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山藥是薯蕷科植物,原名薯蕷,因唐代宗名預,故避諱改名為薯藥,後又因宋英宗諱薯,遂改名山藥。山藥又名白苕、山薯、大薯或薯藥,屬薯蕷科、山藥屬,包括許多種,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藤本)植物,有棍棒狀、掌狀和塊狀等,外表呈赤褐、黃褐和黑褐等色,肉帶絲狀白色,葉互生和對生、葉柄長、側枝多、多數為單葉,葉腋生出氣生塊莖,稱為零餘子或山藥豆,俗稱山藥果,可供繁殖和食用,花小、雌雄異株、蔟生、呈穗狀,大都用塊莖繁殖,地下塊莖可長達100厘米左右。山藥皮皮薄,削皮後肉質白色,且久置不會變色,久煮不散。
內在品質
安順山藥體大豐腴、皮薄、去皮後不變色、粉足、潔白、易煮,味道鮮美,入口即化。由於安順山藥的營養豐富,有效成分多,故營養價值高。主要含有蛋白質(2.048克/100克)、胺基酸(1.47毫克/100克)、水分(76.95毫克/100克)、總皂甙、黏液汁、膽鹼、多酚氧化酶、維生素甘露多糖、植酸及尿囊素等多種營養物質。
藥用價值
山藥不僅作菜也可代糧,乾品或提煉品還可入藥,有滋身補腎、益腦利血、補牌健胃、延緩衰老、降血壓和血糖等功效,能潤膚養顏、健美苗條。是藥食兼用的蔬菜、保健食品和中藥材。
《神農本草經》上說:“久服耳目聰明”,被列入上品。金代《藥性論》上說:“山藥能補五勞七傷,去涼氣,止腰疼,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者體虛贏瘦加而用之。”《日華子本草》上說,山藥“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精、健忘。”山藥不僅能扶正滋補,而且還有健美之功,元代脾胃論專家李景說:“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圖經本草》記載較詳:“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莖紫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夏開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於葉間,狀如鈴,二月、八月采根。”
產地環境
位置境域
安順市西秀區位於貴州省中西部,地處雲貴高原東部、苗嶺山脈西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嶺上。地理坐標為東經105°44′32″—106°21′58″,北緯25°56′30″—26°24′42″。東臨平壩、長順兩縣,南接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北鄰普定縣,西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全區總面積154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1.65萬畝。海拔高度1102-1695米,最大相對高差592.7米。森林面積1575.32萬畝,森林覆蓋率25.58%。
土壤地貌
西秀區屬貴州西部高原山地區黔中丘陵盆地,其中:山地面積822.1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47.8%;丘陵面積728.3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42.3%;盆地面積125.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7.3%;水域面積44.3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2.6%。境內土壤類型多樣,有山地黃棕壤、黃壤、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7個土類,27個亞類,87個土屬,142個土種。pH值為6-7,屬弱酸性土壤;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較高,全鉀含量高、全磷含量低、水稻土全氮含量低,總體上土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保肥能力較強。
水文情況
