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論(套裝上下冊)

宋論(套裝上下冊)

《宋論》,劉韶軍譯註, 中華書局叢書《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之一,2013年出版。

內容介紹

《宋論》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過對宋代歷史整個過程及諸多細節的歷史考察,探討宋王朝怎樣由盛而衰而滅亡。作者將整個整個王朝的帝王將相都放到這個問題下面進行審視評鑑,對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為和歷史影響都有獨到的見解。本次對《宋論》全文進行仔細校勘、詳細注釋、暢達翻譯,以便現代讀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精彩摘要

宋哲宗趙煦(1076―1100),宋神宗第六子,北宋第七任皇帝,1086年至1100年在位。即位時僅九歲,由高太后聽政,用司馬光為宰相,把熙寧新法全部廢止。高太后死後,哲宗親政,起用章悖、曾布等人,恢復某些新法。因此在哲宗時期,圍繞變法出現反覆,而使不少大臣受到牽連。
王夫之認為,變法的根本道理在於勢、理、天三者的關係。勢是客觀的形勢及其演變,能不能變法,要仔細分析當時的形勢及演變趨勢,不能只看眼前的情況,這就需要具有歷史的眼光和發展變化的眼光。勢的變化有必然之理,理的自然性就是天。勢的發展變化,不過是天與理的表現而已。所以變法的依據是基於對天、理的認識,從而分析勢的變化,由此真正奠定變法的基礎,不致於盲目採取行動。治國的人不知天、理、勢而盲目行動,必然會造成大的錯誤。
在歷史上,帝王想有所作為而在不知不覺之中導致了繁苛之政,這對於治國來說,有害而無益。最好的治國,應該是順應天理,也就是順乎客觀的自然之勢,而不要憑著主觀意願盲動,這樣才會如《周易》所說的“自天祜之,吉無不利”。
哲宗初期,在位的大臣匆忙間採取措施,將新法一概廢除,似乎是大快人心事,卻反映7他們不能清醒認識勢的發展變化,所以後來激起了變法黨入的反撲。這是令王夫之最為痛心之處。

作品目錄

上冊
前言
卷一太祖
卷二太宗
卷三真宗
卷四仁宗
卷五英宗
卷六神宗
下冊
卷七哲宗
卷八徽宗
卷九欽宗
卷十高宗
卷十一孝宗
卷十二光宗
卷十三寧宗
卷十四理宗
卷十五度宗
恭宗、端宗、祥興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