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堤懷古
清 成朝彥
滑台城外色蒼蒼,回溯千年憶漢皇。
致祭波頭沉璧馬,負薪河畔命冠裳。
淇園竹下魚龍伏,瓠子口填稼穡忙。
數大殘堤留不朽,往來似指舊宣防。
歷史介紹
瓠子堤即秦堤,自汲縣經延津,延袤百里入滑縣。從馬圪壋、經老河寨、景莊、孫王莊到滑縣城小西關,即南瓠子堤,又稱龍虎堤。從大西關往北,經北滹沱、耿園、苗固、魚池、酸棗廟等村,或起或伏、或寬或窄、蜿蜒東北、為城北瓠子堤,又稱金堤。其中從大西關往北,勢如岡陵綿亘不斷至苗固一段,又被稱為天台山。宣防宮的遺址就在天台山的北端苗固村西側瓠子堤上。
宣防宮歷史悠久,是西漢武帝時為抗擊黃河決口水災,赴黃河金堤堵決而興建的。據史料記載,大堤始建於秦。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決於瓠子堤,大水浸溢十六郡。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復堵瓠子堤決口。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皇帝親臨一線指揮治水,漢武帝劉徹是唯一的一位。按照當時迷信慣例,先在堵決處沉入白馬,玉璧,表示堵決工程開始,眾官兵百姓負薪(背莊稼秸稈柴草)填土奮勇前進,自將軍以下官員全部參加負薪堵決。偉大的歷史學家《史記》作者司馬遷也隨漢武帝在宣防宮堵決。《史記·河渠書》太史公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防,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之書。意思是:水與人的利害關係太大了!我隨從皇帝參加了負薪塞宣防決口那件事,為皇帝所作《瓠子》詩感到悲傷,因而寫下了《河渠書》。因東郡百姓做飯多以柴草為燃料,故以徵集柴草困難,就征伐淇園(今淇縣的竹園)之竹為楗(堵河決所用竹木等材料),滲土堵決成功,東郡長達23年的水患得到扼制。為了這次治水,築宮與瓠子堤上,名曰“宣防”,又稱“宣房”。.古代有漢武帝《瓠子歌》詩碑、一些歷史名人和地方官員描寫瓠子堤、天台山、宣防宮的碑刻,還有滑縣廉政縣令的生祠及生祠碑等,因種種原因已失。歷史名著《史記》對塞瓠子堤決口、築宣防宮、漢武帝作《瓠子歌》均有明確記載,“宣防塞兮萬福來”詩句感人猶深。《河南通志》、舊《滑縣誌》、民國時期《滑縣誌》對宣防宮在滑縣城北十里苗固村均有記載,宣防宮在苗固村西側瓠子堤上應無可質疑。《重修滑縣誌》錄有一些古代文人墨客慕名來此憑弔瓠子堤宣防宮的詩文很多。如三國魏國著名文學家應瑒的《靈河賦》、唐代著名詩人高適自淇縣來,過黃河到瓠子堤宣防宮憑弔,並留下不朽詩文《自淇涉黃河途中》。北宋文學家劉跂來滑縣憑弔瓠子堤宣防宮時撰寫了《宣防宮賦》,高度讚揚了宣防宮塞決和漢武帝《瓠子歌》。明代開州張弇的《過宣防宮》五律詩“尋春來聖地,人道是宣防”句,把宣防宮稱為“聖地”,可想而知那時的苗固集還是相當繁榮的。四川銅梁縣進士、滑縣縣令張佳胤曾多次登瓠子堤,並留有《瓠子堤》、《再登瓠子堤》詩文,稱宣防宮“昔年此地論騷雅,今日重來感舊時。”說明以前有很多官員文人來苗固宣防宮遊覽並寫詩作賦。大名知府馬卿來滑縣考察(當時滑縣隸屬大名府),憑弔苗固瓠子堤宣防宮遺址,寫了題為《黃河》詩,緬懷宣防堵決。明代七才子之一的河北臨清人謝榛重來宣防宮作《瓠子堤》詩,讚嘆“瓠子猶思漢武功”。甘肅慶陽進士、江西提學副使李夢陽旅遊到此也作《瓠子堤詩》一首,讚揚塞宣防及瓠子歌。張佳胤好友、濬縣國子監學生盧楠騎馬穿越黃河故道,途經苗固到滑縣,做《舊黃河道中有懷張壚山明府》七律詩一首,表達了憑弔宣防宮遺址和對好友張佳胤的思念。明代滑縣牡丹街人、陝西臨洮通判李嘉臣(字龍衢)退職後在苗固居住養老,生活儉樸將一生積蓄捐給在宣防宮遺址上興建的玄武宮。他的好友滑縣南耿莊進士、南京工部主事耿隨朝,蘇州刺史、順天巡撫耿隨卿,滑縣進士陝西寶雞縣令鄭蓬山離職退休後,常來苗固集與李嘉臣聚會聊天。