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宜城板鴨,又名宜城醬板鴨,產於湖北宜城市,是襄樊特產之一。宜城板鴨採用古田螺、魚蝦、稻穀為食的成鴨以獨特的配料進行育肥、李殺、去毛、精製,造型、曬乾及寒霜侵蝕、真空保鮮技術等二十幾道工序加工而成,產品外表呈白色、淡黃色。腹腔內壁乾燥、肌肉切面緊密呈玫瑰紅色,鹹淡適宜。鴨肉豐滿細膩、肥而不膩、皮薄鮮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功能。
宜城板鴨外形或扇形或琵琶形,腿部發硬,周身乾燥;皮面光滑無皺紋,呈白色或乳白色;腹腔內壁乾燥,附有外霜; 胸骨與胸部凸起,頸椎露出;肌肉收縮,切面緊密光潤,呈玫瑰紅色,具有板鴨固有的氣味。水煮時,沸後肉湯芳香, 液面有大片脂肪,肉嫩味鮮,有口勁。
營養價值
板鴨肉中的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能有效抵抗腳氣病,神經炎和多種炎症,還能抗衰老。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它是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
藥用價值
板鴨肉性寒涼,味甘,鹹,主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自驚,消螺螄積。
工藝特色
宜城板鴨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每年農曆九月開始製作,到翌年二月二結束,尤以霜風天製作的板鴨品質最佳。
從原鴨到成品板鴨,要經過十幾道基本工序,製作時間持續數月。每年中秋前後,廠家開始大量收購自由放養的草麻鴨。原鴨購進後,一般育肥28天。育肥鴨在通過禁食、宰殺、放血、退毛等一系列程式之後,就進入最重要的醃製環節,宜城板鴨的醃製極有講究,鴨體被撒滿細鹽,需要人工反覆擦拭,再被放入缸內。醃製時間需要有經驗的師傅來決定,時間一旦過長,則板鴨鹹味太重,影響質量。醃好的板鴨定型後就可進行晾曬了,一般需要日曬夜露5—7晝夜。
產地環境
宜城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界隨州、棗陽,南接鍾祥、荊門,西鄰南漳,北抵襄陽。地處東經111°57′—112°45′,北緯31°26′—31°54′。東西寬76千米,南北長53千米,版圖呈“蝴蝶狀”,總面積2115平方千米。整個地勢自西北微向東南傾斜。水系以漢水為骨幹,構成“樹枝狀”。流域面積在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03條,宜城蠻河是漢江的最大支流,境內有泉眼5處,水庫81座。漢江自北而南,縱貫全境。
宜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年無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間,年日照1800至2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至16°C,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有利於生物生長繁殖,生物種類較多,資源豐富。農、林、牧、副、魚等生物資源種類共有1190種。宜城漢江流域兩岸植被豐富、野生動物較多,水質無污染,清澈透明稱之為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之地。
湖北省宜城市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成就宜城板鴨濃郁特色和優良品質的基礎。製作上等宜城板鴨的原鴨,對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環境條件都有特定的要求,只有適宜的生態環境才能培育出獨具特色的優質原種。宜城位於鄂西北部,地處漢江中游,東西部為丘陵,中部為河谷、平原和崗地,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大,土地肥沃,是名副其實的優質原鴨產區。
歷史淵源
早在清道光(1782年—1850年)年間,宜城的鄭集、璞河一帶出產臘制板鴨。
《宜城縣誌》記載,清朝時期宜城出產的板鴨色澤光亮、香味撲鼻。湖北的襄陽、隨縣、仙桃、洪湖和河南省的南陽、寶豐等外地的客商紛紛來到宜城收購板鴨,然後運到漢口、鄭州等地銷售,四季不斷。
2003年底,宜城市就籌備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申報工作,界定了鄭集鎮、流水鎮、孔灣鎮、小河鎮、鄢城辦事處行政區域為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申報的地域範圍。隨後,組織有關人員起草了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報資料,並於2003年11月向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呈報了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
2004年9月9日,國家質檢總局進行了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受理公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告第121號)。公告已期滿,且沒有異議,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審查委員會對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技術審查,符合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的有關法定程式。
