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祠堂

安氏祠堂

安氏祠堂位於天津市西青區,始建於1720年。趕大營的先導安文忠即在此出生、成長。該建築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建家祠,後幾易其主。2001年闢為安氏祠堂,被西青區政府批准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對該建築進行了大規模修復,2003年9月28日成立楊柳青年畫館,正式對外開放。安氏祠堂座北朝南,由兩進四合院組成,建築面積630平方米,均為青石高台,磨磚對縫,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

基本信息

簡介

安氏祠堂安氏祠堂
始建於1720年,距今已有285年的歷史,趕大營的先導安文忠即在此出生、成長。該建築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建家祠,後幾易其主。2001年闢為安氏祠堂,被西青區政府批准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對該建築進行了大規模修復,2003年9月28日成立楊柳青年畫館,正式對外開放。
安氏祠堂座北朝南,由兩進四合院組成,建築面積630平方米,均為青石高台,磨磚對縫,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
門前的南運河,川流而過,河上舟船穿梭,兩岸楊柳飄曳,田園似錦。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本地區特有的地域民俗文化。

歷史

在津西古鎮楊柳青,估衣街與施醫局胡同交口處坐落著一座青磚灰瓦的深宅大院,這就是安氏祠堂。院落中間設穿堂,將建築分為內、外兩進院落。外院立有一通“安氏家祠記”石碑,是1934年楊柳青安氏後代安文忠(字藎臣)所立,由四川總督王人文撰文,楊柳青人戴文熙書丹。碑陰篆書鐫刻“享祀不忒”,碑陽為顏體楷書“安氏家祠記”碑文。
楊柳青安氏原籍浙江紹興,一路經保定,過北京,終定居楊柳青。至五世安瑞章時,已是家道中落。安瑞章有四子,其長子即為安文忠。此時正逢阿古柏在新疆地區發動叛亂,朝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安文忠跟隨大軍先鋒劉錦棠部,為其提供日常補給,收復了西北失地。從而進入新疆經商,逐步發展成當地首屈一指的商紳。碑文中這樣寫道:“光緒間,劉公錦棠勘定新疆,募民實邊,人罕應者,藎臣獨嘅然曰:"男兒鬱郁里居,致晨昏無以為歡,何如致力邊域,以辟其疆乎?"”
正是憑藉著“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吃得苦中苦”的毅力,安文忠“西行沙漠數千里,越天山瀚海而至伊犁……相地勢,利時機,有無相通,精神互助,察其習俗,戒其詐虞,遂使荒寒之廣野,不十年而成巨鎮。”最終開闢了一條楊柳青人趕西大營的致富之路。當年破衣爛衫的窮孩子搖身一變成為腰纏萬貫的大富翁,這無疑成為全鎮上下爭相效仿的楷模,也就為楊柳青與西部的貿易交流打開了大門。1881年3月2日的《申報》就曾以《服賈遠方》為題對此事進行報導:“天津楊柳青人多有運物往哈密一帶貿易者,俗謂之"趕大營",即左侯(指左宗棠)駐軍處所也。客有自哈密回者,言該處地土豐腴,貿遷利便,而兵民尤甚屬相安,是可見左帥軍律之嚴矣。”遠在滬上的《申報》能刊發此訊息,足見楊柳青人趕大營在當時影響力之大。
安文忠年老力衰後衣錦還鄉,在熱心梓里公益事業的同時,考慮到“族漸繁衍,恐數傳之後,視同路人,乃詳其世系,訂為支譜,使後世子孫不至所忘其所自出。”將自家住宅的前院捐出,改建家祠。並在“安氏家祠記”碑文中詳盡描述了家祠的一切布置及規劃,“決於明(1935年)春三月,將自購楊柳青施醫局胡同瓦房一院,改建家祠。擬定向北正房三楹,以奉祀歷代宗祖;配房二楹,為歲時祭祀族眾集合會餐、祭余及保存族譜、收貯文物之室。粗具規模,不求崇麗,示後世以儉。附以子牙河北岸地一段,名小八分,計七餘畝,以做安氏永久祭田。”
如今,安氏祠堂已經基本恢復了原有的建築布局。幾經沉浮的家族興衰,廣博深厚的歷史積澱,凝聚在一座風雨滄桑的院落之中,堪稱楊柳青這座歷史文化名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