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黃崖嶺村

宜黃崖嶺村

從古井沿鵝卵石路上攀援數百米,在村子的後山脊凹隘處,可見一古亭扼守其間,這就是將軍亭。 清代雍正年間,該村出了一名將軍,亭便由此改名。 幾年後,倒栽杉枝繁葉茂,兒子果然榮歸故里。

宜黃崖嶺村

清代建築廖氏宗祠清代建築廖氏宗祠

宜黃縣棠陰鎮白竹村崖嶺村小組,是一個歷史悠久、生態自然環境優美的小村莊,村子裡古木參天,勝跡遍布,玉泉古井、將軍亭、倒栽杉等名勝,至今仍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賞。
大暑時節,記者來到崖嶺村訪古探幽。崖嶺村在桃華山嶺之上,山勢險峻,道路崎嶇,從棠陰去有8公里遠,還有很長一段路必須陡步行走。在嚮導的帶領下,冒著酷暑,記者大汗淋漓徒步攀登一個多小時,終於到達崖嶺村。
玉泉古井將軍亭

走進崖嶺村,沿著一條鵝卵石小路向後山而去,道旁有一口造型古樸的古井,名曰玉泉古井,古井上方立了一座牌樓式的紀念碑,碑文上記錄的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該村重修玉泉井之盛況。據碑文記載:玉泉古井於宋末元初(公元1246年)由該村肇基祖廖春陽所鑿,始名玉芸井,後清代撫州郡守張伯琮游此地,飲此井水,極力稱頌,改其名玉泉井。井底沙礫琉亮,泉水清而味甘美。其井水一人飲而不外溢,眾人用而不竭,飲其水而壽人。用碗盛其泉,觀其水略凸其碗。目前,村民已用水管接水至每戶人家廚房。

將軍亭將軍亭

從古井沿鵝卵石路上攀援數百米,在村子的後山脊凹隘處,可見一古亭扼守其間,這就是將軍亭。將軍亭原名水井亭,據該村族譜記載,將軍亭始建於清康熙丁酉年(公元1717年),亭內長4.2米,深5米,以全石構砌成鞏瓮,其頂以山土填平,形成拱橋狀。亭東門楣上有“紫氣東來”四石刻字。立亭內,南可鳥瞰山下村莊貌,一片綠源。北面修竹層層,滿目青翠,叢間炊煙裊裊,似雲如霧,山風對流,清涼無比。清代雍正年間,該村出了一名將軍,亭便由此改名。
倒栽杉樹盼兒歸
從將軍亭左行數十步,就能看見倒栽杉樹,樹高5米,樹圍3米多,令人驚奇的是此樹上粗下細,乾直無節,頂部無數彎曲交錯的椏枝,似根須朝天,多根椏枝斜插入泥中,儼如一株倒栽的杉樹。倒栽杉的旁邊,還有一座名曰“尚書殿”的殘牆斷垣,但青石門樓的“尚書殿”三字清晰可辨,從門樓進去,可看見兩座石坊式的墓。
有關“倒栽杉”的傳說,源於清康熙年間的一個傳奇故事。當年該村住著一貧苦母子,兒子叫黃君遴。那年福建沿海倭寇屢犯,邊關吃緊,國內大徵兵,黃君遴被征去當了兵,在福建一兵營當伙夫。那年戰事吃緊,部隊開到前線,大將恐倭寇夜間偷襲,就在兵營周圍埋下土炮。一天,天還不到五更,君遴因腹瀉到營房外大解,也是陰差陽錯,他方便的地方正好埋有土炮。君遴有吸菸的習慣,早煙筒的殘煙不慎被他吹到了引線上,只聽得引線噝噝作響,土炮便轟轟隆隆的爆炸起來。君遴回頭望去,遠處地上橫七豎八躺滿了倭寇的屍體。他樂極了,向領軍報捷。領軍大喜,連升他三級。從此君遴當了管帶,他後來又連戰連勝,官位頻頻高升,一直做到游擊、參軍。

玉泉古井玉泉古井

崖嶺村里可憐的黃媽媽,不知兒子生死,更不曉得兒子升了官。朝朝暮暮,思念兒子,每日以淚洗面,憂慮之中,她挖來一棵杉樹苗,砍了樹葉,倒栽在崖嶺將軍亭之傍,祈禱兒子平安歸來。幾年後,倒栽杉枝繁葉茂,兒子果然榮歸故里。
兩戶半人家居住此

在崖嶺村採訪,記者還獲得了一個信息,這個原本有17戶人家的村莊,近些年來,由於出外打工人員增多,由於交通不便,許多村民外遷,如今常年在村里居住的,只剩下廖宗福、廖公義兩戶人家。還有半戶人家已在山下購買了房子,只是在農忙時節才來村里幹活。
由於人煙稀少,生態環境日益好轉,山林中的野獸也時常到村里遊蕩,甚至捕食家禽家獸。就在一個月前,廖公義家飼養的兩隻大肥豬,竟然被不知名的野獸咬死了;一隻近100公斤的生豬,被野獸咬死後,前兩隻豬蹄也被野獸吃掉了。據林業部門分析,能咬死兩百斤重的生豬,應該是大型貓科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