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寺[香港大埔墟定慧寺]

定慧寺[香港大埔墟定慧寺]

定慧寺,位於惟大埔新市鎮。從大埔火車站乘車至馬窩村,在御峰豪園側可見定慧寺。該寺所在昔日環境幽深、風景雅致。於九十年代迅速發展,大型住宅群嵋而起,定慧寺遂置身於大廈樓房中,相互映襯,更覺古樸莊嚴。

簡介

蘭若增秀

定慧寺首任住持為增秀和尚。增公俗姓黃氏,光緒九年生於廣東開平縣,廿二歲立志出家,在肇慶七星岩大覺寺由幢輝大師剃度。是年十二月慶雲寺開壇傳戒,增公遂返鼎湖受具足大戒於聰化和尚座下,為比丘戒弟子。增公後隨湛芬法師北上先後往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參禪,艱苦修持。後轉往上海華嚴大學,聽月霞法師講《大般若經》 ,同學中有粵僧海仁、遠參法師。兩年後,增公回粵駐錫大覺寺及返鼎湖慶雲寺任知客。曾兩度挺身免大覺寺被封閉甚至淪為食肆;又發獅子吼,率慶雲寺僧,保寺安民,力拒賊黨於山下。

增公三十八歲再辭鼎湖各職,到香港新界凌雲寺淨修,極得妙參大師崇敬,廣結佛緣。有李葆葵三太與劉四姑等,常到凌雲寺禮佛,得承增公法雨,無盡歡喜崇敬。惟苦於當時新界交通不便,往凌雲寺路遠須時至感跋涉之勞。為方便進香禮佛計,均擬另闢道場,迎增公主持弘法,紹隆三寶。

寺廟歷史

增公遂在大埔沿桃源洞一帶探尋吉地,果於馬窩山得今日定慧寺之現址。乃集資數萬元向政府購得屋地萬餘尺,復批得農地十數萬尺。經兩年之久,佛寺建成,名為“蘭若園”,取其靜寂之意。後以蘭與粵音之“濫”相混,眾請改名,終於1963年改名為“定慧寺”。

蘭若園落成後數十年間,戰亂頻仍。增公為保祖庭,為弘法安僧,頻奔波於慶雲寺、蘭若園及大嶼山寶蓮寺間。1934年,在蘭若園樓房旁新建成大雄寶殿。至抗戰期間,增公廣容逃難僧眾,後糧食漸缺,各眾不忍加重寺院負擔而離去,惟增公決意留守,力保寺院。1951年,大嶼山寶蓮寺僧眾以增公齒德俱尊,戒律精嚴,推舉攝任寶蓮寺主持,任內多所建樹。一年後,增公告辭退院返蘭若園。1963年增公為長遠計,將蘭若園註冊為非牟利社團,改名定慧寺,推舉筏可、洗塵、茂蕊、旭朗、修慧等法師為永遠董事,組織董事會執行寺務,更將寺院改成十方叢林,公開作為四眾弟子修行辦道之所。

1966年春,增公以八十四高齡辭去方丈之職,繼任者為茂蕊法師。其後任方丈者有樂果老法師及瑞濤法師等。乃至後者往生,復由董事會主席忍慧法師統理事務,增建普同塔及增公紀念堂等居功甚偉。忍慧法師俗名顏兆桐,是香港大學早期畢業生。青年時接觸佛學並結下不解緣,惟真正出家是在年近七十時的事。其時妻子去世,又見子女已成家,乃往寶蓮寺剃度。1988年,忍慧法師圓寂,其家族捐出遺產一百五十萬元作重修佛殿之用。具體工程由董事會仝人策划進行,至1993年5月竣工;共耗資二百多萬元,幸賴各界善信捐款資助完成美事。大雄寶殿經重修後,美輪美奐,莊嚴瑰麗,金光輝煌,適值定慧寺七十周年紀念隆重開光,更添喜慶。

現任住持

定慧寺現任住持初慧法師,弘法度眾,宣經唱法,不遺餘力。定慧寺除定期法會外,更為信眾承辦功德佛事,亦常接待十方僧眾。大雄寶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彌陀如來佛、藥師佛,莊嚴肅穆,常有信眾,前來禮佛,仰餐風化。

地址

地址:大埔墟馬窩村53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