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敘
在我的書作中,書寫次數最多的是: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我喜歡它的意境。此聯句出自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年輕的冰心在美國留學時從龔的組詩中第149首和第33首各摘一句,轉請梁啓超書屬自己,這件書法冰心先生珍為座右,陪伴終生。可見中國書法不僅具有優美無比千變萬化的漢字線條,再加上它所蘊涵的精神世界,真是魅力無窮!當我讀臨古人那些碑帖時,似與先賢對話,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浪漫情懷和風骨精神,自己也在臨習和創作中增進了學養,豐富了人生,收穫了快樂。
回想孩提時代,教自己書寫入門的是私塾的蒙師,一位寫得一手好柳體的當地名士老先生,而鼓勵自己上進的則是母親。那時家境窘困,為了節約紙筆,我會用樹枝等物在沙土地上劃寫練習,更常用手指在空中點畫。這無聲的舉動引起了母親的注意和詢問,我怯生生地回應:練寫字。母親昕後輕"喔"一聲並頒首微笑。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六十年前母親領首微笑的模樣,那種盈濫我心的溫暖。今天這個書法選集面世,我似乎看到了母親在天國同樣的領首微笑,感受到久違的融融暖意。
書法,己然成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那就說說我學書從書的體驗、感悟和觀念吧。
守護傳統為本 銳意刨新常青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浩如煙海,歷代名家輩出,法書汗牛充棟,諸多典範引領我們心摹手追。書法作為古代的六藝之一,經歷千錘百鍊所形成的法度規範就是我們的優秀傳統,自當恪守遵循傳承。時下有些人,為藏拙偷懶,為急求名利速成,假標新立異之名,刮怪異書風,令人側目。守護傳統是每個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的本份,若丟棄傳統必成無本之木,勢將走向末路絕境。
強調守護傳統,並非排斥創新。時代在前進,呼喚著永無止境的創新精神。一切照舊一成不變的食古不化,也是沒有出路的。唯有創新才有活力,創新之樹常青。但創新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一部書法史,就是繼承傳統又不斷創新的歷史。替如王毒草之、顏真卿、鄧石如等大師就是當時創新的大功臣。右軍於晉朝開一代書風:魯公一變古法,變出了端莊、貌不可犯的"顏體";頑伯篆隸入手學書,終以古樸渾厚壓倒風行當時的柔媚軟弱之風。就連宋朝皇帝宋徽宗也寫出來個"瘦金體"。書海風流,不勝枚舉。書法的創新應注入時代的精神,契合時代的脈動,在內容、形式、技法等方面進行探索。即使從細節小處著手也值得肯定。書法又是實用的藝術,字是寫給他人看的,應該符合規範且容易辨認。我從來不寫一些古往流行當今生僻的異體字,如溜(法)、離(秋)等等。在草書中,由於偏旁的草法或筒約筆畫造成字形雷同或相近而難以分辨的,寫法上儘量避免混淆誤解,使書法的陽春白雪也能為更廣大的觀者接受。
博採眾最重融合 字如其人寫己心
在書法研習中,讀臨碑帖是不可替代的重頭課,要勤讀勤l惱。實話實話,我讀的帖較多,認真反覆多次臨的較少。有點特殊的是我有選擇地臨寫書法字典的習慣。當我要寫某篇某字時,會將書體字典〈庫〉中該字的各種寫法審視一遍,然後擇其十來種或三、五種寫一遍,再挑自己推崇的、喜歡的,認為適合自己的一、二種多寫幾遍,書法創作下筆前重複這樣的功課,直到融合熟悉,創作時自然在筆端呈現。這樣的臨習過程大體由不像一一像一一不像,欲達到師古不泥古,融合自體現。不獨尊一家,冀望兼收並蓄,融會貫通,最終是要寫出自己的字。這些難以認祖歸宗的字也許難入一些書家的法眼,那又何妨!連米市晚年都自認"不知以何為祖也"。我的選臨字典方法笨拙,也許難得精髓,然於我庶兒有效,不必推廣,看客可一笑置之。
字如其人,雖有例外,但此言不謬。古人云,書為心畫,乃精當之論。說得豆詳晰的是劉熙載的《書概>>: "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才,如其學。賢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沉毅,才子之書秀穎,畸土之書歷落。"風格即人,書法不能失去自我,它也是展現個人氣質精神的載體。明清曾風靡一時的館閣體之受記病,就因為那近乎千人一面的刻板僵化之弊.
