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皇源剪子面
宴皇源剪子面,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來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因為有快利的剪刀,剪出的麵條猶如松江水中的銀魚。剪刀面之面和時加鹽,雞蛋少許,和好略硬須餳。剪面時左手持面,右手握剪,面剪不離,聲如鵲鳥歸巢之喧,形如銀魚入水之躍,令人目不暇接,剪刀面在空間裡飄落,如春風扶柳,秋瀑激雪,一副詩意畫境進入眼帘,頗具觀賞性。
清光緒年間,山西票號興盛,平遙一時成為眾商家雲集的“大都市”。可以說餐飲業也隨票號的興盛而變得異常繁榮。平遙當地的老百姓抓住時機,做起了各種小吃。當時劉宣萍的太祖劉光友憑自己掌握的剪子面技藝開了一家叫“宴一源”的小飯館,專做剪子面。他做出的剪子面,軟滑可口,面好湯鮮,特別是熗鍋剪子面,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所以宴一源剪子面在當地是小有名氣。於1900年農曆八月十二日,因八國聯軍大舉入侵紫禁城,慈禧太后攜皇帝倉皇西逃,路過山西平遙卻看見少有的繁華,飢餓難耐的老佛爺立刻傳喚縣太爺,沈士榮準備地方特色飯菜。。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剪子面也幸運地被“欽點”。沒想到,嘗遍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吃完熗鍋剪子面後大聲稱讚,當即就把“宴一源”。賜為“宴皇源”。自然,以後宴皇源剪子面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宴皇源就這樣一直堅持開張營業,迎接八方來客。百餘年間,時代變遷,風雲變幻,雖然店鋪幾經挫折,生意時好時壞,但是劉光友的後人們,還是把剪子面作為祖傳的技藝傳承下來,到劉宣萍這一代,借改革開放的春風,他重整旗鼓,來到侯馬,做起了祖宗流傳下來的老本行。成功註冊了“宴皇源”麵食品牌。
2009年2月9日,剪子面作為山西唯一一種麵食品種參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期間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嵐清和夫人、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及陪同人員親自下廚烹飪熗鍋剪子面,受到一致好評。並希望把這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