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知魚樂

安知魚樂

本文講兩位論辯高手,同游於濠水的一座橋樑之上,俯看鰷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因而引起聯想,展開一場人能否知魚之樂的辯論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目錄

人物簡介代表作品莊子學說莊子語錄莊子哲學歷史地位文學地位道教傳承典故視權貴如腐鼠

寧做自由之龜

知魚之樂

是貧窮,不是潦倒

巧論三劍,一言興邦

人生本如是迷茫嗎

齊一萬物,莫強分別

入火不熱,沉水不溺

利害唯己,誰貴誰賤

逞能辯論,終於徒勞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無用之用,方是大用

一龍一蛇,與時俱化

死亦可樂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安時處順,窮通自樂

莊周夢蝶

莊子一書莊子故里安徽蒙城說

河南商丘說

人物簡介代表作品莊子學說莊子語錄莊子哲學歷史地位文學地位道教傳承典故視權貴如腐鼠

寧做自由之龜

知魚之樂

是貧窮,不是潦倒

巧論三劍,一言興邦

人生本如是迷茫嗎

齊一萬物,莫強分別

入火不熱,沉水不溺

利害唯己,誰貴誰賤

逞能辯論,終於徒勞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無用之用,方是大用

一龍一蛇,與時俱化

死亦可樂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安時處順,窮通自樂

莊周夢蝶

莊子一書

莊子故里安徽蒙城說

河南商丘說

展開

簡介

莊子半身畫像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著書于越國杭州。 《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這部文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梁 ,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梁;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之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有著千差萬別的特點,但其“一”本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偽。

莊子學說

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司馬遷在《史記》用精練的一二百字介紹了莊子的生平,並未提起莊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說他著書十餘萬言,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莊子語錄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鬥爭的手段。兩者是兇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3、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只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5、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乾涸了,魚被困在陸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潑殘存的泉水;這種情況固然很感人,但是還不如在江湖之中暢遊,忘記對方的存在。這是一種追求自由的思想體現。)  註:原句全部: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句讀由人,殘句戕人。古文最好上下連讀。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閒,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7、夏蟲不可以語冰者(對於只在春夏兩季活著的蟲子不必講冬天的事,意思是對於講不通的人就不要講了。)  8、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對於只生活在井底的蛙不必對它講大海的廣闊,意思同第7句:對於講不通的人就不要講了。)

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

10、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莊子·雜篇·列禦寇》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12、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莊子·外篇·天地》

1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14,、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15、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6、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莊子·列禦寇》

17、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

18、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

20、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21、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莊子。大宗師》

22、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2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2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間世》

25、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26、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

27、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28、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天地》

29、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30、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31、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知北游》

3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

33、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34、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讓王》

35、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36、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3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莊子·齊物論》

3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莊子哲學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么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歷史地位

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是最為適應創造力的需要,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微 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慾嚴峻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而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莊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既是一位有著鮮明特色的偉大哲學家,又富於詩人的氣質。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寓言的方式使莊子的思想和想像具有著水一般的整體性。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一生潔身自愛始終過著清貧的隱居生活,他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驚世駭俗的哲學大家,也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奇葩。曾經“莊周夢蝶”,他分不清夢境和現實的差距。他與時人惠子有“安知魚樂”的精彩辯論。相傳,莊子妻子過世時,他鼓盆而歌。莊子的寓言有汪洋恣肆的想像,縝密精微的哲理,生動細膩,揮灑自如。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文學地位

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傳承

妙真道,為道教隱宗,道教眾多流派中之奇葩,是戰國時期莊子學派和中古時期重玄 派的延續,奉《道德經》《南華經》為正典,奉莊子為開宗祖師,隨著中古時期道教的誕生和發展,開始供奉太乙救苦天尊為本主神,認為莊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崇尚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隱居山林。教義上,強調對“真”義的參契,主張通過“守一”“坐忘”“朝徹”“調息”等莊氏理論和天然藥材的服食,達到延年益壽,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目的,同時附以真藝之術,即藝術素養的提升,如“詩”“書”“畫”“樂”的修習,使修真和品美完美結合,被後人稱為“雅道”。妙真道一向以隱逸靜修為本,被譽為“真道士”,近現代妙真道著名掌門人有67代李道然道長,燕玄乙道長、李玄清道長等。

莊子一書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揚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學風文風。他提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 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講天道自然無為。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樸歸真。他把提倡仁義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罰,對當時統治者的“仁義”和“法治”進行抨擊,他對世俗社會的禮、法、權、勢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精闢見解。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並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莊子》在公元3世紀到5世紀的魏晉時期產生重大影響,它和《周易》、《老子》一起並稱“三玄”,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莊子》在唐代(618年-907年)正式成為道家的經典之一。  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哲學思想上,而且表現在文學上。他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不是乾巴巴的說教,相反,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全書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這些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  魯迅高度評價莊子散文說:“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莊子故里

