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朱橋中學位於鄉村公路一側,交通便捷。
辦學歷史
朱橋中學最初雛形,是在原朱橋公社辦公場所前灣村所在地辦學的,是一所學工學農兼學文化的農中,1968年春正式確立為朱橋中學,掛牌為朱橋初級中學革命委員會。
1971年元月搬入新址(現址),文革後,桐城縣教育局命名為朱橋初級中學。恢復高考制度以後,學校規模日益擴大,由最初的一個年級一個教學班,增加到每個年級三個教學班,八十年代初,最大規模時,學生人數達到600人。
2002年,國家開始進行中國小布局調整,朱橋中學也在拆並之中,2003年秋季招生時,初一新生進入肖店中學讀書,原朱橋中學只留下二、三年級等待畢業。
2004年,江蘇雨潤集團董事長祝義才校友和安徽雨潤地華置業董事長吳曉國先生返鄉得知家鄉孩子們讀書不便,環境艱苦的情況,便向政府和相親們主動提出願捐資建學的希望。桐城市政府積極支持,於當年6月份正式發文,恢復了朱橋中學的建制。經過和雨潤集團會商,朱橋中學擬定了“一步規劃,分部實施”“把朱橋中學建成一所九年一貫寄宿制學校”的總體建設規劃和目標。
作為學校建設主體的“潤桂樓”落成於2006年5月,有雨潤集團捐資300萬建成,為混凝土全框架結構,抗震強度七級,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內設中國小部教室、辦公室、多媒體教室、機房、圖書室、理化生實驗室、留守兒童之家等設施,基本上滿足了教學和辦公的需要。同年9月,原桂花國小合併為朱橋中學國小部,正式更名為“安徽省桐城市朱橋學校”,一所完整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多年來在市教育局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在雨潤集團的傾情幫助下,藉助農遠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發展契機,朱橋中學硬體設施得以初具規模,辦學條件大為改善。目前,朱橋中學占地面積28600平方米,建築面積4900平方米,綠化面積近9000平方米,基本上實現了綠化、硬體、美化。
2008年,在市局支持下,朱橋中學又建成了300平方米的多功能餐廳和190平方米的環保節小型衛生廁所,全體教師的生活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
2009年,朱橋中學新征土地5000平方米,準備用於多功能運動場地建設。
2010年新圍牆建成;2011年12月,由雨潤再次斥資230萬捐建的朱橋中學教職工過度住房正式開工。目前,主體工程已竣工,正在後期裝修過程中。相信,隨著這些設施的建成,朱橋中學的基礎設施必將進一步完善,在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的道路上實現新跨越。
辦學條件
朱橋中學現有教職工44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5人,中學一級,國小高級教師22人。55歲以上教師10人,占總人數20%;35歲以下教師17人,占總數的40%。學生人數近400人。過去朱橋中學教師隊伍存在人員老化,師資不足,學科失衡等問題。近年來,經過積極爭取市局的關心,這一問題有了積極的改變,朱橋中學人員結構趨向合理。
硬體設施
指 標 | 評估標準 | 學校數據 |
生均校舍建築面積(不含宿舍) | 國小:5㎡國中:6㎡ | 6.04㎡ |
生均運動場地面積 | 國小:6㎡國中:8㎡ | 8.3㎡ |
生均圖書冊數 | 學:15冊國中: 25冊 | 24.24冊 |
生機比 | 12:1 | 11:1 |
接入網際網路頻寬 | 頻寬10M | 20 M |
教師網路學習空間開通套用率 | 不低於80% | 83% |
教師學歷合格率 | 100% | 100% |
多媒體教室 | 1個 | 1個 |
課程方案實施情況 | 按照省義務教育實驗課程安排表的要求開齊開足課程 | 開齊開足國家課程 |
制度管理
學校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學習、會議、考勤、教學、後勤管理、食堂衛生、各科室管理等相關制度,基本涵蓋了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各項工作基本上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此基礎上,朱橋中學又特別重視了三項制度的落實。
1.國中部實行月考制度
在實行月考制度上,學校要求各年級組各科任課教師做到“四統一”、“三促進”。即“統一教學進度,統一安排考試,統一閱卷比較,統一整理提高”,目的是取得“以考促教,以考促學,以考促研”的效果。實踐證明,合理有序地舉行月考,可以節約教學時間,最佳化教學過程,強化教學效果。
2.創新形式,落實教研製度
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有教無研,難以走遠。無論是學生的學校效率,效果的改善,還是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提升,都離不開教學研究。
