘松:理氣止痛;醒脾健胃
山奈:行氣溫中,消食,止痛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使用方法:每包3克,每次1包,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減。
貯存方法:陰涼乾燥處。
相關詞條
-
清宣堂寒必溫
清宣堂,始創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由當時的餘姚名醫徐銘春從淮安遷來。徐銘春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誦讀醫術、隨父學醫,打下了很深的中醫基礎。光緒二十...
-
寒溫
寒溫,冷暖。《晏子春秋·諫下十三》:“故魯工不知寒溫之節,輕重之量,以害正生,其罪一也。”
-
溫病學
溫病學是研究溫病的發生髮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也就是認識和防治溫病的學說。是一門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
學科簡介 學科發展 學科任務 學科地位 學習方法 -
用寒遠寒
在冬季應該順應寒冷收藏之氣,同時又要避免用寒藥加劇此寒氣以免太過。在夏季應該順應炎熱生長之氣,同時又要避免用熱藥加劇此熱氣以免太過;在春季應該順應溫暖生...
基本含義 基本信息 觀點辨析 -
胃寒
胃寒,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的症候。症見胃脘疼痛,得溫痛減,嘔吐清涎,口淡喜熱飲,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脈...
胃寒概述 胃寒的分類 臨床表現 胃寒原因 胃寒處理之策 -
《溫疫論》
1641年山東、浙江等省疫病流行,醫者以傷寒治法無效,枉死頗多。吳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溫疫,系感染“異氣”(又名雜氣或戾氣)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對瘟疫病因...
作者簡介 簡介 內容介紹 吳有性與《溫疫論》 治法初探 -
春溫
春溫是發生於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熱病。歷代醫家對春溫的認識不盡相同,但以伏邪溫病而論者占多數。冬受寒邪,至春而發的溫熱病。
詞語多義 概述 分類 病理 常見證型 -
《逆水寒》
《逆水寒》是由溫瑞安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古裝武俠電視劇,該劇由香港導演鞠覺亮 執導,張智霖、鍾漢良、李小冉、于娜、黃智賢等人主演。以流傳在宋朝時期的“逆水...
-
溫病
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又稱溫熱病。屬廣義傷寒範疇。以發熱、熱象偏盛(舌象、脈象、便溺等熱的徵象)、易化燥傷陰為臨床主要表現。
簡介 歷史 分類 按病證性質分 辨證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