安徽蒙城說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楚威王聞莊周賢,派使者持重金去請他,並許以為相,莊周不為所動,笑辭楚使,終身不仕。張守節《史記正義》也曰:“莊子釣於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願以境內累。’莊子持竿不顧。”據《水經注·淮水篇》記載,“濮水即沙水之兼稱”,而當年沙水即流經今安徽渦陽、蒙城一帶。唐魏王李泰等《括地誌》云:“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宋州·宋城縣”條:“大蒙城在縣北四十一里。”清顧祖禹《讀史方域紀要》:“蒙城在歸德府東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清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三亳”條:“今河南歸德商丘縣北四十里有大蒙城。”以上諸說,雖略有出入,但大致距離、方位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70年代初期,商丘地區文物部門曾在商丘縣北18公里李莊鄉蒙牆寺村發現有古城遺址。此後該村村民在打機井時也多次發現17 米以下有磚、鐵器、陶瓦碎片等物。1982年商丘縣人民政府將蒙牆寺村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來在保護區先後出土了不少文物,有龍紋琉璃大脊、磚雕神佛、宋代陶瓷、明代宣德銅爐、明成化四年石碑等。在整理文物時發現地下有古城牆角和隋唐以前的一口枯井。從這些出土文物可以看出,蒙牆寺在隋唐以前應有過一定規模的古建築。

河南商丘說

早提到莊周故里的文獻是《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史記》雖說出了莊周是蒙人,並未言明蒙在哪裡。至唐代,《史記》三家注則給予了明確說明。《集解》說:“《地理志》蒙縣屬宋國。”《索隱》云:“《地理志》蒙縣屬宋國。劉向《別錄》云:“宋之蒙人也。”《正義》曰:“郭緣生《述征記》雲蒙縣,莊周之本邑也。”三家注一致認為,莊周是宋國蒙縣人。按,以《漢書·地理志》所說的宋國,領睢陽、碭、杼秋、蒙、已氏、甾、虞、下邑八縣,治睢陽。應是以今商丘市南之睢陽區為中心,東起今河南省永城市北,南到今河南省柘城縣南,西到今河南省民權縣東北部,北到今山東省曹縣南。正位於今豫東和魯西南的交界處。這裡也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中心地區。《漢書·地理志》“宋國·睢陽”下班固自注曰:“故宋國,微子所封。”所以劉向《別錄》則雲莊周是宋人。這種說法與 莊周是宋國蒙人的說法是一致的。至於宋國的蒙縣在哪裡,據《漢書·地理志》“宋國·蒙”下班固自註:“獲水首受甾獲渠,東北至彭城入泗……莽曰嘉穀。”按,獲水正從蒙城南通過,所以蒙縣城即在漢之睢陽以北,距今之商丘市東北約十餘公里處。可見漢代之蒙縣與漢代之睢陽相近,地在睢陽(今商丘市南的睢陽區)以北。這裡所說的應是漢之蒙縣城的所在地。而蒙縣所轄範圍,南為今商丘市北,北為山東省曹縣南部,而西到今民權縣的東北部。這裡正是莊周的里籍所在。唐成玄英的《南華真經註疏》中則明白無誤地指出:“其人姓莊名周,字子休,生宋國睢陽蒙縣。”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云:“莊子者,姓莊名周,梁國蒙縣人也。”  《辭海》“莊子”條:“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地名大辭典》“蒙澤”條:“春秋宋邑。今河南商丘縣東北蒙縣故城是。在故汳水(指古汴水)之南。乃莊周之本邑。”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蒙故城在縣北二十二里。”  以上材料說明:蒙故城在原商丘縣正北或東北部。商丘在1997年撤地建市,原商丘縣一分為二,並分別命名為睢陽區和梁園區,“商丘縣東北蒙縣故城”應在今梁園區李莊鄉蒙牆寺村一帶。宋國之蒙,秦置蒙縣,漢因之,屬梁國八縣之一,北齊廢。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周和惠施在濠水岸邊散步。莊子隨口說道:“河裡那些魚兒遊動得從容自在,它們真是快樂啊!”一旁惠施問道:“你不是魚,怎么會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回答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魚的快樂?”惠施又問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魚,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魚的快樂的!”莊子安閒的回答道:“請回到一開始的話題,剛才你問我說:‘你是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既然你問我魚為什麼是快樂的,這就說明你已經承認我是知道魚是快樂的,這才問我的。那么我站在濠水的岸邊就能知道魚是快樂的。”