朱橋中學主要通過以下三條途徑,讓教研工作得以落實。
(1)強化校內教研活動安排的落實
學期初教導處做好教研活動安排,50歲以下的教師每人每學期必須完成一節校內公開課教學。教導處提前兩周通知教研組長,教研組長通知開課教師認真準備,製作課件,寫好設計。教研組長提前一天在公開欄出好公開課通知,做好活動安排。公開課後馬上進行座談,形成記錄上交教導處。教導處在胺片表上及時記錄,公開接受民眾監督。由於教學組長積極帶頭,公開課完成情況與績效工資掛鈎等因素推動,全校教研活動任務得到很好的落實,教師教研的主動性大為提高。
(2)搭建三校教研平台,讓教研活動“走出去,請進來”
由於農村學校資源缺乏,規模偏小,教師從事教研活動的水平普遍不高。為了克服這一困難,讓教師能走出去,擴眼界,廣見聞,能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本學期我校與校情相近的童鋪國小、包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共建教研平台。三校商定每學期輪流舉行教研活動。目前,已舉行了兩次活動,上課的教師認真準備,評課的教師真誠的交流,相互學習,切磋教法,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本學期,在市局教研室的指導下,朱橋中學成功申報了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子課題《農村九年制學校語文閱讀教學“少教多學”有效策略與方法的研究》。目前,這一課題已進入正是實施階段。10月24日,課題組地區指導中心在朱橋中學開展了第一次研修課活動。該校想藉助這項為期三年研究,為教師教研提供平台,促進參研教師學習教育規範,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全面提升教師素養,進而帶動全校教研工作開創新局面,讓青年教師得到成長,資深教師得成果,學生得成績。
3、嚴格落實崗位聘任和績效考核制度
公正有效的制度如同一桿精確的標尺,長短高下一量便知。朱橋中學認真落實關於崗位設定和績效考核的相關檔案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制定了《朱橋學校崗位聘任考核細則》和《朱橋學校績效考評細則》,由教職工大會通過並實施,其中《績效考核細則》共分6大27小項,雖涵蓋了德能績方方面面,但勤與績的比重達到90%以上,旗幟鮮明地體現了“乾與不乾不一樣,乾多乾少不一樣,乾好乾壞不一樣”的考核理念,拉開了收入分配差距,有效地調動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文化傳統
朱橋雖小,卻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資源豐富,文化因子代代相傳,綿延不絕,境內有遠古人類遺存,有蟠龍於樹的神話傳說,有裁襟教子的著名典故……朱橋中學準備充分立足並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把打造文化校園作為發展特色,走環境育人之路。
1、積極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朱橋學校精心設計了一批將地特色文化氣息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文化標識。如校旗校徽校花,請著名書法家吳兆義先生書寫校名樓名等。
朱橋中學的校花是桂花,一是因朱橋中學位於原桂花村,二是因桂花樸實低調團結的形象,香遠溢清的品質,“用花香盈充空間,而不是用體積的”高尚追求能帶給朱橋中學“博學,慎思,勤勉,開拓,奉獻”的思考。
朱橋中學的校徽由兩朵簡化的四瓣桂花重疊而成,象徵朱橋中學由中學部和國小部組成,花間的兩片紅葉組成“Z”字形,是朱橋中學校名首字母,又形似兩顆紅色的雨點,取“雨潤桂花”之意。
朱橋中學的校旗由綠底加上校徽圖案組成,共有綠紅黃三種顏色,綠色象徵著青春,風華正茂的時光;紅色是國旗色,代表熱情和朝氣,黃色是雨潤地華集團的旗幟顏色,象徵博大的胸懷。
吳兆義先生也是朱橋中學校友,原海軍政治處副主任,中國書畫協會副主席,被譽為“將軍書法家”,他的作品曾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奧委會薩馬蘭奇主席。
2、立足文化實踐,開展多種活動。
朱橋中學在農村中學中較早地出版了校刊《潤桂》,建立了網站,作為開展文化活動的平台,開展經典誦讀,書信比賽,書法比賽,實地考察等多種活動來感受文化,實踐文化,傳承文化。下一步,朱橋中學將把建設“文化校園”工作作為學校工作中的突出重點,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努力實現“文化校園”的特色目標。
校園環境
優美整潔的校園環境就是一本無聲的教科書。教師徜徉其中,潛移默化,就能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目前朱橋中學校園部分實現了硬化,綠化,美化的要求,廣場寬闊,窗明几淨,蒼松翠柏,四季常青。