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友

然而,張思德的家人、他的養母劉光友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知道他的去向。 當劉光友知道張思德的訊息時,已經是1962年了,離他犧牲近20年。 文斌是一位老紅軍,和張思德同一年即1933年當的兵。

基本信息

劉光友簡介

劉光友(1893年3月28――1971年10月12日)性別:女,四川儀隴縣思德鄉人,偉大共產主義戰士張思德養母。曾獲得“模范紅軍家屬”、“愛國愛社勞動模範”、“勤儉持家模範”等光榮稱號,擔任過儀隴縣人大代表等職,1971年10月12日去世,終年78歲。由於劉光友老人後繼無人,處於全鄉人民對張思德和劉光友的尊敬,所以張思德家鄉人民尊稱‘張媽媽’ !

人物紀實

陳耀訪劉光友紀實
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全國解放後,陳耀曾去四川看過張思德的養母劉光友。1966年,80多歲的劉光友老人格外想念已去世的兒子,特意來到北京找陳耀,可怎么也找不到,後來幾經周折,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幫助下才找到了陳耀。劉光友見到陳耀抱頭就哭,說:“思德死了,你就是我的兒子,我好想你!”
尋訪張思德的母親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在安塞石峽峪燒木炭時,因窯塌而不幸犧牲。9月8日,延安各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下午1點,毛澤東邁著沉重的步履走上台,作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從此,張思德的名字與“為人民服務”緊緊聯繫在一起,家喻戶曉、廣為人知。
然而,張思德的家人、他的養母劉光友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知道他的去向。
1915年農曆三月初六,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六合場鄉(今思德鄉)韓家灣村,乳名谷娃子。在張思德出生剛7個月時,他的生母朱氏不幸去世。張思德的生父張行品就將他過繼給胞弟張行忠、弟媳劉光友為子。以後張思德就由養母劉光友撫養成人,在1933年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
張思德離開家鄉後,劉光友和韓家灣的鄉親們因為很長時間沒有得到他的訊息,就以為他在戰鬥中犧牲了。但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毛澤東會專門指示為他們的谷娃子召開了一個隆重的追悼會,並且在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文章《為人民服務》!
當劉光友知道張思德的訊息時,已經是1962年了,離他犧牲近20年。
那個時候,中國正處於3年自然災害最困難的時期,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成了全國人民的頭等大事。這一年,儀隴縣召開了一個養牛模範大會。會上有一位頭髮花白、個子矮小,但說起話來很有精氣神的老大娘,引起了主持會議的縣民政科科長文斌的注意。文斌弓下腰問:“大娘,你這么大年紀,還把牛養得這么好,那準定有兒子幫襯嘍?”聽到這些,劉光友掉下了眼淚,說:“啥子兒子呵,我兒子當紅軍走了,早死了,連個音信也不得!”說著,她那纏著黑帕子的頭也低了下去。
文斌是一位老紅軍,和張思德同一年即1933年當的兵。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幾十年後,他轉業回到了地方,後來調到儀隴縣當了縣民政科科長。聽了劉光友這番話後,文斌的腦子突然一激靈,仿佛感到有什麼事情要發生,忙問:“大娘,你兒子叫啥名子?”劉光友輕輕嘆息說:“大號叫個張思德,小名叫個谷娃子。咳,死去都快30年嘍!”
劉光友老人這么一說,讓文斌萬分高興。他沒想到,他多年來苦苦尋找的張思德的親人卻在這個時候找到了。在延安時,他的好多戰友都知道他是張思德的同鄉,但問他張思德的家到底在哪個鄉哪個村,他也說不上來。臨轉業時,組織上專門交代他,回去後打聽張思德的老家在哪兒,家裡還有什麼親人。可是因為儀隴是老區,當年參加紅軍的人很多,犧牲的人也很多,又沒有具體地址,再加上那時是災荒歲月,查找工作也就耽擱下來。眼前這碰上門的有名有姓的線索頓時讓他萬分激動。他立刻向縣委作了匯報,以便儘快落實優撫政策,讓劉光友享受應有的烈屬待遇,使她安度晚年。