西秀區境內東北部有烏江上源三岔河,貓跳河上源邢江河較大;南部屬珠江水系的油菜河流程短,水量少;南部和中部河流伏流河段較多,西南部撈兜河、補董河、大屯河明暗流相間,可用水能不大。境內岩溶發育,地表水和地下水均有分布,分布於東北部和偏東南部的河流切割淺,河床開闊,耕地多為集中連片,且多有溪流橫貫其間。境內主要河流9條,支流28條,小溪133條,大於20平方千米河流和支流27條,主要河流長度大於10千米的有9條。屬長江水系流域面積739.06平方千米,屬珠江水系流域面積1021.69平方千米。長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邢江河、千峰河、果者河、驛馬寨河。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油菜河、大屯河、羅補董河、撈兜河、桂家河。境內水源豐富,水質狀況良好,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氣候情況
西秀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平均氣溫在13.2-15.0℃,區境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50—1400毫米,最多年1879.6毫米,最少年為947.6毫米,平均1365毫米。年降雨日數195天,無霜期平均在270天,年日照數968.6-1309.6小時,立體氣候明顯。太陽輻射總量為75.7至88.5千卡/平方厘米,屬全國太陽輻射低值區。優越自然地理條件,適宜的土壤和氣候,為山藥產業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歷史淵源
在世界上,食用的薯蕷類植物可分四個起源中心,其中第一個起源中心是中國南部,包括廣東、海南、雲南、貴州和台灣省。中國關於山藥的記載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山海經》曾記載“累門北望少澤,其草多薯蕷”。
中國食用山藥的時代,可以追溯到前2000多年,從敦煌莫高窟發掘的史料中,就有“神仙粥”的記載:“山藥1斤,蒸熟後去皮;雞頭半斤,煮熟後去殼搗為米,入粳米半斤,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山藥是人們食用歷史悠久的食、藥兼用作物。
貴州省是山藥第一個起源中心之一,山藥在西秀區種植已有300餘年的栽培歷史,據清鹹豐元年(1851年)再版撰寫的《安順府志》已將山藥作為安順物產記入府志“山藥有黑白二種(卷之十七·物產二)記載;據1983年整理後的《續修安順府志·安順志》238頁記載“薯蕷,俗名山藥,藥用稱淮山,長者至尺余,有黑、白二種,白者居多。富營養,宜熟食,生則麻口”;據《安順府志》第二卷之六疆里十六、十七記載,劉官屯老邦寨已屬安順府轄制區域。
“安順山藥”的由來,源於300多年前劉官一帶的屯堡人(屯堡人——六百年前明朝隨傅友德將軍征南到劉官一帶屯軍的秦淮河後裔,至今婦女還保留明朝時的漢陽鳳裝,飲食習慣也保留明朝的習俗)。屯堡人有逢年過節上山挖野山藥來炸吃的習慣,野山藥很受當地人的喜愛,有人把多挖的野山藥拿到集市上出售。但野山藥根莖小,且數量少,過年趕集時供不應求。這時住在劉官境內老邦寨的黃茂賢就把挖來的野山藥試種在自家的地里,第二年挖出來果然比野生山藥大,就這樣年復一年的馴化、提純扶壯,形成了當地的地方品種,後相繼在老邦寨擴大種植面積,馴化後的山藥產品銷售在當時的安順州(今舊州鎮)、大水橋(今大西橋鎮)、平壩縣等地,深受人們的喜歡。其薯塊呈圓柱形,其地下塊莖可長達100厘米左右,山藥皮薄,外表淡褐色,密生細須,根皮黃白色,肉白色,有粘液。削皮後肉質白色,且久置不會變黃,久煮不散,肉質鬆軟細膩,味微甜,容易做成山藥泥、山藥粉等。安順山藥一般每公頃產量在27-33噸,劉官白山藥已成了安順特色農產品,“安順山藥”因此而得名。
1980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劉官鄉境內的廣大農戶在西秀區農業局的技術指導下,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山藥面積4000多畝,輻射帶動全區十七個鄉鎮(辦)種植面積15000多畝。
2006年6月,安順山藥獲得貴州省農業廳無公害山藥基地認證4200畝。
生產情況
2008年,安順山藥總生產規模1.5萬畝,年總產量3.0萬噸以上。
2010年,安順山藥主產區劉官鄉山藥種植2000餘畝,產量500萬千克,實現產值9000萬元,實現利潤5000萬元。
產品榮譽
2006年6月,安順山藥被貴州省農業廳授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安順山藥”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安順山藥分布於西秀區所轄行政區內的十七個鄉鎮(辦),包括:劉官鄉、東屯鄉、楊武鄉、新場鄉、雞場鄉、岩臘鄉、黃臘鄉、舊州鎮、雙堡鎮、大西橋鎮、七眼橋鎮、蔡官鎮、轎子山鎮、龍宮鎮、寧谷鎮、東關辦事處、華西辦事處。
質量技術要求
(1.1)播前準備:
種植山藥的土壤疏鬆肥沃、土層深厚、滯能排水、旱能灌溉、中性或微酸性的平地與緩坡地塊最為適宜。
(1.2)整地:
