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典[東漢十常侍之一]

宋典[東漢十常侍之一]
宋典[東漢十常侍之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漢十常侍之一,中常侍是宦官中權勢最大的職位,雖只是食俸二千石,但卻負責管理皇帝檔案和代表皇帝發表詔書,是皇帝最為親近的人。 漢初,中常侍沒有固定的編制,但慣例是設4人,秩級千石。靈帝卻陡增至12人,他們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粟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當時人們稱之為“十常侍”。他們不僅封侯受賞,連他們的父兄子弟也被派往各州郡做官。他們把持朝政,貴盛無比,昏庸的漢靈帝甚至對人說:“張常侍(張讓)是我父,趙常侍(趙忠)是我母。”

基本信息

人物資料

宋典(公元?-189年),字不詳。熹平中,擔任鉤盾令,掌管皇宮諸近池苑囿游觀之處,熹平六年(177年),宋典奉皇帝命,修繕南宮玉堂,事成之後被賞賜二千糧食。光和中升為中常侍,封列侯。中平六年(189年),靈帝駕崩。中軍校尉袁紹說大將軍何進,令誅中官以悅天下。謀泄,十常侍因進入省,遂共殺何進。而袁紹勒兵斬殺了趙忠,捕宦官無少長悉斬之。張讓、宋典等數十人劫質天子走河上。追急,張讓等悲哭辭曰:“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皆投河而死。

由於宦官當權,朝政腐朽黑暗,各地遍布貪官污吏,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百姓再也忍受不了剝削與壓榨,紛紛走上反抗的道路,各地起義連年不斷,從建寧元年(168)到中平元年(184)的十多年時間內,見於史籍記載的農民起義不下十幾起。最後終於在靈帝中平元年(184)爆發了全國範圍的農民大起義--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

為了糾正時弊,郎中張鈞曾上書說道:

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民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宜斬十常侍,縣(懸)頭南郊,以謝百姓,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經師旅而大寇自清。

儘管張鈞對黃巾起義爆發原因的分析並沒有抓到根本,只殺幾個宦官也不一定能消除鄂州百姓長期積澱的不滿情緒,但宦官專權無疑是黃巾起義的催化劑和導火索。靈帝對宦官的寵信與依賴無疑加速了這個催化的過程,並親手點燃了這個導火索。

歷史記載

《後漢書宦者列傳》:

明年,遂使鉤盾令宋典繕修南宮玉堂。又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四列於倉龍、玄武闕,又鑄四鍾,皆受二千斛,縣於玉堂及雲台殿前。又鑄天祿蝦蟆,吐水於平門外橋東,轉水入宮。又作翻車渴烏,旋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又鑄四出文錢,錢皆四道。識者竊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見,此錢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師大亂,錢果流布四海。

演義記載

《三國演義》載: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後十常侍被袁紹所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