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潮州

內容介紹

《宋代的潮州》卷頭語
莊義青.韓山師專學報,1992年第1期
關鍵時期兩宋三百二十一年期問是潮州社會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潮州地方人口急遽增長、土地大規模開發,社會經濟和文化起步前進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時期。它可以作為一座歷史分水嶺,讓人們清晰地區分出本地區前後不同的歷史面貌;它也是一塊里程碑,記載著潮州古代人民改造大自然、開拓濱海三角洲、豐富民族文化取得豐碩成果的經歷和途程。這個階段的歷史,是值得充分重視、應予認真探討的。
點、線、面潮州地方當然也有它更古老的歷史。大約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在今澄海、潮州、揭陽、普寧等地已經生活著最早的一批居民,考古發現的八處貝丘和十多處山崗遺址就是這些人群存在的證明。但這些是處在石器時代的原始人群,是被稱為百越族的先民一部分,他們與今天潮汕文化已經聯繫極少,影響甚微了。到了秦漢時期,中原地區封建經濟文化和中央統一政權,已經鞏固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以致那些雄才大備的統治者,覺得有必要將其統治區域向北方的匈奴境界,向南方的蠻夷地區大大推進,以成就“四海之內為一家”的帝國偉業。如秦始皇派屠睢、任囂、尉佗等進攻南越,略取“陸梁也”,又發謫戍五十萬人守五嶺,與越族雜居。大概在這個時期,最早的一批中原漢人來到潮州。漢武帝時,南海郡正式設定揭陽縣。中原漢人又來了一批,其人數文獻未見記載,但為數一定有限,只能集中居住在幾個點上。如果與當年土著越族居民相比較,則是象汪洋大海中的幾個孤島。考古材料表明,這時漢人的聚居點有今澄海的龜山、潮州的歸湖、揭西的河婆、揭陽的埔田等。其中澄海一處漢代生活遺址發現一批殘存的建築材料,如漢磚、片瓦、簡瓦、瓦當等,說明它可能是沿海地帶的一處戍守點。因為作為民居的瓦屋,潮州地方要遲至唐代才開始出現。這么幾個孤立的漢民居住點,也是漢文化的傳播點。它表明先進的封建文化在潮州地方開始有了產生影響的條件了。到西晉十六國特別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經“永嘉之亂”、“候景之亂”,南來的中原以至江淮人士增多了,史冊上第一次有了這個方面的記述(《陳書》卷三《世祖紀》)①。從考古材料更可清楚看到:這個階段的漢人居住地區已經由“點”連線成“線”,貫穿東西境。其中潮州的歸湖採風嶺一帶,曾經被認為是南朝義安郡海陽縣治所所在地,其附近黃蜂採花山晉墓密集,說明其即非郡、縣治所、也應是較大居民點之一。如果以此地為起點,那么它向西南延伸至潮州城,再經揭陽地都、曲溪、仙橋,進入普寧南徑以至潮陽銅壺、棉城就形成一道漢人居住線。這些地方都有當時漢人居住遺址以及墓葬的遺存,從其中一些墓葬的型制規模和隨葬品來看,似乎有個別士族世家也遷移前來(隨葬品出現硯台、硯盒、書簡刀以及精美瓷器等物)。隋唐時期,漢族移民進一步增多,一部分蠻族也趨向漢化。但從總體看,漢人仍居少數,蠻、僚、俚、蜒等少數民族仍占大多數,下面幾條材料即可說明:第一唐高祖平嶺南,是從俚帥楊世略手裡接過潮、循二州的統治權的。第二唐高宗時漳、潮蠻僚騷亂,需調動數千府兵經過多次戰鬥,前後延續至三四十年才告平息,而當年潮州全州戶IZl也只是以千計而已。第三從當時人的著作和詩文看,大體都把嶺南廣大地區目為蠻夷之區,與中州文化風習是迥然不同的。所有這些情況.到了宋代,才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漢族和漢化了的越族人至此終成粵東大地主人,潮州已經是全區性漢民族一部分——福佬人和客家人的居住區,而拒絕漢化的越族後裔只剩下山區中少數畲民和濱海地帶的零星蜒戶了。點、線、面,漢夷民族的數量和地位徹底地倒轉過來了。
鮮明的對比對唐代潮州地方的生產水平、文化狀況,潮州人士歷來有許多不同的估計,有的人估計很高,有的人估計較低。但如以之與宋代相對比,其景況的懸殊卻十分突出。下面列舉一些人們熟知的唐宋人對潮州地方的不同觀感以作對比,或者有助於這個問題的客觀估計:
唐代
“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煞依。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韓愈《瀧吏》)
“颶風鱷魚,禍患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氣,日夕發作。居蠻夷這地,與魑魅為群。” (韓愈《謝上表》)
“泣向文身國,悲看鑿齒民。地偏多育蠱,風惡好相鯨。 (宋之問)
“風雨瘴昏蠻海日,煙波魂斷惡溪時。嶺頭無限相思淚,泣向寒梅近北枝。② (李德裕《過惡溪》)
宋代
“地平如掌樹成行,野有郵亭浦有梁。舊日潮州底處所?如今風物冠南方。” (楊萬里《揭陽道中》)
“萬灶晨煙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黃雲。嶺茅已遠無深瘴,溪鱷方逃畏舊文。”- (王安中《潮陽道中》)
