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鎮[福建寧化縣安樂鎮]

安樂鎮[福建寧化縣安樂鎮]
安樂鎮[福建寧化縣安樂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安樂鎮地處寧化縣南面,與連城、長汀、寧化、清流四縣交界處,有“寧化縣南大門”之稱,省道建文線、洋萬線貫穿全鄉,是寧化通往廈門等沿海城市的交通要道。2015年7月27日撤鄉設鎮。

鄉鎮概況

安樂鎮地處寧化縣南部,北鄰城南鎮,東南與清流縣接壤,西與曹坊鎮交界,位於閩西北山區地帶,武夷山脈南麓,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4公里。位於東經116°44′,北緯26°6′,全鄉總面積17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591畝,山地面積21萬畝。

歷史沿革

安樂古稱黑虎峒,宋以後稱新村里,明朝初,寧化縣在安樂建立安樂鋪,原安樂鋪在現安樂老街。1932年建立安樂蘇維埃區政府,1954年設安樂鄉政府。2015年7月27日安樂鄉撤鄉設鎮,為安樂鎮。

行政區劃

代碼350424205 ,全鎮下轄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001_安樂居委會、~201_劉坊村、~202_夏坊村、~203_馬家圍村、~204_安樂村、~205_謝坊村、~206_洋坊村、~207_三大村、~208_黃莊村、~209_丁坑口村、~210_羅坊村、~211_賴畲村。共101個村民小組,4399戶,17276 人,其中農業人口16103人。

氣候環境

地勢南高北低,以三山夾兩溝為主,構建成山地、丘陵、溪河盆地三種地形。最高山脈茶坪崬、天井湖等山峰700至800米左右,鄉集鎮所在地海拔高度350米,三大村陳坊自然村屬全縣海拔最低點,其海拔高度為316米。鄉境內大小河流4條。安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較為分明。上半年多東南風,潮濕悶熱;下半年多西北風,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7.5度,氣溫最高月份為七月,極端最高氣溫37.2度,氣溫最低在一月份,極端最低氣溫零下7.5度。年平均氣溫攝氏17.5度,無霜期245天,年降水量1800毫米以上。

基礎設施

農民人均純收入6138元,比增7.71%。全鄉擁有農用車38輛、拖拉機125輛,比增13輛;村民人均住房30平方米,居民20平方米;全鄉有線電視用戶2000戶,比增100戶; 38.55%人口飲用安全自來水;全鄉個體工商戶167家,金融機構2家,服務網點2個。

安樂鎮基礎設施堅實。省道307、204線貫穿其中,是寧化通往外地的必經之路,全鄉11個村全部完成水泥路面硬化,交通十份便利。投資100萬元,完成集鎮與省道甲路亭1.1公里通鄉公路建設。農貿市場開工建設。投資550萬元,完成劉坊、夏坊村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項目。開工建設謝坊村塔山二期小區和安樂村大洋橋小區,完成謝坊村公路沿線800米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投資26萬元,完成集鎮總體規劃修編和環境衛生整治。投資320萬元完成2009年度煙基工程建設。各村小農水利工程建設,共投資392萬元。夏坊村大畢坑31棟農村住房災後重建主體工程建設完成。

社會事業

開展林權制度改革“回頭看”,全鎮細化小宗地152個,面積247.66公頃,補辦發證22份。發放糧食綜合直補146.39萬元,糧種補貼44.26萬元,機車家電下鄉補貼194輛10.38萬元、汽車118輛44.72萬元,水稻保險1573.33公頃,投保資金5.66萬元,再生稻補助6萬元;年內全鄉有209戶,540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1戶、28人享受城市低保金,187名殘疾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占低保人數的34.63%,全年發放五保補助金5.62萬元、低保金45.93萬元、撫恤金14.79萬元、救災款198.57萬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26人,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65人次,完成農村勞動力培訓300人次,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36人,新農保參合率達91.99%。完成《安樂紀事》第一冊編寫,己編印成冊;全年教育事業投入121.68萬元,其中,上級撥款120萬元、鄉政府投入1.68萬元,有各類學校8所,在校學生1299人;全年新農合參合率達96%,完成馬家圍、洋坊、賴畲村規模化村級衛生所建設,鄉衛生院有病床25張,醫務工作人員20人。全鄉人口出生243人,男123、女120,政策內出生216人,政策符合率93.91%,出生嬰兒性別比109.09:100,人口出生率12.79‰,自然增長率7.34‰,補報往年出生296人,當年初婚165人,其中晚婚73人,晚婚率44.24%,落實各種節育措施281例,其中結紮90例,上環180例。建立防汛、重大動物疫病、地質災害點、森林防火等應急防控體系,做到“預警到鄉、預案到村、責任到人”。

開展“五五”普法等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制觀念,營造文明法治環境。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提升城鄉文明程度,掃除“黃賭毒”、“六合彩”等社會醜惡現象。

人文歷史

安樂鎮是革命老區,11個村都是老區基點村,在冊的革命烈士有140人多名,1965年國家在境內建5101、5102兩座兵工廠,是國防建設的大後方,軍需物質的供給地。

經濟發展

安樂鎮森林覆蓋面,主要以針葉和闊葉林為主,毛竹資源豐富,全鄉竹林面積6.4萬畝,立竹量600餘萬根,小徑竹2千畝,為寧化縣竹業大鄉之一 。安樂鄉主要以煙、竹生產作為當地特色產業及民眾增收致富的路徑,菸葉年種植面積1.09萬畝,年產菸葉2.43萬擔。2004年以來,陸續在各村投入建設菸葉基礎設施,2007年建成國家級標準菸葉收購點,為今後的菸草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年出筍500噸,單項人均收入達1437元。