2006年4月22日下午,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地理管理處、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法國卡慕公司等專家、教授組成的“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專家審查會,聽取了副市長楊建國對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陳述報告。專家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對宜城板鴨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名稱、保護範圍、產品質量特色及其當地自然、人文因素的關聯性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審查,一致認為宜城板鴨,在質量特色、產品加工工藝、安全衛生要求、加工設備的技術及歷史淵源等都具有鮮明的特色,符合地理標誌產品的申請條件。通過專家組的審查後,上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複查批准。
2006年7月12日,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宜城板鴨正式納入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宜城市質監局相應制定了《宜城板鴨》、《宜城鹹鴨蛋》等4項湖北省地方標準,用標準的形式將傳統製作工藝的精華收入其中。隨後,宜城市質監局還制定了嚴格的《宜城市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管理辦法》,企業必須向宜城市質監局提出申請,由該局出具原產地證明和產品檢驗報告,遞交至上級部門,經審批後企業方可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
生產情況
1999年,宜城有30多家板鴨生產企業,通過質監部門多次整治,大部分作坊式企業已經被整合到6家獲證企業之中,其中有2家企業獲批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產量占到宜城板鴨年生產量的70%以上。
2009年,宜城板鴨年產量近百萬隻,產值超過5億元。
產品榮譽
2006年07月1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宜城板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湖北省宜城市人民政府《關於劃定宜城板鴨原產地地域範圍的請示》(宜政文[2003]62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湖北省宜城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
必須選用宜城市內鄭集鎮、流水鎮、孔灣鎮、小河鎮、鄢城辦事處等本地自由放養的草麻鴨。
(二)飼養方式
自由放養。
(三)育肥
每年寒露至立冬期間選擇經過畜牧部門檢疫合格的90至100日齡,體重1.25千克至1.75千克的健康肉蛋兼用型草麻鴨,按公母,大小分欄飼養,定時餵料,必須自由飲用井水,育肥28天。
(四)加工工藝
1.宰殺前,育肥的鴨禁食24小時以上,但要飲水。
2.宰殺:放血要充分,退毛乾淨,退毛後皮膚色潔白。
3.醃製:用預先炒乾和冷涼的細鹽乾擦,每隻用鹽量早期板鴨用100克,晚期板鴨125克,將擦好鹽的板鴨放入缸內醃製,醃製時間6至8小時。
4.漂洗:將醃好的板鴨從缸中取出滴淨鹽水,放入40攝氏度井水中翻動漂洗2至3次,洗去髒物,余血和鹽粒。
5.定型:把鴨體造成桃圓形,將頭彎右側,在太陽下曬2至3小時,待水稍乾定型。
6.曬露:定型後的板鴨日曬2至3小時。日曬夜露溫度:10℃以下,日曬夜露時間:5至7晝夜,若遇下雨,可放入晾曬大棚內(四面必須通風)。以板鴨頸椎顯露5至7個,小邊肌肉呈紫黑色,肋骨變白,肌肉水份含≤40%為宜。
板鴨加工受氣候的限制,加工時間限定在寒露至第2年立春前,其他時間不宜加工。
7.包裝、運輸和貯存規範:
成品板鴨的保藏,須單排懸掛在通風涼爽的的倉庫中。立春至清明之間醃製的,貯藏期不超過2月;冬至到立春之間醃製的貯藏期不超過4月。真空袋封口經微波殺菌和除氧劑封存,貯藏期不超過6月。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板鴨”形狀分為扇形、琵琶形兩種,外形美觀,產品腹腔乾燥,肌肉切面緊密,色澤光亮,肥而不膩,肉質細嫩,高蛋白、低脂肪,回味清香。
2.理化指標:水份≤45.0%,食鹽(以NaCl)≤10.0%,蛋白質≥18%,脂肪≤35.0%,酸價(以KOH計)≤2.0毫克/克,過氧化值(meq)≤197,亞硝酸鹽(以NaNO2計)≤20.0毫克/千克。
專用標誌使用
宜城板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宜城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傳說在楚昭王時,楚國郢都(即今湖北宜城市)宮廷里有一位名叫石糾的廚師,手藝高超,經他烹製的菜餚,精美無比,深得楚王和內臣外賓的喜愛。
石糾家住宜城蠻河岸邊,家中只有六十多歲的老母獨自生活。一天,石母在洗衣時不慎滑入蠻河,多虧幾個放鴨人將她救起;石母上岸後就病了,又多虧鄉親們細心照料,才得好轉;鄉親們又捎信到宮中,將事情告訴了石糾。
石糾是個孝子,他聞訊後急忙告假,連夜趕回家裡看望母親。對救他母親的放鴨人和照料母親的鄉親,他一一上門酬謝。為怕母親再發生意外,石糾從此再不敢離家。
石糾一邊照料母親,一邊謀劃著名為鄉親們做點什麼。他見鄉親養了不少鴨子,可是鴨蛋和鴨肉都不值錢,便將自己的手藝用上了:他把在宮中醬制天鵝和禽蛋的手藝,用來加工成醬板鴨和醬蛋,誰吃了都說好。弄到集市上去賣,很受歡迎,還能賣得好價錢。
自石糾回鄉後,楚宮中的烹飪質量不如以前,楚王食慾下降。於是宮中派人尋訪,找到了石糾,要他回宮去。石糾為了盡孝和報答鄉親,請求來人幫他辭掉宮中的差事,還請他帶回去一些自己製作的醬鴨和醬蛋給楚王。楚王品嘗後大加讚賞,對石糾孝敬老母、報答鄉親的情分,更是讚不絕口。他傳令下去,將醬板鴨和醬鴨蛋賜名為“貢品醬板鴨”、“貢品醬鴨蛋”,常年生產,供應楚宮。
石糾領著鄉親們,靠著生產貢品致了富。這貢品醬板鴨、醬鴨蛋的美食和獨特製作工藝,也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