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

《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是唐代著名詩僧皎然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主要是教化世人參禪悟道不應該僅局限於經書之言,提出了用心去體會禪道的參禪之法。

作品原文

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
至道無機但杳冥①,
孤燈寒竹自青熒②。
不知何處小乘客③,
一夜風來聞誦經。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至道:大道,最根本、最深刻的原理。機:此處作跡象、徵兆解。杳冥:深遠不可見。
②青熒:青燈。這裡指佛燈。以其光青瑩,故名。
③小乘:印度佛教於12世紀間出現大乘小乘教派之分。乘者,運載之義,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小乘與大乘之區別有根器之不同、教體之不同及所證得的果報不同。小乘者,皆小根器人。小乘又分兩種:聞佛說法、得“四諦”之教體、求得阿羅漢果,名“聲聞乘”;從十二因緣法、求得辟支佛果,稱“緣覺乘”。小乘之悟,雖有深淺之別,皆為灰身滅智、歸於空寂涅槳之悟,是個人解脫的自利自度。大乘則是自利利他、普救一切眾生。大乘者,乃大根器人,開一切智,為盡未來際眾生化益之悟,證得佛果。《法華經・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則墮檻貪。”

作品譯文

禪道深幽不見形,
孤燈明亮竹色青。
不知何處小乘客,
一夜風傳讀經聲。

作品鑑賞

大乘佛教強調“明心見性”,這裡所說的心與性,便是眾生皆有的佛性。後世禪宗甚至提出“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佛性不在文字,脫離言說,但卻表現在一切因緣而生的活潑潑的事物中。領悟佛性的智慧,人人皆有,但卻有許多人被蒙蔽,因此不能開悟。禪宗的入門便是一個“悟”宇,要以悟打破過去的蒙蔽。這首詩便是欲破經典的蒙蔽。首先,詩的第一句提“至道無機但杳冥”,根本大法是不可見的。釋迦牟尼的傳法偈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根本大法不可見但亦非無,它是真如如如,即萬物如本來的樣子,它不脫離萬物。因此,第二句便言“孤燈寒竹自青熒”,在萬事萬物中,都可用心去體會禪道。如果有朝一日,“你”忽然明白,孤燈為什麼會明亮、寒竹為什麼格外青翠,“你”就會豁然開悟。可是,那些小乘僧人卻不理會,他們放棄眼前向他們顯示佛道的活潑潑事物,埋頭於讀經。對於這種精進的精神,禪者是肯定的,可是由於門徑不對,只會越讀越迷。詩作者又為之深深惋惜,這使人想到南嶽懷讓禪師以磨磚不能成鏡去開啟馬祖的故事,或許,該詩讀過,會讓小乘者有所開悟呢。

作者簡介

皎然像皎然像
皎然,唐詩著名詩僧,字清晝,姓謝,吳興(今浙江吳興)人。南朝謝靈運十世孫,居於杼山。皎然文章雋麗,詩風清俊。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皎然參與其事。韋應物亦極賞其詩。二人並重之,與之酬唱。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於秘閣。有《杼山集》10卷。另撰有詩論著作《詩式》、《詩議》、《詩評》。《全唐詩》存其詩7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