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祥寺

定祥寺,因年久失修,多數建築坍塌。 東西配殿,懸山頂,隔扇窗,筒板瓦復頂。 天王殿,懸山頂,隔扇窗,筒板瓦復頂。

一、寺院簡介

定祥寺位於山西省代縣城東二十華里:整個廟宇立體壯觀,殿院周匝內氣 不泄,外風不侵,何如其正殿為重檐二層歇山頂建築,上下兩層均設廓子、隔扇窗,雕花精細,整個建築不用斗拱,梁架結構奇特,具有明顯的元代風格。殿內有佛龕,龕內有佛像須彌座,均屬精湛的木雕藝術,殿內有明景泰年間鐵佛像十四尊,寺內有元至元十九年鐵雲板一面,金代刑溫通公二石塔經幢。
定祥寺位於代縣城東十公里上門王村,建於元大德間,大明弘治二年三月重修,大清乾隆五十九年再次修繕,民國年又有修葺,解放後亦有幾次大的維修。
定祥寺元代大殿為研究邊塞地區古代建築提供了實證材料,亦為研究代縣元代建築提供了實證,是一處重要的旅遊勝地。

二、歷史文化底蘊

大德間,郡僧�公建於此地。大明弘治二年三月重修。
大清乾隆五十九年修繕。
新中國成立後,有小型維修。
定祥寺分三層:前院、中院、後院。正殿為重檐二層歇山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上下兩層均設廓子。整座建築不用斗拱,轉角處有平行角昂一個,昂嘴呈琴面,上置寶瓶,托老角梁。角昂是一整材,後尾伸入殿內置於抹角梁之上,與老角梁並列插入垂蓮內,垂蓮柱頂端乘遞角梁,山面柱頭伸出單幅耍頭,耍頭後尾用較大的木材交於大梁之背,形成了�作法,橫向一平梁,置於丁�之上,承托歇山山面結構。正殿結構特殊,致使屋頂平緩。儒柱之頂端皆設丁華抹角拱,明間脊搏之下設攀間枋,攀間枋之下增設用材較大的攀間枋。殿內有佛龕,龕內有三尊佛像須彌座,兩者均屬精湛的木雕藝術。內塑三世佛,還有明景泰年間鐵鑄佛像十四尊。寺內有元至元十九年鐵制雲板一面。殿前有金代邢溫通公二石塔經幢。大明弘治二年重修定祥寺石碑一座,大清乾隆五十九年重修定祥寺石碑一座,另有布施碑三座,還有隆慶年鐵磬一面。
定祥寺,因年久失修,多數建築坍塌。公元2007年至2008年以祝拴元為首的村民發願大修,先後重修了正殿五間、伽藍殿三間、西配殿三間、天王殿五間、念佛堂、齋堂、僚房、庫房共二十五間。東西配殿,懸山頂,隔扇窗,筒板瓦復頂。天王殿,懸山頂,隔扇窗,筒板瓦復頂。
定祥寺地處交通要道,滹沱河北岸,公元前215年蒙恬統兵三十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套一帶,將原來的秦、趙、燕三段長城聯為一體,利用地形,設立關塞,駐守雁門一帶,守邊十餘年,門王地(定祥寺所在地)即為他的指揮中心,當時秦王太子扶蘇擔任監督,共同防衛北匈入侵。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病亡沙丘,李斯、趙高密不發喪,立胡亥為太子,假傳聖旨,令扶蘇和蒙恬自盡,扶蘇自殺於殺子谷,蒙恬死於門王境,古人稱“蒙王”由此得名。宋正和八年,定祥寺東邊建扶蘇太子祠、蒙恬廟、蒙恬墓。定祥寺處於這樣一個邊塞要地,是百姓祈求和平的依託地。扶蘇祠、蒙恬廟、蒙恬墓遺址處,是山西省北部地區重要的旅遊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