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 名: 宗教的科學研究作 者:(美)英格,金澤譯,劉澎校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6-1
ISBN: 9787500477198
開本: 16開
定價: 68.00元
內容簡介
宗教與人類社會及世界文明的許多方面都有著密切而複雜的關係,因而是我們深入了解人類自我、弄清其社會及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視窗。不認識世界宗教,也就不可能真正認識世界歷史,更談不上對人類思想文化發展之脈絡神髓及其內在規律的掌握。而且,宗教學作為一種跨學科研究,與人類學術領域的許多學科發展亦緊密相連,有著種種交織與重合。所以,我們觀察、研究宗教學的學科發展對於促進跨學科研究、擴大學術視域、形成相關研究的交融互滲和綜合優勢、繁榮我們的社會科學同樣有其獨特意義。
世界宗教的發展歷史悠久、思想深邃,有著豐富的著述傳世,這些宗教文獻已成為重要的人類精神遺產。中國在歷史上曾有過對世界宗教從文獻學、考古學、歷史學和哲學意義上所展開的研究,留下了珍貴史料。但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人文社會科學之學科研究卻起源於西方,在其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國外宗教學者有著浩如煙海的學術著作,而在當今世界宗教研究領域亦不斷推陳出新。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宗教學也在中國學術界得到系統發展,中國學者開始對世界宗教展開系統而全面的研究。這種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組織翻譯出版世界宗教中的重要著作和宗教學研究領域的相關名著,由此以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並能從“翻譯”求“會通”,最終獲得“超勝”的結果。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基本建設,進行資料翻譯、展開基礎研究乃非常重要。我們在宗教學上要想“超勝”則必須積累各種學術資料、研習以往的學術成果,打好堅實的基礎。而且,翻譯、研究世界宗教的重要著述,也是研究世界文明體系、了解各種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翻譯和研究既能使我們具有“海納百川”的學術胸襟,又能幫助我們推陳出新、達到會通和超勝。基於這一意義,我們組織了“世界宗教研究譯叢”,旨在不斷翻譯出版這一領域的經典名著、研究成果,以能形成當今中國學界中西合璧、溝通並跨越東西方的宗教學學術體系和研究方法,繁榮中國學術、促進世界和諧。為了這個目標,讓我們共同努力。
編輯推薦
《宗教的科學研究(套裝上下冊)》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J.M.英格(John Milton Yinger,1916-),1942年於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歐柏林學院社會學榮譽教授。曾於1976-1977年間擔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英格著述廣泛,涵括了宗教、種族和種族關係、教育、社會理論、反主流文化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其著述被譯為法文、義大利文等多種文字。其主要代表作有:《權力鬥爭中的宗教》(1946),《從社會學看宗教》(1963),《關於宗教場域理論》(1965),《宗教的科學研究》(1970)等。
圖書目錄
上冊
第1章 論宗教的定義
定義的問題
功能的定義
宗教行為的範疇
宗教研究的理論範疇
第2章 宗教行為的測定
宗教測定的方法論問題
有關宗教的跨文化測定
第3章 宗教與倫理道德的關係
宗教與倫理道德關係的分類
關於宗教與道德的社會學觀點
宗教與道德關係的兩種說明
第4章 宗教、科學與巫術
宗教與科學
科學是否排斥宗教信仰?
宗教對科學的影響
宗教和教育
宗教和巫術
巫術和科學
巫術的功能
現代社會的巫術信仰
關於宗教與科學、道德、巫術關係的概述
第5章 宗教場域論
宗教起源的理論
解釋宗教起源的兩種理論
從研究起源到研究起因
功能分析的性質
功能的論述在何意義上是因果的論述?
關於功能主義的參考文獻
第6章 社會功能與社會衝突的模式:一個場域的
整體性觀點
功能主義方法的難題
宗教在什麼程度上是社會整合的因素?