摒除衙門商業化 書壇方得真繁榮
以中國幅員之廣、人口之眾、書法歷史之久,地位之崇,資漉之豐,書法藝術理當繁榮鼎盛。放眼初看,毛筆宣紙的生意似乎不錯,各種書法班隨處可見,書法書刊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的書法展覽比比皆是,金獎銀獎一串串,名家大師的高帽滿天飛,如遇大展將臨,"沖刷"之聲此起彼伏,好一片熱鬧景象。然而表面的繁華難掩內囊的空虛多病。病症之首就是體制機制機構的衙門化和商業化,官字當頭,錢宇當家,衙門作派,牟利盛行。書法團體,不是黨政部門,本是專業的社會組織、學術性團體,去行政化是題中本義。但割不斷的行政臍帶,致使各類活動各個環節,非書法國素影響泛濫。無論是組織領導的敲定、活動的參與、作品的評審、入會入展獲獎的取捨,去行政化徒存口號虛聲。權錢的介入,輕則注水,重則不公不義不廉不明。君不見怪宇爛字常登太雅之堂,甚至桂冠紅頂獎袍加身,什麼展覽體、怪異癖,追風盛行.沽名釣譽的狂野追逐、物化欲求的極端旺盛,必然導致思想空虛浮滑淺薄的書風、人文精神的貧癖和書法表達的困頓。倭人高張,小圈子格局形成,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學術泡沫中斷然產生不了令人驚艷的傳世精品,也出不了令人肅然起敬的真正大師,而同時又埋沒了眾多民間良才高於、力作佳品,書壇的遺珠之憾啊!
衙門化之外,商業化的危害也不輕。書法作品其藝術價值的體現,離不開商業運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進入市場交易乃正常之舉。但假冒偽劣橫行、劣品驅逐良品的亂象叢生。建立和健全一個誠信、公平有序的市場機制和秩序乃當務之急。要創造條件,讓真正的金子在書壇和市場放射光芒.
說一個令人感佩的景觀在晴日的早晨,你去上海的虹口公園看看,但見人聲鼎沸中,也有些安靜的長者,手持一米來長的小棍,底端綁紮一個布吊包裹泡塑之類的"筆頭",在攜帶的清水小罐中蘸蘸,氣定神閒地在馬路上書寫開來,內容書體有別,佳作紛呈,令人嘆服!其水準不會輸給煌煌國展。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構想如果穿越時空,蘭亭序今時送審,判官目下,就這平平正正勻勻稱稱、不偏不怪不驚不乍的書法,別說得獎,入展的資格都難。除非事之先生亮出右軍將軍或貴族財主的身份,保管立馬有成群結隊頂禮膜拜的徒子徒孫。不過,話得說回來,在一個拜金狂熱、權力通吃的社會生態中,冀求書壇出污泥而不染,獨善其身,似有不切實際過分苛責之嫌。待媚權阿富退潮之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時,書壇的真正繁榮必定到來.
