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莊村[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石橋鎮官莊村]

官莊村位於贛榆縣城北25公里官莊鎮政府所在地,全村轄42個村民組,1150戶,4380人,其中從事個體工商戶80人、交通運輸業30人、建築業100餘人、工業110人、外出務工人員1100餘人,擁有山場16500畝、耕地1267畝、茶園1100畝(其中集體茶場500畝)、桑園面積1100畝。村總支下設2個支部,5個黨小組,現有黨員90名。200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萬餘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4500元。

地理位置

官莊村位於贛榆縣城北25公里、石橋鎮駐地西2公里,東到204國道7公里、汾灌高速公路5公里、縣內南北大通道——代盤公路2公里,縣內東西大通道——石林公路從村邊經過,交通方便,區位優越。

基本概況

官莊村有人口2600多人,耕地面積3000多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花生和玉米,特色產業有畜禽養殖、經濟林業、粉化石礦產資源以及裝潢施工和裝潢材料生產等。

特色經濟

建築裝潢

官莊村是蘇北、魯南地區著名的建築裝潢專業村,全村僅成建制裝潢隊伍就達30多個,裝潢專業戶近300戶,從業人員3000多人。該村建築裝潢業以其高質量、低價格和良好的信譽而牢牢占據江蘇、山東、上海以及東北等地建築市場。

建材生產

發達的裝潢業為該村裝潢材料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官莊村的建築裝潢材料加工企業已經發展到10餘家,主要產品有仿瓷塗料、高矽蓋板、立邦漆等20多個系列100多個品種。

畜禽養殖

畜禽養殖業是官莊村的傳統產業,主要養殖品種有牛、羊、生豬、蛋雞和鵪鶉等,全村僅規模以上養殖大戶就有50多戶,年生豬飼養量達30000多頭、蛋雞50000多隻、鵪鶉80多萬羽。

經濟林業

官莊村地處丘陵,宜林資源豐富,為該村經濟林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官莊村的經濟林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並形成了日本甜柿300多畝、楊樹等林木600多畝的規模。

礦產資源

官莊村是丘陵山區,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該村的粉化石(粉化土)、石英石和金紅石資源,不僅儲藏量大,而且品質好。

基本村情

大力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培養了一大批石材加工、茶葉種植加工、蠶桑生產等方面的致富能人,帶動了一方民眾發家致富。目前,全村擁有"雙培雙帶"示範基地4個,示範戶30戶。

依託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經濟。宣紙製造、水電、石材加工、木材加工、豆製品加工及茶葉、蠶桑等多業並舉。引資200萬元,創辦明珠製衣廠,年產值600餘萬元,實現稅收60萬元,轉移當地勞動力70餘人,人均年收入達1萬元。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曉雲"豆製品公司年產值達30萬元以上。茶葉、蠶桑收入數百萬元。

加大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0餘萬元,按照"五室十有"標準,建成一幢3層600㎡標準化村部,充分發揮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五大中心"的作用。投資50餘萬元建成1.公里水泥街道。加大康居新村工程建設,目前已吸引20戶入住。將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農家書屋等。村內公共設施比較完善。

歷史沿革

金紫山海拔1539米,是官莊鎮也是潛山縣的最高峰。近處,蜿蜒的官莊河穿村而過。依山傍水的官莊古鎮,始建於漢末,興盛於明清。

官莊地名始於宋朝。據宋史記載,屯田郎中員外郎掌屯田、營田、職田、學田,官莊之政令。清朝《吳振臣寧古塔紀略傳》載:清康熙時,寧古塔將軍編流人隨旗下,設立官莊。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官莊"是行政機構的名稱。千百年來,因這裡世代讀書,為官者甚眾,後人便以"官莊"為地名沿襲下來,官莊鎮、官莊村名皆緣於此

人文古蹟

摺疊古祠堂

毗鄰官莊老街的是余氏宗祠。"余姓"在官莊是大姓,從古至今出了20多位名人。余氏宗祠是一處雕樑畫棟的古建築,三進兩廂,約400平米,是余氏先祖余文章在清乾隆57年(1792)修建的。

古祠堂在解放前,每年有一至兩次族務活動,解放後被視為國有資產使用,做過學堂、供銷社、食品組、公社企業、個體廠(坊)。由於歷史原因,曾損毀嚴重。"2011年,家族開會,湊錢整修祠堂,恢復古蹟。"到2013年祠堂才基本整修完畢。後來經過申報,如今祠堂已是縣、市、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修如新的余氏宗祠,東廂設有農耕文化屋,用來展示各種農具,還有農家書屋,西廂依然是余氏家族的會議廳,用做家族議事的活動中心。在大廳兩側的牆上,貼有餘氏宗祠的簡介、余文章傳、五世堂後裔歷史名人簡介及余氏的家規家訓。在廳前,還有高懸的"五世同堂"和"七葉衍祥"匾額,匾額雖有些斑駁,但乾隆手書遒勁有力,乾隆二字清晰可見。余氏宗祠里的一切,處處顯露出余氏家族昔日的榮光。

摺疊德馨莊

出了余氏宗祠,映入眼帘的是一棵4人合抱的銀杏古樹。樹下的牌子上顯示,此銀杏樹約植於明弘治年間。古樹依然枝繁葉茂,樹下設有石桌石凳,早有村民圍在樹下納涼聊天。

過了銀杏樹便是德馨莊。德馨莊俗名廣興老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清乾隆末擴建成明七暗九硬五進的大宅子,占地8400平方米。據史料記載,余文章就出生在這裡,出生剛滿月,父親病逝,母親獨身撫孤,余文章成人後,以孝敬孀母為第一要事,母親老病,他與妻子日夜陪侍,親制湯藥,數年如一日,毫不懈怠。誠孝聞聲遠近,鄉人倍受感化,鄰里相助,敬老撫幼,友愛兄弟,和睦相處,蔚然成風。余文章一生忠孝節義仁愛之風,不僅受到當時百姓的景仰,也受到朝廷的肯定,《清史.孝義傳》將其孝善行立傳載入。

乾隆五十五年,余文章87歲,有7子,全家130多口人,五世同居,和睦相處。縣令見聞奏報朝廷,乾隆乃賞賜"五世同堂"匾額,隔3年又賜"七葉衍祥"匾額。在莊正門門楣上,依然可見"五世同堂"的石刻。

如今的德馨莊,內里的房屋雖有些破敗,但從外面看,依然恢弘大氣。白牆黑瓦,雕欄翹角,古色古香。在美好鄉村建設中,為傳承孝義文化,促進和諧村居和精神文明建設,官莊村的余曉八廣泛梳理余文章治家經典,就地改造廣興老屋,讓德馨莊重新煥發出時代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