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聖地宜春
江西省宜春市是禪宗聖地。禪林是宜春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之一,也是宜春有待開發的重要旅遊資源之一。佛教史上劃時代意義的‘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都發生在宜春市。宜春洞山普利禪寺(簡稱“普利禪寺”)是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祖庭,至今有1500多年歷史。禪寺地理位置
禪寺歷史名稱
廣福禪寺唐大中十三年(859),良價雲遊到洞山,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廣福禪寺,衡施以環山肥田3000餘畝作寺產。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捐資擴大洞山寺宇。唐鹹宗鹹通十年(869年),良價圓寂,唐鹹宗追賜為“悟本禪師”,將其肉身葬於洞山廣福寺後山,塔名“慧覺”,俗稱“價祖塔”。源出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弟子行思,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藥山,藥山傳雲岩,雲岩傳良價,因良價住瑞州洞山,世稱洞山禪師。良價(洞山)傳本寂,因本寂住撫州曹山,世稱曹山禪師。因為曹洞宗由唐朝高僧良價禪師在江西宜豐洞山創宗,由其弟子本寂禪師在撫州的曹山傳播於世,故後世稱其為曹洞宗。
功德禪寺宋真宗鹹平年間,廣福寺易名為“功德禪寺”,宋真宗趙恆為禪寺專門書寫了匾額。紹聖五年(1098),宜豐同安女佛徒雷四十三娘為紀念良價洞山悟道,捐資在良價當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禪寺前)之上建起一座單拱石橋--逢渠橋。蘇轍游洞山時,曾寫詩曰:“古寺依山占兒峰,精廬仿佛類天宮。三年欽到官為礙,百里相望意自通。出世佛僧何處著,人群鳥獸不妨同。眼前簿領何時覓,一笑相看丈室中。”
洞山寺元初,胡俊孚施資擴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毀於兵燹。明萬曆年間,寺基丈量入公產版籍。至崇禎年間,本縣舉人戴國士得其產,於是再倡修復洞山,特延請匡山高僧淨聰到洞山。淨聰在此重整寺宇,張揚曹洞正宗,四方僧侶日眾,洞山法錫由是復振,淨聰也因之譽為洞山“中興第一祖”。
普利寺清康熙十一年(1672),是時洞山寺宇已更名為普利寺,重建洞山寺宇的後法堂(即藏經閣)及僧房。嘉慶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壽在後法堂門楣正中立起大匾,上書“佛在性中”,對良價的禪學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禪寺重修歷程
1981年4月, 日本宗教事務開發課課長濱名德永和日中友協宗教者懇談會事務長鈴木信光等一行3人到洞山考察,目睹後才確認洞山為曹洞宗發祥地。同年9 月7日,日本佛教史跡考察團松田文雄一行16人再次到洞山參謁。1985年11月,日本曹洞宗研究會申村健治一行4人來洞山參拜。通過這幾次佛事訪問, 中日曹洞宗學術交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期,江西省宗教事務部門撥專款對洞山開始全面整復,使曹洞宗祖庭原貌重新展示於世
2010年8月30日上午,普利禪寺,舉行了隆重的復建奠基儀式。據悉,洞山普利禪寺復建工程總投資6000萬元,建築面積 1.5萬平方米,預計工期為三年。
洞山現存禪跡及宗教主要景觀有後法堂、價祖塔、佛塔林、逢渠橋、夜合山、拐杖山、木魚石、考功泉、聰明泉及羅漢松等。佛塔林規模甚大,僅洞山禪寺周圍各山頭,就有自唐至清歷代佛塔大小近50座,其中“慧覺塔”(良價墓塔)被中外曹洞宗僧徒奉為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