山藥塊莖是在地下生長,屬深根作物,分布在深60-100厘米的土層中;深翻土地80-100厘米,深翻有利於根莖向下蔓延,有利於根莖生長。
(1.3)施肥:
施肥原則是肥料以農家肥為主,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2500千克,複合肥100千克,餅肥250千克。
(1.4)品種準備(種薯製備):
種薯製備的方法有2種。第一種方法是使用山藥栽子(也叫山藥嘴子),即山藥塊莖上端有芽一節;第二種方法是使用山藥段子,將山藥塊莖按8-10厘米分切成段,每個段子重30-40克左右。
(1.5)繁殖方法:
塊莖繁殖法,長形種塊莖無論何部都能生長不定芽,以近頂部生長較旺。頂芽繁殖法,長形種的塊根上端有一段較細而肉質粗硬的部分,其頂端有一頂芽,可用來繁殖稱為山藥尾子或芽嘴子。零餘子繁殖數量多、繁殖容易,零餘子畝用量30-40千克。尤其是當山藥栽子連續種植3-4年後,產量和品質均明顯下降,不宜再作繁殖材料,這時候就必須採用零餘子進行更新復壯。零餘子栽培第一年後得到小山藥,長20-30厘米。第二年將山藥種下後(不分切)得到成熟的大山藥塊莖。用零餘子培養的小山藥作栽子,後代生活力旺盛,而且生長期間病蟲害很少。
(1.6)栽培方法:
採用高壟栽培,其寬度為60厘米,雙行種植、行株距為30×25厘米。栽種時將種薯橫放,芽統一朝一個方向,並將泥土覆蓋山藥種芽2-3厘米,再將農家肥、餅肥放入溝內,覆土壟廂即可。壟與壟之間相距60厘米,用於走道和搭架。每畝栽植4000-4500株,栽植時間2-3月。栽植後因氣候不同需15-35天出苗,山藥幼莖纖細而脆嫩,極易折斷。出苗30厘米左右及早支柱或搭人字架。
支架插入土壤的深度以20厘米為宜,最深不要超過30厘米,否則會影響根系的正常生長,還會捅傷種薯。
山藥上架時,可以順勢理蔓,引導莖蔓均勻盤架,避免互相攪困。
山藥出苗後有數株幼苗擠在一起,應及時間苗只留一株強壯幼苗。
山藥進入生長旺盛期後,適當摘除基部的幾條側枝,目的在於儘量集中養分促進塊莖生長。
在生長後期,發現零餘子生成過多,也應及時摘除,否則與地下塊莖爭奪養分,影響塊莖的膨大。
(1.7)除草:
山藥出苗後生長很快,所以中耕除草只在早期進行。中耕要淺耕只將土壤表明整松即可。
山藥生長中,一般雜草生長會很旺盛。為避免雜草爭奪養分,應及時拔除,拔除當中不要損傷塊莖和根系。
(1.8)採收:
在山藥栽種當年10月底或11月初,當地上部分發黃枯死後,即可開始收穫,山藥塊莖。
山藥收穫程式為:先將支架莖蔓一起撥起,接著抖落莖蔓上的山藥果。把地面上的山藥果和莖枯葉集中收集起來。
挖掘山藥的方法是:從畦的一端開始,先挖出60厘米見方的土坑來。人坐在坑沿,用鐵鏟沿著山藥生長在地面10厘米處的側根系,剷出根側泥土,鏟到山藥溝底見到塊莖尖端為止,平握快莖的中上部,小心提出山藥塊莖。
採挖山藥,一定要按著順序一株一株挨著挖,即能有效減少破損率,又避免漏收。
(2)安順山藥病蟲害及其防治
(2.1)山藥葉斑病:
發病初期,葉面出現黃色或黃白色病斑,邊緣不十分明顯。蔓延擴大後則呈現褐色的不規則形,上無輪紋;發病後期的病斑邊緣凸起,中間淡褐色上生小黑點,有些病斑能形成穿孔。嚴重時致使葉片枯死,在葉柄和莖上形成長圓形斑圖。
(2.2)山藥炭疽病:
發病初期,在山藥葉片上產生褐色下陷的不規則小斑,後來逐漸擴大成黑褐色,邊緣清晰,形成圓形或不規則病斑,病斑直徑0.2-0.8厘米;後期,病斑中部呈灰白色,上面有不規則的輪紋,病斑周圍的健葉有發黃現象。葉柄受害後,初期表現為水漬狀褐色病斑,後期病部呈現黑褐色乾縮,致使葉片脫落。莖部受害後,初期會產生褐色小點,後期逐漸擴大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黑褐色病斑,病部略下陷或者乾縮,天氣潮濕時可見粉紅色粘狀物或黑色小點。
(2.3)防治方法:要在收穫後清掃山藥殘體枝葉及雜草落葉,並集中燒埋,減少各病原物;要適當更新架材,減少架材上寄生的病原物。在栽培過程中要設法降低土壤濕度,改善通風通光條件。由於當地特殊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及深挖坑、高起壟、搭支架的栽培方式,並進行輪作種植,山藥的病蟲害很少發生,農戶普遍不用農藥防治。
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安順山藥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安順山藥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規定生產和使用標誌,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安順山藥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結合標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