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府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鎮滇黔,留軍屯田,置陵元堡於欞缽寨,欞缽寨即今之安龍城舊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戶所,城在安隆箐口,即今安龍城;永樂二年(1404年),安隆千戶所建城垣,為今安龍舊城;永曆五年(1652年),永曆帝朱由榔,改安隆所為安龍府,作為行在四年;永曆十一年(1658年),清軍克取安龍府城,改安龍府為安籠所。

《明季南略·安龍紀事》曰:(壬辰至甲午 安龍江之春)永曆六年“壬辰(1652)二月初六日,上自廣西南寧移蹕貴州安龍府。安龍原名安籠所……可望隨改安籠所為安龍府,迎上居之;宮室禮儀,一切草簡。時廷臣扈隨者,文武止五十餘人。”永曆七年癸巳(1653)六月,“時(馬)吉翔黨羽布列甚密,日伺探聽。上孤立自危,以台省員缺敕部考選。於十二月二十四日臨軒親試,將蔣乾昌、李元開選翰林院簡討,張鐫選刑科給事中,李頎、胡士瑞選浙江福建兩道監察御史;楊鍾、徐極、蔡縯、趙賡禹、易士佳、任斗墟、朱東旦等亦以資深俸久,各加秩升職……不數日,馬吉翔果具密啟與秦王,報知此事……可望大怒。甲午(1654)正月……可望發令於本月二十日到安龍,以十八人為奸、以吉翔為忠,請上裁斷……竟以‘盜寶矯詔、欺君誤國’八字為案。”《安龍逸史》云:順治八年辛卯(永曆五年)“十一月,南陽侯李元胤疏請航海文安侯馬吉翔疏清幸黔。從之。上以可望無人臣禮。雅不欲入黔。而天壽吉翔中制之。又舍黔則更無可歸。”十二月“十一日五鼓,上從陸由土司入黔。”“順治九年壬辰(永曆六年)二月,上幸安隆所……請旨改安隆為安龍,以所治改為府治。即以所署為行宮。請上駐蹕於此。復以都捕張應科為總理提督。實用以陰制也。議者以可望既迎蹕至黔而止舍置安籠,得毋以竹為籠,義取牢籠乎?”“順治十一年甲午(永曆八年)秦王孫可望殺朝臣吳貞毓等十八人於安龍。”“十二月,秦王孫可望遣偽百戶葉應禎至行在要駕入滇。”“順治十三年丙申(永曆十年)正月十六日,葉應禎逼上入滇。白文選說緩其行為……二十二日,安西李定國入謁上於安龍……二十六日,上移蹕自安龍進次普安……三月安西李定國撫南劉文秀遣兵迎上至滇。”《行在陽秋》卷下:永曆“十年(丙申)春正月,朔駕在安隆州。夏四月,安西王李定國迎駕入雲南。定國兵至州,詭為清兵戰敗孫可望部將關有才之兵,遂奉詔入安隆執可望家屬以去。”貴州省博物館編的《貴州省墓誌選集》載有上函壙志銘文,其中《涪悼王壙志銘》曰:“王諱慈煒,上第五子也。蹕安龍之三年,歲甲午,戴貴人誕王於行宮。越一年乙未之八月十九日王薨……左春坊左諭得兼翰林院侍讀楊在謹志。”《沔殤王壙志銘》云:“王諱慈熠,上第六子也……歲在甲午九月二十六日,中宮皇后誕王於行宮。次年乙未八月二十六日薨……左春坊左諭得兼翰林院侍讀署院事楊在謹志。”《澧沖王壙志銘》說:“王諱慈焯,上第七子,楊貴人所生也。生於甲午十二月之八日,薨於丙申之二月一日……左春坊左諭得兼翰林院侍讀楊在謹志。國子監典籍官敕房事劉世煒謹書。”(12)可見永曆駐蹕安龍期間生了三個兒子,先後夭折後葬於安龍。

永曆駐蹕安龍期間,有幾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其一,永曆出入安龍的時間。永曆從謀劃入黔及到安龍的時間,《明史》、《行在陽秋》和《永曆紀年》等均與《安龍逸史》略同,故其入黔謀劃於永曆五年(1651)十一月,十二月十一日隨陸由土司從廣西入黔,永曆六年(1652)二月初六到達安龍。永曆帝離開安龍的時間,《明史》、《永曆紀年》等多無確載,《行在陽秋》載永曆帝離開安龍是永曆十年(1656)四月,而《安龍逸史》等先說永曆十年(1656)正月二十六離開安龍,又雲三月安西李定國撫南劉文秀遣兵迎至滇,前後相互矛盾。據《澧沖王壙志銘》,永曆十年四月中浣(中旬)十二日朱由榔及其臣僚楊在和劉煒等仍在安龍為澧沖王朱慈焯刻制壙志處理喪事,故永曆帝1655年四月十二以後才離開安龍,因此永曆駐蹕安龍共三年兩個月。

