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宗澤墓](/img/7/c8a/nBnauM3X3YDOxETMzITN4ITOwUTM4QjN0IjMzQTNwAzMxAzLyU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崇禎八年(1635年),李長科、張公亮登京峴山、壽丘山拜謁宗澤墓、祠,見“宗忠簡公祠”頹垣廢壁,於是找丹徒縣令張文光謀議,決意重建新祠。翌年,在邑學尊經閣之後,大成殿之東,建堂五楹,一座規模宏偉的“宗忠簡公祠”迅速落成。李長科作《重建忠簡公祠碑記》,後任丹徒縣令鄭一岳作《重修忠簡公祠記》。均刻石立於祠內。由此可見,明代從朝廷到鎮江官民對宗澤都懷有高度的崇敬。
在清朝,居統治地位的滿人與宋時金人同屬於女真,但清朝統治者從大局出發,不懷民族偏見,對抗金名將宗澤不僅不歧視,而且竭力褒揚他的忠君思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駐蹕金山時,親書“忠藎永昭”四字,讚揚宗澤。宗澤後裔恭迎御賜“忠藎永昭”匾後,將它懸掛於“宗忠簡公祠”又在墓道入口處新建刻有“御賜忠藎永昭”的石牌坊一座。
同時,鑒於宋嘉定年間建於墓道的享堂早已荒廢,且地方狹隘,宗澤後裔宗芳、宗瑛積極捐資,在康熙十四年,購得陳家灣陳道等人的房宅,重建“宗忠簡公享堂”。新建享堂為正廟、寢室、門堂各三楹,齋所、廚房各二楹,正廟仍書俞烈所題的“忠武”兩字,號稱“忠武堂”。而在當時繪製的《忠簡公祠圖》、《忠簡公墓圖》、《忠簡公享堂圖》等,也成為現今修復宗澤祠、墓、享堂的可靠依據。乾隆年間,乾隆帝敕賜“丹忱貫日”匾,並三次派遣大臣前往鎮江致祭或送匾。在康、乾二帝相繼賜匾褒彰的推動下,清朝前期紀念宗澤的熱潮持久不衰。
![宗澤墓](/img/0/b65/nBnauM3X2IjM5kDN2ITN4ITOwUTM4QjN0IjMzQTNwAzMxAzLyU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2013年上半年,宗澤墓再次被修繕,面目一新,十分美麗,成為一個市民修身養性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