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部份
中 文 名: 安徽黃蛉蟋俗名別名: 大黃蛉、黃針蟋蟀、安徽黃蛉
拉丁學名: Anqaxipha sp.
繁殖方式: 卵生
體形特徵: 體長0.7-0.8cm;體寬約0.25cm;觸鬚長0.30.35cm 因其全身純黃色,僅頸部有一段顏色較淺,故被稱作“黃蛉”。它雖和小黃蛉看起來只是體形大小的區別,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品種。安徽黃蛉蟋體長0.7-0.8cm,體寬約0.25cm,觸鬚長0.30.35cm,頭部及前胸背板各具2條寬頻,後足股節外側也各具2條深色條紋,內側靠近端部各具有1個暗色圓斑。其頭上的複眼為灰綠色,前翅發達,覆蓋整個腹部、前胸略呈方形,其觸鬚很長,比身長要長4-5倍。
食性: 南瓜、西瓜皮、蘋果、梨子和稀飯,偶爾還可餵點小蛆蟲一類的葷料以增加它的營養。
鳴聲: 鳴叫積極性很高,白天黑夜都鳴叫,傍晚清晨鳴叫更歡、更響亮,節奏較急而快,聲如鈴、鈴、鈴……”連續不斷,聲音清晰而有韻味,比金蛉子還清脆響亮。
護 理: 安徽黃蛉蟋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在嚴冬季節,仍須注意為其採取保溫措施,以確保其安全越冬,若措施得當,可飼養到翌年3-4月。最理想的是用墨蛉與它共養一處,可以相互刺激,以激發雙方全力鳴唱,而又不會互相干擾。這種黃金搭檔使其各顯神通,盡其所能鳴唱出最美妙的聲調來,而且以墨蛉的烏黑髮亮的身軀和黃蛉的金光燦燦的體色同處一器之中,兩者色彩反差鮮明,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