“土俗熙熙,有廣南閩嶠之語;人文鬱郁,由韓公趙德而來一…掃除青草黃茅之瘴靄,仿佛十洲三島之仙瀛。 (《輿地紀勝》)
“潮陽山水東南奇,魚鹽城郭民熙熙。”(陳堯佐)
“揭陽多士天下都,聲名藉藉南海隅。”(徐璋)
“遺老衣冠猶近古,窮邊學校早同文。鹵田宿麥翻秋浪,樓舶飛帆障暮雲。”③(周伯琦)
不必多作解釋,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風貌就如在眼前了。實際上這種對比,宋代的王安石早曾作過。他寫的《送潮州呂使君》一詩說:“韓君揭陽居,憾嗟與死鄰。呂使揭陽去,笑談面生春”。這種截然不同的心情的產生,與當地環境的前後不同變化,昔時險惡今日平康是緊密相連的。
驚人的數字 一接觸宋代潮州的史料,就會發現有幾個數字特別引人注目:第一是理宗景定壬戍科潮州參加解試士子超過一萬人,當時全州民戶是十三多萬戶。第-':It宋潮州筆架山陶瓷窯群有一座龍窯長達一百米(殘長79.5米,加上火膛當近百米)據估算此窯年產瓷器可達五、六十萬件。第三南宋海陽劉防編纂的醫著《幼幼新書》有醫論1207條,藥方7633首,灸法204條,引用古方書87種。這些材料和數字的驚人之處,不但由於它們在潮州的古代史上是空前絕後的,還在這些數字包含著一系列令人感興趣的問題。如每年成萬考生參加解試需要辦多少學校來培養?一萬多人集中在一地後勤問題如何解決?當時潮州城接待得了嗎?超大型陶瓷窯灶的運轉需要多少配套技術?一個窯群年產上千萬件成品市場如何容納?在宋初還被認為“有病禳鬼不醫”的僻遠地區為何能出現這么一部博大精湛的醫學巨著?它的編篡需要多少文獻資料、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等等。這些數字所反映的一個事實是在兩宋時期,潮州人民不但在物質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精神文明方面也有著喜人的進步和卓越的創造,它與當時全國範圍歷史前進的步伐是同步的,只不過因為起點較低,速度顯得更快一些。
橫剖面為了搞清宋代潮州地方的歷史面貌,探索它的發展過程和規律,幾年來我曾經利用一些業餘時間做收集資料工作,也結合宋代全國的歷史大形勢.作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分析。限於個人的條件和水平,這工作做得很粗糙,也不系統,斷斷續續,打打停停,終於形成十幾篇這一類內容的文章。(個別篇章曾在有關刊物上發表過。)這批文章,從不同方面和角度,闡述宋時潮州的歷史概貌,是屬於特定歷史時期的橫剖面介紹和論述。分開了,各篇獨立,每篇談一個專題,合起來,也能互參互補,從微觀到巨觀,大體可了解整盤概況,對全階段的歷史進程有一個完整印象。但它終究不是一本系統的斷代史編,難以清晰地顯示歷史發展的具體軌跡和規律。而專題性質文章集結,也難於避免某些內容的交叉和重疊(註解也是如此)這是此體例的缺陷,本集也不例外。雖然作了一點補救工作,對重複之處作了刪削和調整,又編了個大事年表,置於附錄之中,但上述缺陷,仍然存在。為了保持每一篇的相對獨立完整,便予單獨閱讀,也就只能如此了。
新形勢對於潮汕地方史開展系統的研究看來還是一個新領域新課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並不多,但是近一階段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貫徹,隨著潮汕經濟的飛躍發展和在海內外知名度、影響的不斷提高,形勢就有所改變。人們在展望潮汕的美好明天時,也渴望了解它的昨天,渴望了解這塊具有獨特風情傳統而又美麗富饒地方的發展歷程,這就大大促進地方文化和地方歷史研究工作的開展。幾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機構建立起來了,如汕頭大學的“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韓山師專的“潮汕文化研究室”汕頭市(特區)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論文發表了,還先後召開了有關潮汕文化和韓愈研究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的潮籍學者都十分關注,熱烈參與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是在這樣的新形勢下,這本小書作為初步的研究成果拿了出來。儘管很粗糙,很簡陋,甚至包含著各種錯誤,但就象拋出去的一塊磚頭一樣,也可作鋪路之用,墊腳之用,使後來者能更好起步攀登,因而引來的將是十倍精萃,百倍璀璨的珠玉,光耀地方史苑。這是作者的真切期待和唯一心愿。
作於韓師筆花園1991.11
★《宋代的潮州》一書,近期將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注釋:①陳世祖天嘉六年(565年)三月乙未詔:“侯景以來,遭亂移在建安、晉安、義安(即唐以後的潮州)郡者,並許還本土,其被略為奴婢者,釋為民”。
②宋之問此詩寫的是嶺南情況,非指潮州。但與當時潮地情浼近似,故加引用。 ③周伯琦為元朝人,而詩中所詠“鹵田宿麥”“樓舶飛帆”卻與宋代無異,實際上元朝一代,其經濟水平始終未能超過宋代,潮州也是如此,故引用之。