學貴心悟有恆 重在耕耘過程
研習書法,還是需耍一點稟賦靈性即悟性的,學貴心悟,有興趣、熱愛它才會有動力,持之以恆勤學苦練是不可或缺的毅力。心悟加有恆,動力加毅力才能鑄就成功。書者常有一個共同的體驗,摒除雜念,心無旁鶯,在平和放鬆的境下容易寫出好作品。比如,寫草稿往往比求好心切、拘束焦慮下的正式作品效果更好,脫和具自然神韻。東坡先生也有這樣的經驗之談"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對於我們老年書者,更應講求靜氣清心,沉潛書藝,重在耕耘,享受過程,專心專意,不受名韁利索所縛。這不僅是一種修養境界,也不啻為一養生妙方。康有為言: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適於道焉. 說的是書亦載道,也許是脫胎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那種"文以載道"的使命感。這是否過於嚴肅和沉重,姑且不論。但從技藝層面往細處看,書法也頗具綜合屬性.書畫同源此其一,書法宛如一幅寫意畫,書法往往有詩詞的意境和韻律,又像是流淌的音符、妙曼的舞姿、困化的雕塑,時而奔雷墜石,時而切切細語……它可借用的營養和觸發的靈感多多,關鍵要善於學習和借鑑。學養鑄實力,功到自然成。古語云,行遠自跡,登高自卑.循序漸進,功夫不負苦心人.書藝入門後,決定其書法成就高度和境界的,可能不在書技本身。陸放翁在教導兒子做詩時說,若要做好詩,功夫在詩外。套用在書法上就是功夫在書外.真正優秀的書法,必定會展現其背後蘊涵的絢麗多彩的學養光譜。
有一回我去參觀一個重大紀念日的書法展覽,作者全是當地書法界的頭面人物,從頭看到尾兒十幅大作,居然沒有一件為該紀念活動的自創詩詞書作,清一色全抄公。思想的貧困、學養及表達的短板,豈不令人失望而唏噓。上述雜言,大體就是我的書法觀和體會.連同這百餘幅書作,不揣淺陋奉上。本書的書法作品我把它分為三部分:其一,臨寫經典法書:其二,紀念性活動中自撰詩詞、對聯的感時應景書作;更大量的第三部分為心懷寬廣意興揮灑之墨跡。言為心聲,書為心畫,恭請方家同好和朋友們批評教。我沒有按通常的套路請名家貴人作序。
自顧無大旗可打,無虎皮可披,與其請人說些客套的恭維話,戴些不合體的高帽,或者說些不痛不癢的套話,倒不如自彈自唱自說自話,起碼講的是當今稀少的真話。人書俱老是一種狀態,年過七旬豈敢說不老,至於書法之老,並非成熟老到之老,而是自忖往後大抵不會有多少長進之意。順其自然吧,好在心態安和,樂以忘憂,繼續過自己的自在日子。反正有寫不完的字,讀不完的書,還有看不完的世事。
基本信息
作 者:宋名泰
出 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 址: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中路威爾夏大道3C
責任編輯:徐傳洲
裝幀設計:林偉明 鄭觀倫
印 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 本:889×1194mm 1/16
印 張:6.25
印 數:1-600冊
版 次:2012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 價:168.00元
作者簡介
宋名泰,1941年生,江西奉新人,非職業書法人,高級工程師。曾長期服務于軍工企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致力於在專業上有所建樹並留下些微痕跡。在國家級、部級刊物上發表過數十萬字的著述及譯作,曾兩次主編本專業的部頒標準,爾後從事科技與經濟信息管理工作。
然而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長度,遠不及畢生對書法的熱愛和追求。自幼喜好詩文翰墨,讀工科乾技術,亦不改秉性,對書法的敏感與興趣有增無減。尤其在退休後,專注於書法的研習與創作,毋求聞達,但問耕耘,注意打好基礎,增進學養。實踐中有涉諸體,較擅行草。1996年迄今為珠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現為珠海市政協書畫院院士,廣東省老年書畫家協會會員,珠海市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評審員、創作組組長。多年來時有書作入展、獲獎或刊布。在中國書法網上辟有宋名泰藝術網及愛藝網,作品廣受好評,被網友和方家稱為:“靈動穩健,好功力”、“閒雲野鶴,瀟灑飄逸”、“功底學養俱在的實力派書家”。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