李嘉臣死後,由耿隨朝撰文,耿隨卿書寫,鄭蓬山篆字,長達1500字的墓志銘文,表達了對摯友的懷念之情,葬與玄武宮附近。清代滑縣珠照村人、四川省大足縣令朱印哲的《題白雲茅屋》七絕詩中“漢武宣防草木紛,昔賢曾此避塵氛。”句,說明古代聖賢達貴曾經在此隱居。清順治年間舉人張璨在他的《題白雲茅屋》詩中嘆道:“風雨常年留著作,幾回憑弔對斜陽。”儘管社會發生變化,這裡還是留下著作的。清康熙年間拔貢朱印哲之子朱驊在他的《瓠子堤懷古》中有“寂寞前賢棲隱處”詩句,說明古代曾有一些文人騷客隱居苗固寫詩作賦。山西省安邑進士,滑縣縣令董玧到宣防宮登高覽勝,有“西望峰巒接太行”句,留下《金堤浮翠》七絕詩一首,體現了那時金堤巍峨雄偉,登堤西望太行峰巒疊嶂,巍巍壯觀的景象。清雍正年間滑縣董固城舉人成朝彥,曾參加乾隆丁卯年(公元1747年)《滑縣誌》的編修工作。在他的《瓠子堤懷古》中有“滑台城外色蒼蒼,回溯千年憶漢皇”詩句,在他的《天台表勝》中有“天台仍自表巍巍,當年勝概留千古”詩句,說明了詩人對宣防宮的懷念,同時也證明當時金堤仍是巍峨高聳的。清朝末年河南省咨議局議員、民國元年(公元1912 年)滑縣議事會議長、滑縣一完小校長盧以洽在他的七律《瓠子堤懷古》中,有“武帝已崩河道改,世人猶說宣防宮”句,意思是說雖然漢武帝死了,黃河也改道了,但後世人們仍然頌揚宣防宮堵決治水這一偉大歷史壯舉。綜上所述的大量詩文來看,足以說明宣防宮堵決治水這一偉大壯舉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苗固村歷史悠久,在宋代以前村名為“宣房”,,後因宋朝軍師苗訓(字光義)辭朝後曾隱居於此,故更名“苗固”,沿襲至今(苗固村沒有“苗”姓人 ,原因既此)。2008 年4 月,中國水利考古專家盧躍剛,在翻閱史料時無意中發現有關漢武帝在滑縣老城北苗固瓠子堤上駐宣防宮親臨堵決治水的記載,專程從北京趕來,在滑縣文化局負責同志陪同下,到苗固瓠子堤宣防宮遺址實地考察。盧躍剛說:“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封建帝王親臨治水第一線,漢武帝是唯一的一個。宣防塞決是我國古代治黃史上的壯舉,其意義不亞於大禹治水。”他認為保護好現存的瓠子堤和宣防宮遺址,對宣防宮歷史文化的考古研究和探索古代治水的經驗教訓,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最後他還建議將其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在保護文物遺址的基礎上恢復重建宣防宮。
遺址現狀
從1992年起,苗固村村民自發組織護堤,禁止在瓠子堤宣防宮遺址堤段取土,磚瓦窯已停燒。宣防宮遺址現有土地40餘畝,不歸任何村民小組或村民個人所有,被村民稱為“公地”。遺址上現有明朝中晚期興建的菩薩堂兩座(分前殿和後殿)、松樹1棵、柏樹66棵、明清石碑4塊、古宣防宮磚雕9塊(包括縣文化館收存的1快)、石雕1塊、2008年4月在遺址出土的明代官員李嘉臣(字龍衢)墓志銘石碑1塊、現代石碑31塊、滑縣人民政府設立的刻有“宣防宮遺址”字樣的石牌一塊。
相關記載
一、《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漢武元封二年,塞瓠子決河 ,悼其功之不成,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防” 。
二、《辭源》:(宣防),漢宮名。見“宣房”。宣房,宮名。漢元光中,黃河決於瓠子。後二十餘年,漢武帝命堵塞瓠子決口,築宮其上,名宣房宮。見《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考證:濮陽西南苗固西側瓠子堤上既是宣防宮遺址所在地。一說在濮陽新習鄉焦仁寨<即土壘頭村>,恐誤。)
三、《河南通志》:宣防宮在滑縣北苗固堤上,漢武帝塞瓠子堤,築宮。
四、丁丑舊《滑縣誌》:宣防宮一名瓠子,在縣北十里苗固堤上。漢武帝塞瓠子堤,築宮其上。