農業

2010年末,全鎮土地面積17824.6公頃(267369畝),其中,農用地17010公頃(255150.2畝),占全鄉土地總面積的95.43%;水田1777.8公頃(26666.4畝),旱地89.3公頃(1339.7畝);擁有農機總動力8985千瓦;全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906萬元,比增10%。糧食生產,年內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100公頃,其中落實超級稻高產示範片148.67公頃,在謝坊村建立核心示範片8公頃,平均畝產達0.725噸;推廣種植“河龍貢米”200公頃;建立再生稻高產示範片102.66公頃。糧食總產量16758噸,與2009年基本持平。推廣種植華南124木薯、超甜鮮食品玉米,紫色地瓜等200公頃,引進種植“玉米王”朝天椒、“404”牛角椒等蔬菜新品種40公頃。菸葉收購完成854823.5公斤,實現產值1556.56萬元,上等煙比例達54.09%。年出欄肉兔7000隻、獺兔3500隻,培育生豬養殖100頭以上示範戶5戶,出售生豬11555萬頭;培育特色養殖,在賴畲村建立孔雀養殖基地,養殖食用孔雀700羽;馬家圍村飼養竹鼠;黃莊村養殖小龍蝦和石蛙。引進食用菌生產先進技術,擴大食用菌培育規模,賴畲村食用菌杏孢菇、金針菇、鳳尾菇生產規模達到60萬袋。2010年有毛竹林面積102公頃(6.8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82.6%(主要以針葉和闊葉林為主);開展竹業開發競賽,完成豐產竹林培育946.67公頃,其中新建“兩高一優(毛竹林高產量、竹林高效率,撫育、施肥、留養、新植毛竹等項目達標優良)”豐產竹林基地80.26公頃,完成竹林低改墾復434.6公頃、竹林施肥198.6公頃,新植毛竹34公頃;推廣竹蔸腐爛施肥技術,在黃莊村選擇一片面積為33.33公頃的竹林作推廣示範點,做到以點帶面,全年完成竹蔸腐爛施肥面積278.86公頃、建設竹山道路24公里、建設灌溉池5個。劉坊村連片種植油茶20公頃,安樂村種植油茶2公頃。馬家圍村引進優質水果品種,連片種植黑李和臍橙3.33公頃。

工業

2010年,全鎮有企業22家,比上年增4家。新增寧化新航程包袋廠,投資1176萬元;宏發大理石廠,投資584萬元;宏興綠化苗木有限公司,投資1064萬元;福建省融商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客商投資2600萬元。共有職工450人,擁有工業固定資產19800萬元;全年工業總產值19400萬元,比增5.16%。

旅遊資源

盤古石銀礦遺址

屬唐代礦冶遺址,該遺址處在大山之中一處山腰底平台處,共有上、中、下三個洞口,1號洞位於山腳山澗邊,洞口寬0.9米,坐東朝西方向270°,縱向;2號洞口位於山路邊,洞口寬1.8米,坐西南朝東北方向160°;3號洞口位於半山腰處,洞口寬1.8米,坐東西朝西南方向220°。由於礦洞被泥石堆積閉塞,深淺不可測。在盤古石銀礦遺址上採集有少量的礦石標本。《唐書地理志》說寧化有銀、鐵、銅沙。《元豐九域志》卷九也載寧化有“三鄉、龍門新舊二銀場,長永、大庇二銀礦”。故此礦遺址當為當年銀場遺址。

該銀礦遺址保存較好,在本縣是一處彌足珍貴的唐代銀礦洞,對研究寧化古代礦冶業方面具有一價值,為研究福建唐代礦冶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隘子下瀑布群

位於安樂鎮小坊村,距寧化城區約15公里。從羅坊村後山的山谷向上攀登,沿途山翠水清、林木蔥鬱、峰巒疊嶂、溪流潺潺。進入了隘子下峽谷,則聽見急流飛瀑聲轟鳴作響,一鏈清流飛珠吐玉從峽谷高處奔騰而下,令人驚嘆不已。瀑布大約可分為六個層次,逆流而上,第一道瀑布最為高長,置身瀑底,需仰頭方能觀望瀑布全景;二道瀑如一條雪白的蛟龍,在谷底岩溝中川流不息後,騰空沖入山澗深潭,發出雷鳴般的轟響;三道瀑則以瀑布的寬大而見長,放眼望之,似一道白綢帷幕懸掛在這錦繡深谷;四道瀑以奇岩怪石與孱孱流水的奇妙組合自成形狀而別具一格;五道瀑頂端小下端大,瀑流在飛泄而下中變幻莫測,似一幅動感十足的美妙掛圖;六道瀑在一高聳的崖石邊飄灑而下,崖石上苔青草翠,崖石下的飛流白如雲雪,兩景合一,更象一幅淡雅的水墨丹青。在約3公里的山澗溪流帶上,還分布著許多的深潭與淺灘,澗水中常有石蛙與烏龜出沒,澗流布滿旁奇花異草,真是一處令人神往的山澗風光。

行政區劃

寧化縣南部

地理環境

分布著許多的深潭與淺灘,澗水中常有石蛙與烏龜出沒,澗流布滿旁奇花異草,真是一處令人神往的山澗風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