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宜昌過去有一百多座寺廟,佛教曾興盛一時。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興福寺,始建於漢代。但論文化影響,還以唐代的東山寺為最。由於歷史的變遷,這些寺廟都不復存在。而東山寺,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存在了較長一段時間。最後的東山寺,也已湮滅了70年,我只能從僅有的遺蹟努力想像著東山寺曾經的輝煌!
“東山”是宜昌城區的主山,為補風水故,於唐代建起了東山寺。《東湖縣誌》記載:“翠蘚蒼崖森古木,綠蘿盤石暗深溪,東山之景物也。”這是南宋歐陽修的《冬至後三日陪丁元珍游東山寺》中的一句。還有“日暖東山去,松門數里斜”,“惟有山川為勝絕,寄人堪作畫圖夸”。當然有詩人吟道:“獨攜此卷西陵泊,相逢邀看東
山竹。”更有人讚賞有加:“藹藹東山巔,悠悠圖畫裡。”後代南宋詩人陸游、明代夷陵名人雷思霈、清代嚴思浚等文化名人也曾慕名遊覽東山寺。明朝工部尚書劉一儒為了方便到東山遊玩的遊客的食宿在山腳修建了東山草堂,吏部左侍郎王篆還為修繕東山草堂寫了紀文,東山草堂一時聞名遐邇。登上東山寺的攬勝樓可遙望長江東去,與江南磨基山隔江相對。從城中望東山,暮鼓晨鐘,竹木蒼翠,白龍井內泉水叮咚。東山日出之時為景物最美,舊宜昌縣府衙門門額上刻有“東山旭日”,此東山圖畫,遂成為夷陵八景之首。兩位高官逝世後,也葬於東山之上。
到了近代,東山寺更是熱鬧非凡,川漢鐵路的總工程師詹天佑把東山草堂作為接待社會名流的辦事處,1936年,國民政府決定建設東山公園,園裡保留了東山寺、昭忠祠和東山草堂,還有一座石牌坊:楹聯為“百卉斗春秋拓東山一區遊人應識從軍樂,大江流日夜望西陵三峽過客猶生敵愾心”,抗戰氣息愈發濃烈。老舍等文化名流在逗留宜昌期間,曾作客東山。抗戰前夕,蔣介石也曾登山眺望。
“棗宜會戰”爆發,張自忠將軍以身殉國。他的靈柩在運往重慶途中在東山草堂停柩三天,數十萬宜昌軍民集於東山寺祭奠。此後,東山草堂和東山寺均毀於日軍的炮火。上世紀七
十年代,宜昌政府在東山寺的原址建立了烈士陵園,後來又擴建成為東山公園,到了2003年,又重建了東山草堂,草堂內設立了張自忠的公祭紀念碑。今天的東山,地處市區中心地帶,然而依舊綠叢掩映。站在東山的烈士陵園,市區的繁華盡收眼底,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裡曾經是香火旺盛,名士如流的唐境古剎。
主要景點
東山公園是宜昌市主城區現狀面積最大的公園。現分為三大區域:瞻仰區、休閒遊樂區、辦公區。瞻仰區有紀念建築設施如宜昌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廣場、紀念碑、英烈堂、電教室、革命英雄紀念碑、張自忠紀念堂(又名東山草堂)、張自忠紀念碑廊、景承秀紀念廣場等;休閒遊樂區主要景點及遊樂設施有連心湖、連心亭、六角塔、白龍井、竹林、過山車、激流探險、摩天環車、兒童城、叢林飛車、摩天輪、碰碰車、賽車、衝浪旋艇、橋天下等;辦公區域有公園管理辦公樓等其它建築物。
東山公園在1973年始建烈士紀念碑等,1981年成立烈士陵園管理處進行專門管理。東山公園是宜昌市最大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是民政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並於2009年3月被批准命名為國家級烈士陵園,每年接待社會各界及瞻仰參觀民眾30萬人次。
根據宜昌市發展構想,其遊樂設施將逐步撤出,突出紅色教育及市民休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