賞析

本文講兩位辯論高手,同游於濠水的一座橋樑之上,俯看鰷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因而引起聯想,展開一場人能否知魚之樂的辯論。其題雖小,而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敘述語略作交代外,通篇採用對話形式。兩人一句接著一句,採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頂針式地把這場辯論深化。莊周肯定人能知魚之樂,惠施則否定人能知魚之樂。且不說辯論雙方誰是誰非,光兩人在辯論中所反映出來的敏捷的思路,就使人應接不暇;睿智的談鋒,令人拍案叫絕;豐富的奇想,更能啟人遐思。他們兩人的辯論,雖則不可能談驚四座,卻也是洋溢著深厚的南華神理、機趣橫生的思辨力量和濃郁的抒情色彩,而使文章起到移情益智的作用。

“濠梁之辯”的絕妙之處,除了它的雄辯之外,還在於它具有無窮的韻味。辯論的雙方都緊扣主題,但辯者的思維方式卻截然不同,因而辯論的結果也就很難判斷出誰是誰非。惠施是從認知規律上來說,人和魚是兩種不同的生物,魚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樂感情;莊周則從藝術規律上來說,人樂魚亦樂。從認知規律上說,莊周的邏輯推理,純是玩弄詭辯。他是根據相對主義的理論,不僅完全泯滅了人和魚不同質的差別和界限,而且把惠施的發問作為辯論的前提。“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施展詭辯到了強詞奪理的地步。

然而,莊周的詭辯卻並不使人反感,因為莊周完全是以藝術心態去看待世界的。人樂魚亦樂,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謂“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自己高興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帶笑,自己悲傷時,風雲花鳥都在嘆氣凝愁。惜別則蠟燭垂淚,興到則青山點頭,柳絮有時輕狂,晚峰有時清苦(朱光潛語)。這些和莊子人樂魚亦樂的情境是相仿的,也是符合藝術規律的。魚當然不可能有喜怒哀樂,但莊周把自己游濠梁之上的快樂,移栽到出遊的魚身上;反過來更加襯托出莊周的快樂。所以,本篇所寫不但不會使人感到莊子是在狡辯,強詞奪理,相反倒覺得莊周說得機趣橫生,使人讀後感到融融快樂,趣味盎然。

認識

你能知道別人的快樂嗎?你能了解別人的悲傷嗎?你能清楚別人的痛苦嗎?可能你會不以為然的說:“我了解。”但是,你真的了解嗎?了解那個在皮肉之下,在五臟之內的那個他嗎?了解那個隱伏於他人生命中的靈魂嗎?你應當不會了解。人,生而為人,只是一個個體,寂寞是生命的底色。無論你有多少朋友,有多少財富,有多少成就。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你只有你,他也只有他。這是永不會改變的。是否因此,人和人就無法相互了解呢?惠子說是的。既然不是魚,你便不會了解魚的感受。但莊子說不是,即使你不是魚,你也能從它的表現中了解它的感受,你可以讀懂它,當你和它的情感一致之時。惠子自然是本著唯物的立場上說的,不諱言他是真正正確的,但你從中會感受到冷漠;莊子自然是本著道的立場上說的,道是一切的道,萬物齊一,物我同心,我自然能了解到和我所出相同的他,不諱言道是唯心的,是錯誤的,但從中你能體會到一種真摯的情感,你能為此而感動。

哲理

不要隨意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 就像父母老是教育孩子要怎么樣怎么樣 比如 父母給你買衣服 說這衣服多好啊 又好看又舒服 其實你穿在身上覺得又土又難受 可是你父母還是認為他們的想法是對的 堅持要你穿上

莊子對於外界的認識,常帶著觀賞的態度。他往往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則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場,來分析事理意義下的實在性。因此,他會很自然地懷疑到莊子的所謂“真”。

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如果從“認知活動”方面來看,兩人的論說從未碰頭;如果從觀賞一件事物的美、悅、情這方面來看,則兩人所說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場與境界上,一個有所斷言(“知道魚是快樂的”),一個有所懷疑,(“你既然不是魚,那么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顯然的!”)他們在認知的態度上,便有顯著的不同;莊子偏於美學上的觀賞,惠子著重知識論的判斷。這不同的認知態度,是由於他們性格上的相異;莊子具有藝術家的風貌,惠子則帶有邏輯家的個性。

莊子與惠子,由於性格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場,進而導致兩種對立的思路,一個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來觀賞其美;一個走向獨我論,即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

影響

蘇東坡慕名游濠梁古蹟時作的詩說:“欲將同異較錙銖,肝膽猶能楚越知。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

明代王世貞所說:“還將吾樂同魚樂,三復莊生濠上篇。”

杭州玉泉對聯云:“魚樂人亦樂,未若此間樂。”“泉清心共清,安知我非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