其二,安龍歷史沿革及孫可望置永曆於安龍別有用心。安龍原名安隆,也叫安籠。萬曆《廣西通志·土司一》:“安隆長官司……元為泗城州地。國朝永樂間置長官司。以泗城州土官岑善忠次子子德授長官撫夷民。直隸布政司。子德死,子宗高襲。宗高死,子聰襲。生子永斌、永綱。聰死。永斌襲。永斌死。子文瓊襲。弘治四年,泗城州土官岑接攻殺之。以永綱長子文勝襲。文勝死無嗣。弟文昂襲。正德三年,復因安隆叛目黃羅黃顯等以兵攻司殺文昂。擄其妻及次子……以文昂長子世榮襲。後接遣黨目黃琚兵劫世榮……嘉靖初,接為諸州兵攻死。以宗人世華襲。世華死。子壽齡襲。壽齡為叛目黃珠等謀害。以子洪襲。戶一千四百三十二戶。口七千一百有四口。”(13)《明史·地理四·貴州·普安州》:“又有安籠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三年置,皆屬普安衛。”《清史稿·地理二十·廣西·泗城府》:“西隆州……明安隆長官司。康熙五年改流官昇州。隸思恩府。雍正十二年升直隸州,領西林縣,乾隆七年復為州,來屬。”《清史稿·地理二十二·貴州·興義府》:“興義府,舊隸貴西道,安義鎮總兵駐。順治初,因是明為安籠年。康熙二十五年,置南籠廳,移貴陽通判駐之,仍隸府。雍正五年升府。嘉慶二年,改興義。……貞豐州……雍正五年,析廣西西隆州紅水江以北地設永豐州,隸南籠府。嘉慶二年改貞豐。”可見安隆長官司置於明永樂時,為廣西岑氏土司轄地,康熙五年(1666)改置西隆州,雍正五年(1727)分西隆州紅水江以北(明安隆長官司)地設永豐州,並改屬貴州南籠府,嘉慶二年(1797)改名貞豐州。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安籠千戶所屬貴州都司普安衛,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為南籠廳,雍正五年升為府,嘉慶二年改名興義府,府駐安龍。故明代安隆長官司(今貞豐)隸廣西,安籠所(今安龍)屬貴州,兩省名稱音同字異,可見兩省文化之差異。《徐霞客遊記·黔游日記一》:崇禎戊寅(1638)四月二十四日,“《一統志》永寧之安籠箐關,正指此,普安之安籠千戶所……即與廣西之安隆長官司接界……在普安安籠千戶所,當作安隆,與廣西同稱,不當作安籠。”(14)徐霞客認為安籠應當叫安隆。孫可望把朱由榔置於安籠,就是想安個牢籠困住永曆,以便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朱由榔在入黔之前就非常猶豫,但由於別無他路才被迫入黔,到了安龍大臣們發現“南籠”是孫可望安的牢籠,可見孫可望奉迎永曆到安龍確實別有用心。正因為如此,南明遺臣著作中多不寫永曆帝駐蹕“安籠”,而作“安隆”或“安龍”,王夫之《永曆實錄》甚至曲意把安籠改為“興隆”。

其三,永曆帝君臣在安龍窘迫之至。朱由榔在安龍生的三個兒子都過早夭折,其中朱慈煒僅18個月就死了,朱慈熠僅11個月就死了,朱慈焯也不到26個月也死了,連皇子都無法養活,足見永曆一行在安龍的窘迫。《爝火錄》卷22:大清順治九年(大明永曆六年)二月“初十日壬子,孫可望改安隆所為安隆府……歲以銀八千兩,米六百石,上供從官取給焉……凡帝及隨侍文武支糧,(張)應科與應旭造冊,開‘皇帝一員,皇后一口,月支糧若干。’”(15)朱由榔君臣在安龍一直有孫可望心腹張應科等嚴密監視,連用糧也要經張應科等造冊報孫可望審批,可見永曆君臣生活困頓,戰戰兢兢,毫無自由。永曆八年(1854)發生的“十八先生案”則是孫可望飛揚跋扈,排除朱由榔身邊異己的典型案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