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學家

官學家是指當代中國科研人員,既像學者,更像官員,一人分飾兩角,順風順水得心應手。

簡介

“官”氣盎然,早就成為當下中國學術生態中的“尋常一景”。973計畫旨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這個定位大約就是說,此類研究課題恐怕不是三五天或三言兩語就能結題的。值得關注的是:就是這樣的項目里,幾位重點高校校長赫然出現在“主演”的行列。分身乏術的高校行政官員,竟然有精力悉心於“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其實,只要曬曬“官學家”們一年的行程表,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表現

在2009年新增選的院士名單中,中國科學院新增的35名院士,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機構的現任管理人員,中國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85%以上是現任官員,工程院60歲以下新當選的院士,都是帶“長”的人物;再譬如2010年教師節前夕,教育部評出第五屆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經統計發現,100位獲獎者中擔任黨委書記、校長、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行政職務的占九成,不帶任何“長”的一線教師僅有10人左右……這樣的比率,既“一脈相承”又“綿延不絕”。

反思

中國GDP已躍居世界第二,而科研投入也已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本應體現科學精神、科學規律的科研資源,卻成了“官學家”們的囊中之物,科研資源最終淪為“官學家”們一次冠冕堂皇的財產分配,這比基尼係數的絕對值更令人警醒。當然,事實上科研經費充足的“官學家”們也很忙——忙著跑下一個課題、忙著找只幹活不署名的研究生“小弟”。
說來說去無非是“科研行政化”的道理,但是,“科研行政化”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積重難返的?回答這些問題,似乎等不及所謂體制機制的華麗轉身:一是財政並不那么寬裕,經不起如此折騰;二是真正做研究的年輕人也等不起,青春不等人。既然科研投入屬於財政支出,那么,績效審計何在?資源配置的程式正義何在?“官”學家在科研項目里飛來飛去,不啻於開寶馬賓士的在經適房裡遊刃有餘——如此昭然的“舉報信”,即便監管者假裝視而不見,人大何以一應失聲?
凡事訴及體制或法律,很多時候並不能及時解決實際問題。面對科研項目上的沉疴,與其期待一步到位地紓解,不如“解剖麻雀”、釐清大型國家級科研項目中的責權利關係。“官”學家們在科研項目中的長袖善舞,本質上和“駐京辦”、“建築轉包”並無二樣——嗷嗷待哺的中國科技創新,需要從這場奢侈盛宴中清醒過來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