五、民國二十一年編纂的《滑縣誌》上冊《黃河故道篇》: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春,河徙頓丘,東北流入渤海。夏,複決濮陽瓠子,注巨野,通與淮、泗。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親臨瓠子決口,塞之,築宮與其上,名曰宣防,在滑縣境。(考證:根據此記載,決口在濮陽瓠子堤段,築宮在滑縣瓠子堤上。宣防宮或相當於現代的“治水指揮部”。)
相關作品
靈河賦
三國 魏國 應瑒
咨靈川(註:靈川,黃河也。)兮遐源兮,出於崑崙之神丘。
凌增減之陰雨兮,賴后土之潛流。
銜積石之重險兮,披山麓之溢浮。
蹶龍黃(註:龍黃,指黃河。)而南邁兮,紆鴻體而四流。
涉津洛之阪泉(註:阪泉,地名,在今孟津。)兮,播九道於中州。
汾鴻涌而騰騖兮,恆亹亹而徂征。
肇乘高而迅逝兮,陽侯沛而震驚。
有漢中偉業兮,金堤潰而瓠子傾。
興無乘而親務兮,董群侯而來營。
下淇園之豐筱(註:筱,即竹子。)兮,投璧玉而沉星。
自淇涉黃河途中
唐 高適
茫茫濁河注,懷古臨河濱。
禹(註:指夏禹。)功本豁達,漢跡亦因循。
坎德昔滂沱,馮夷胡不仁。
渤潏凌堤防,東郡多悲心。
天子忽驚悼,從官皆負薪。
畚築岜無謀,祈禱如有神。
宣防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我行卷西湍,綴棹將問津。
空傳瓠子歌,感慨獨愁人。
舊黃河道中有懷張壚山明府
明 盧楠
黃河渡口舊飛湍,白馬(註:秦漢時滑縣名。)東邊瓠子灘。
夏後山川余斷石,漢皇巡幸煙迴鑾。
寒沙滾滾魚龍動,晚日蕭蕭雁鶩乾。
慨古思君易搖落,秋風更送子騮鞍。
瓠子堤詩(明 謝榛)
明 謝榛
金堤重到感西風,瓠子猶思漢武功。
雉蝶搖連千樹瞑,龍珠不見二潭(註:指宣防宮東南300米處黑、白龍潭。)空。
荷老未盡清霜後,簫管寒催落日中。
白髮滄州幽事在,黃花綠酒故人同。
謝某自信游山劇,潘岳誰憐作賦功。
無數峰巒秋色里,高歌相對欲爭雄。
瓠子堤詩(明 李夢陽)
明 李夢陽
沉璧餘瓠子,栱汾懷瓠歌。
波濤滿眼逝,城郭沒年多。
虎戰仍三晉,龍騰失九河。
宋人饒事跡,今望亦滂沱。
黃河(按:摘錄)
明 馬卿
盡日奇觀逸興多,崩田決岸奈愁何。
束薪負壤(註:壤 ,土也。)萬人急,千載傷心瓠子歌。
過宣防宮
明 張弇
尋春來聖地,人道是宣防。
波水澄澄綠,餘花冉冉香。
良朋頻覓句,佳麗共傳觴。
咫尺潭(註:指宣防宮東南黑白二龍潭,在瓠子堤下。)心在。龍 (註:這裡指漢武帝。)騰振九荒。
瓠子堤(明 張佳胤)
明 張佳胤
晚共山人酌,微茫萬木齊。
黃河余古岸,白馬(秦漢時滑縣名。)對長堤。
野水芙蓉亂,浮空海日低。
臨風思漢武,歌罷夜鳥啼。
天氣清於水,何如此夜情。
宣防空綠草,瓠子自歌聲。
雙徑秋潭碧,千山月影明。
關河戎馬淚,華發幾莖生。
題白雲茅屋(明 朱印哲)
明 朱印哲
漢武宣防草木紛,昔賢曾此避塵紛。
只今何處覓芳處,堤上猶飛舊白雲。
題白雲茅屋(清 張璨)
清 張璨
先生道氣歷滄桑,茅屋猶存瓠子旁。
風雨常年留著作,君臣一德慶明良。
白雲尚映桃花水,荒徑還依薜荔牆。
仰止高宗誰接武,幾回憑弔對斜陽。
瓠子堤(清 郜煥元)
清 郜煥元
瓠子堤前柳,桃花水上波。
搴茭人去盡,猶懷漢皇歌。
瓠子堤懷古(清 朱驊)
清 朱驊
高堤一上郁嵯峨,野客乘秋此暫過。
北去河渠瀛海盡,西來山色太行多。
雲迷斷岸沉白馬,風卷寒沙感逝波。
寂寞前賢棲隱處,白雲猶護舊岩阿。
金堤浮翠
清 董玧
翠色綿綿映女牆,金堤環抱古靈昌(即古靈昌湖,在宣防宮遺址西北約0.5公里處,今人稱為“灘”)。
遊人攬勝多登眺,西望峰巒接太行。
天台表勝
清 成朝彥
故道黃河久不歸,天台仍自表巍巍。
當年勝概留千古,西涌流沙向岸飛。
瓠子堤懷古(清 劉以洽)
清 劉以洽
長沙萬里耀金光,瓠子古堤回異常。
俯瞰龍潭秋日紫,遙瞻鮒嶺暮雲蒼。
當年沂流沉璧馬,此日沿堤樹綠楊。
武帝已崩山河改,世人猶說漢宣防。
瓠子歌二首(西漢 劉徹)
其一
瓠子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其二
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