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甫卣

  菏澤市博物館收藏,商代文物。器高31.5厘米,口徑11-13厘米,腹圍59.5厘米,重5.1公斤。器蓋隆起,蘑菇紐,子母口,腹下垂,圈足,平底,飾獸面紋,蓋底同銘。3行。23字。蓋頂、器腹飾獸面紋,蓋沿、圈足飾夔紋、獸面紋,提梁飾勾連紋,兩端飾牛首。器蓋和器底內壁對銘三行23字,大意是,殷王自豆麓狩獵歸來宴饗時,賞給宰甫五串貝,宰甫因作此器以志其事。
此中的“殷王”早已不是武丁,而是康丁;故此中的“甫”(傅)已不是“傅說”而是“傅說”的後人了。更有意思的是,在殷代晚期的金文中出現了“宰甫”之稱。這就是有名的《宰甫卣》,其銘文中有“王光宰甫貝五朋”。此器現藏於山東荷澤市文物展覽館。文中的“宰甫”,丁山先生認為是“大宰傅氏的省稱,也就是傅說的官銜”。這一解釋明顯地欠妥。因為,此器是殷代晚期器,距離武丁時代甚遠。文中的“宰”是職官之稱,“甫”是“氏號”。“宰甫”聯稱,是此“宰”者為“甫”(傅)氏之人,亦即“傅說”之後人,而非“傅說”本人。此人距離“傅說”至少在四、五代以上。這件銘文證明:傅說之後人中,在殷代晚期仍有人在朝中任“宰”之職。到了西周時代,“傅氏”這一族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從西周的金文族徽中得到了證實。西周早期的金文中,有兩件以“甫”為族徽的銘文,其文為:“甫,母丁。鼎”和“甫,父乙。尊”。此引二器,《甫母丁鼎》屬西周早期;《甫父乙尊》屬西周中期,現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這兩件器銘中的“甫”都具有族徽的性質,亦即“氏族徽號”。這是“甫”為族徽的有力證據,也是“甫”(傅)為氏族之號的有力證據。
西周中期以後,金文中“族徽”基本不再使用,而且文字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文字考證證明:殷代和西周早期之“甫”通“傅”,使傅氏之源可以追溯至殷武丁時代的傅說。因此,傅氏一支是漢民族中文化悠久,有文字可考的一支族氏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