作者介紹

莊義青(1932— ),男,廣東普寧人,韓山師範學院政史系副教授,已退休。

作品目錄

一、宋代潮州的戶口增長及經濟發展……………………………………… 001
二、宋代潮州的文化教育…………………………………………………… 024
三、宋代潮州古城的城市建設……………………………………………… 036
四、也談宋代潮州的社會風俗問題………………………………………… 048
五、宋代潮州陶瓷生產及外銷問題綜述…………………………………… 072
六、宋代潮州官民尊韓活動及其深遠影響………………………………… 090
七、南宋宰相趙鼎貶潮期間的一宗歷史“公案”………………………… 106
八、宋末潮州人民的抗元鬥爭……………………………………………… 118
九、潮州現存宋碑考析三則………………………………………………… 137
(一)摩崖石刻《俞獻卿葬妻記》考析…………………………………137
(二)鄭伸《築城記》碑刻考析…………………………………………145
(三)《修威惠王廟題記》石刻與陳元光籍貫考辨……………………151
十、陳璧娘與辭郎洲………………………………………………………… 159
十一、宋帝昺的傳說與潮州人的傳統意識………………………………… 173
十二、宋代潮州遺聞逸事錄(二十則)…………………………………… 193
(一)名公贈詩……………………………………………………………193
(二)三代同仕……………………………………………………………196
(三)八桂堂題名…………………………………………………………197
(四)石刻拙賦……………………………………………………………198
(五)焚廟絕凶祀…………………………………………………………200
(六)殺妖蛇………………………………………………………………200
(七)鴛鴦…………………………………………………………………201
(八)大峰和尚……………………………………………………………202
(九)梅溪聞角……………………………………………………………203
(十)蚝墩…………………………………………………………………204
(十一)東京………………………………………………………………205
(十二)婦人通謚孺人……………………………………………………205
(十三)五虎窖藏…………………………………………………………206
(十四)鳳棲樓……………………………………………………………207
(十五)蘇碑………………………………………………………………208
(十六)與吳子野論韓文公廟碑書………………………………………209
(十七)歲寒堂十二石記…………………………………………………210
(十八)二書生……………………………………………………………211
(十九)梁克家……………………………………………………………214
(二十)賓興和詩…………………………………………………………217
十三、附錄:宋代潮州大事年表…………………………………………… 22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