社會強制(高壓)理論
衝突社會學
宗教場域觀點概要
附言
第7章 宗教與性格
作為宗教源泉之一的個體傾向和需要
宗教對死亡的解釋
宗教對於挫折和痛苦的回答
宗教傾向和需要的變化
第8章 宗教與性格(續)
宗教對需要的各種解釋
罪惡問題
通向拯救的宗教道路
宗教體驗種種
影響宗教體驗的變項
宗教體驗的場域之源泉
參考書目
……
第9章 宗教與個人需要:當代通達拯救之路
第10章 宗教與個人需要:與世俗運動的互動
第11章 宗教、文化與社會
第12章 宗教分化與社會分化
第13章 宗教組織的類型
下冊
前言
宗教反映出人的精神生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現象,也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宗教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與“人性”、人的“社會性”和“精神性”有著密切關聯,展示出人的精神世界之豐富、複雜,並對世界大多數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重大影響。因此,人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認知中,必須高度重視人的這種宗教“靈性”,意識到其精神領域中的信仰特徵。
宗教的歷程與人類的發展密不可分,其經歷的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國家宗教和世界宗教各種形態都與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演變複雜交織,其宗教的基本構建亦與人類社會結構有著種種吻合或重疊。宗教的存在迄今仍對世界上大多數人產生著廣遠而深入的影響。據統計,當前全世界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已達50餘億,占世界總人口的85%,其中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數近22億,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世界穆斯林人數約13億,為全球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此外,印度教有8億多人、佛教3億多人,新興宗教1億多人,其他各種民族宗教、本土宗教亦教派林立、信徒眾多。宗教的存在與發展也會對整個世界的格局和人類社會的走向起到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並認真研究世界宗教問題,弄清其古今發展及存在態勢。
從對宗教的理解而言,宗教指人對“神聖”或“神聖者”的信仰,反映出一種具有終極意義的“神人”或“天人”關係。從中國文化傳統來看,“宗教”觀念是由“宗”、“教”二字合併而成。
精彩書摘
只是在這種畏懼和淨化的情境裡,奧林匹斯的諸多神祗,才逐漸變得重要了。希臘宗教中的那種大有壓倒之勢的可怕性質,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在這場“變革”中(或許還是荷馬領導的),大量的同食物供給以及人類繁殖聯繫在一起的儀式,銷聲匿跡了。很多對死者的崇拜活動也都蕩然無存了;而精靈與諸神摻雜在一起的模式,逐漸混合成一群全民族所信奉的神祗。至少,在那些生活在文化交往樞紐點上的人們思想里,可以看到這種趨向。大多數人,由於遠離都市和商業的發展,使他們在這個方向上的前進變化,顯得黯然失色。而在最後的分析里,“荷馬變革”失敗了。在默里看來,大多數人的相互隔絕,古代傳統的慣性力量,無力把個人和人類的品性,從萬神殿的眾神那裡加以改變,此外,和希臘城邦瓦解相伴隨的混亂,這些都是造成“活力喪失”的一些因素和力量。
哲學家們對文化交往和城邦瓦解所做出的反應,是著手建立一種才華橫溢的智識體系,他們認為這種處境與其說是個人方面的悲劇,還不如說是社會的土崩瓦解。與此相應,他們不是走向宗教,而是不由自主地踏上尋求倫理主張的道路。舉例來說,柏拉圖時代的混亂和瓦解狀態,使得柏拉圖心灰意冷。他認為,存在著一些超驗的和普遍的正義規範,這些規範可以通過哲學家的研究揭示出來。而一旦如此,一種理性的,有秩序的社會,就會把生活里的混亂清除乾淨。在柏拉圖看來,實現這種秩序的手段,就是割斷外界文化的破壞性影響,杜絕商業和財富,形成小國寡民的狀態,擺脫“辛酸與腐敗的海洋”。與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的懷舊情緒要淡薄得多。他認為,由因果關係和美德所引導的生活,將會達到幸福的境界,而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能夠洞察混亂的哲學家,能夠使災難煙消雲散。當時的哲學家們經常強調自己對因果關係的信念,然而這卻是一種消極的信念:因果關係固然能夠幫助人們調整世界,但卻沒有解決世界上的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