而令文斌始料未及的是,馬鞍場一位紅軍家屬聽說縣裡正在尋找張思德的家人,也趕緊找到了縣裡,說她兒子名字叫張四德,也是1933年參軍的。“張思德”和“張四德”,3個字中,只有中間的1個字,音同字不同。她說:“那準定是我兒子在隊伍上改的,我兒子在家時,就常說要常思眾人之德。”這位老人說得也在理啊。由於當時沒一幅張思德的照片作對照,縣裡對此事也一籌莫展,不能判定,哪一家是被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提到的那個張思德的親屬。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此後一年多,時任儀隴縣川劇團的編劇肖向成對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表彰過的張思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四處收集資料,準備寫一個反映紅軍在儀隴的川劇劇本。
他得知毛澤東在為追悼張思德所作的講演中提到張思德是儀隴人,就特別用心地翻閱了《毛澤東選集》第3卷中的那篇不朽文章《為人民服務》,發現在注釋中除了有“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在陝北安塞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的語句外,沒有涉及張思德的出生籍貫,這就使他收集資料的工作遇到了困難。
出於對藝術的執著和對宣傳英雄人物的使命感,他下決心要弄個水落石出。他想張思德的名字既然寫入了毛主席的著作,那么在中央檔案館興許會保存這方面的資料,可以從中找到有關線索。於是,他試著向中央檔案館寫了一封信,說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及查找張思德資料的意圖,懇請中央檔案館給予幫助。
令肖向成喜出望外的是,這封信發出不到4個月,他便收到了中央檔案館的回函,信中還夾寄了兩張當時延安《解放日報》的報照。一張是召開張思德追悼會的訊息報導,一張是毛主席講話的全文。肖向成終於在新聞報導中發現了“張思德同志是四川儀隴縣六合場人”的語句。
同時,中央檔案館給肖向成的信里還附有一張照片。這是張思德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由於日久年深,照片顏色發黃,但張思德當年的容貌神態依然清晰可辨。照片上的張思德正從炭窯里探出一個腦袋,咧著嘴憨厚地笑著,手裡抱著一捆剛剛出窯的木炭。
憑著新聞報導中的這句話和這幅照片,肖向成馬上打點行裝去六合場鄉,了解張思德的身世和家人情況。
在六合場鄉,肖向成依靠縣裡的幫助找到了劉光友和張思德當年居住過的兩間破茅草房,並詳細聽劉光友含淚講述了張思德出生年月、過繼經過和少年時代的情形。
劉光友――張思德媽媽的身份就這樣被確定了。隨後,四川省和儀隴縣的報紙紛紛刊登了找到了張思德故居、找到了張媽媽的訊息。
1969年9月初,在紀念張思德犧牲、《為人民服務》發表25周年時,劉光友來到警衛1師看望了張思德生前的領導和戰友們。相關連結:
劉光友,1893年3月28出生,四川儀隴縣思德鄉人,曾獲得“模範紅軍家屬”、“愛國愛社勞動模範”、“勤儉持家模範”等光榮稱號,擔任過儀隴縣人大代表等職,1971年10月12日去世,終年78歲。

內江十中副校長

劉光友,男,漢族,1970年11月生,內江東興區人,四川師範大學地理教育專業畢業,在職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內江十二中副校長,擬任內江十中副校長。
主要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政治思想素質好,組織觀念強,服從安排,自覺維護班子團結。為人正派,處事公道,關心下屬,民眾基礎好。熟悉教育教學工作,經歷過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多崗位鍛鍊。工作思路清晰,組織協調能力較強,能統籌協調好與各方面關係,共同加強學校的管理。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工作成績較突出,分管的學校德育工作以及擔任的班主任及地理教學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個人先後獲評“內江市優秀學科教師”、“內江市優秀班主任”、“東興區優秀人才示範崗”等稱號。
民主推薦得票率:1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